首页 百科知识 两种经济发展战略的述评

两种经济发展战略的述评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 阿根廷:两种经济发展战略的述评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的40年时间里,拉丁美洲大国之一阿根廷的经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水平,都比40年前大大跨进了一步。因此,在研究阿根廷战后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时,除了承认政局长期激烈动荡的影响外,研究它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经验教训、成败得失,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课题。

第二章 阿根廷:两种经济发展战略的述评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的40年时间里,拉丁美洲大国之一阿根廷的经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水平,都比40年前大大跨进了一步。经济实力方面,据阿根廷共和国中央银行的统计资料,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19亿比索(按1960年的不变价格计算,下同)比1945年的55.38亿比索增加了229%,即增长了两倍多;同期,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从30.9%增加到45.4%,其中制造业产值从占22.8%增加到34.1%(1972年曾分别达到占46.6%和37.9%)。也就是说,国民经济不仅取得了数量的增长,而且发生了质的变化。科学技术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阿根廷只能生产人民生活必需的食品、纺织品;如今,它是一个能生产喷气式飞机、6万吨级油轮,拥有浓缩铀工厂、重水工厂、两座核电站,并能向其他国家输出民用核技术的国家。阿根廷的科学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1945年阿根廷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相媲美,甚至比它们更高。西方的一些经济学家政治家认为,当时的阿根廷应当列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在拉丁美洲各国中,当时阿根廷的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高;制造业产值最先超过农业产值;人均国民收入居拉丁美洲各国之首,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是,40年后的今天,阿根廷只能算做达到中等发展程度的国家。在拉丁美洲,它的工业发展水平(形成的工业体系、工业生产能力、技术水平等)已经明显低于巴西,也落后于墨西哥。进入70年代以后,它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失去了拉丁美洲头把交椅的地位,1980年又下降到第三位,1984年再降到第四位。[1]

因此,经过40年的岁月,从纵向比,阿根廷发展了,进步了;但从横向比,阿根廷落后了,它的地位下降了。

面对这种变化,无论在阿根廷,在拉丁美洲,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许多关心阿根廷,研究阿根廷的政治家、经济学家以及其他人士,都在思考、分析、研究这个南美国家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人们几乎一致认为,战后阿根廷政局的长期激烈动荡,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这个见解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战后40年中,阿根廷的政局并非始终动荡。它有它的相对稳定时期。其中最突出的是,1946~1955年的庇隆执政时期,长达9年;还有1976~1983年的军人执政时期,长达7年。此外,历史告诉我们,1955年庇隆在其总统任期未满之时被军事政变推翻下台,1983年军人被迫“还政于民”,其直接原因,恰恰是由于经济形势的恶化。可见,政局动荡固然严重阻碍经济发展,而经济恶化(或发展无力)也导致了政局的动荡。

造成一个国家经济恶化或发展无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它们是,这个国家的各种资源、地理等自然因素,政治、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而对于一个现代国家来说,掌握政权的执政者能否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揭示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洞悉这些因素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明确本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掌握经济发展规律,驾驭它们,制定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目标和途径、政策和措施,即一整套经济发展战略,是促使这个国家的经济获得迅速的、令人满意的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保证本国政局和社会安定的前提。

因此,在研究阿根廷战后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时,除了承认政局长期激烈动荡的影响外,研究它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经验教训、成败得失,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课题。

为了集中探讨经济发展战略本身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我们将主要讨论阿根廷1946~1955年庇隆政府时期和1976~1981年魏地拉政府时期,即战后阿根廷政局相对稳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