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合法与信息风险管理

合法与信息风险管理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合规风险是指企业由于未能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或适用于企业经营活动的行业条例、相关自律组织标准、行为规范而导致的法律和监管制裁、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领导人意识到风险存在并管理该风险,是迈向法律预防性实践最关键的一步。企业风险管理员应该在相关法律环境、商务合同执行等方面帮助管理者做好监督工作,并及时提示和报告不足之处。2.合同行为的法律风险合同是地位平等的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

第三节 合规、合法与信息风险管理

一、合规风险

(一)合规风险含义

普华永道公司2006年初发布了一份针对近1400名首席执行官(CEO)进行的全球风险评估调查报告,在参与调查的CEO中,有1/3管理的公司拥有超过5000名的员工和10亿美元以上的资产。当调查要求他们对其公司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优先排序时,CEO们将公司“没有遵循有关法律法规”排在了所有风险因素的第二位,仅次于排在第一位的“输给竞争对手的可能性”之后,而位于“恐怖主义”风险之前。

合规风险是指企业由于未能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或适用于企业经营活动的行业条例、相关自律组织标准、行为规范而导致的法律和监管制裁、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

合规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企业对国家和社会法律法规的遵从,而且包括企业经营层和操作层对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遵从,以及董事会对公司章程的遵从等。现阶段我国对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以及房地产行业、能源行业、医药行业、餐饮行业、食品行业等合规要求更为迫切。

(二)合规风险规避

在银行业,2005年4月29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文件,提出了合规管理10项原则,向各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监管当局推荐有效管理合规风险的最佳做法。中国银监会于2006年10月颁布了《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该《指引》重点强调三个方面:

(1)建设强有力的合规文化。合规必须从高层做起,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确定合规基调,确立正确的合规理念,提高全体员工的诚信意识与合规意识,形成良好的合规文化。

(2)建立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董事会应监督合规政策的有效实施,以使合规缺陷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高级管理层应贯彻执行合规政策,建立合规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并配备充分和适当的资源,确保发现违规事件时及时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合规管理部门应在合规负责人的管理下,协助高级管理层有效管理合规风险,制定并执行风险为本的合规管理计划,实施合规风险识别和管理流程,开展员工的合规培训与教育。

(3)建立有利于合规风险管理的三项基本制度,即合规绩效考核制度、合规问责制度和诚信举报制度,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合规绩效考核,惩罚合规管理失效的人员,追究违规责任人的相应责任,对举报有功者给予适当的奖励,并对举报者给予充分的保护。

现在国内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合规规定已被广大大中型企业所接受。在金融行业,各银行和保险公司主动合规的需求也日益凸显。

二、法律风险

(一)法律风险内涵

企业注册后所开展的每一项经营活动都要合法,合法是企业生命线的底线,否则企业会招致法律风险的惩罚。正如上文所言,法律风险是合规风险的子目录风险,也可以称之为另一种独立的商业风险,它可能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倒闭关门。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通常包括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合同违约、侵权(例如知识产权)、怠于行使公司的法律权利等。任何一个企业,其经营成果都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成本,第二就是利润。在法律成为社会和企业的行为规范之后,法律在不断地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成本和利润,由此造成的影响我们称之为法律风险。

关于法律风险的准确定义,目前尚无标准答案。常见的描述有以下两种:

其一,法律风险就是基于法律规定产生的可能影响企业经营成本和利润的经营行为,即操作性法律风险;

其二,法律风险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法律法规环境的差异性、具体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变更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即环境法律风险。

企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一个企业在创建之初,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弱,获取利润的能力较弱,面临的法律风险也相对较低。这个时候需要富有冒险精神的企业经营者,需要通过忽视某些风险而获取较大的利润;此时企业的盈利追求大于对法律风险的控制。当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或相对成熟的时期后,企业可能进入多领域经营,于是开始慎重考虑避免一些法律风险,有选择地从事经营;与此同时,企业还需要弥补之前已经存续的法律风险。法律风险评估和管理开始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东西。

企业在商务活动过程中签订的合同也是“法律”,是当事人自己拟定的法律,如果违约,一样会产生法律风险。

法律的颁布对现代企业来讲非常重要,企业必须去关注它,关注它的规则和适用范围,关注它的产生、发展、废止或消亡。只有关注了它,企业才有可能预防法律产生的风险。

法律风险在事前是可防可控的。法律问题不应仅仅是法律顾问需要考虑的问题,而是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团队在相关责任产生之前应该考虑的一个商业问题。领导人意识到风险存在并管理该风险,是迈向法律预防性实践最关键的一步。如何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首先,就是要强化风险意识,企业家必须认识到,法律风险一旦发生,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其次,必须完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与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机结合起来,使法律风险防范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对大中型企业而言,应该加快以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在这里需要指明的是:法律顾问和律师是有区别的。法律顾问是公司的内部员工,律师则是外部人士;法律顾问注重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而律师则是注重事后诉讼。

目前,国内企业在法律风险管理方面还比较薄弱,体现在企业法制建设基础工作比较薄弱,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不强、依法经营意识不够、打擦边球、法律审核把关不严等方面。企业风险管理员应该在相关法律环境、商务合同执行等方面帮助管理者做好监督工作,并及时提示和报告不足之处。

(二)法律风险形式

最常见的法律风险表现形式为以下几点:

1.企业设立中的法律风险

企业是指有一定生产要素所构成,具有独立财产,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在设立企业的过程中,企业的发起人是否对拟设立的企业进行了充分的法律设计,是否对企业设立过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计划,是否完全履行了设立企业的义务,以及发起人本人是否具有相应的法律资格,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拟设立企业能否具有一个合法、规范、良好的设立过程。

2.合同行为的法律风险

合同是地位平等的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合同一旦签订,就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合同是由人来订立与履行,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因此就有人利用法律漏洞把这个安全保障变成最危险的陷阱。合同行为法律风险是指在合同订立、生效、履行、变更和转让、终止及违约责任的确定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利益损害或损失的可能性。合同作为一种实现合同当事人利益的手段或者工具,具有动态性,双方当事人通过合同确定的权利义务的履行,最终需要确定某种财产关系或者与财产关系相关的状态的变化,得到一种静态财产归属或类似的归属关系。而在实现最终的静态归属过程中,可能有各种因素影响最终归属关系的视线,当合同利益的取得或者实现出现障碍,一种根源于合同利益的损失风险就展现出来。

3.企业并购融资的法律风险

从法律风险的角度看,企业收购并没有改变原企业的资产状态,对收购方而言法律风险并没有变化。因此,企业并购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兼并中。企业兼并涉及公司法、税收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法规,且操作复杂,对社会影响较大,潜在的法律风险较高。中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融资难,既难以通过银行贷款方式获得间接融资,又难以通过资本市场获得直接融资。企业在缺乏正规、有效融资渠道的情况下,只好寻求民间借贷、集资、违规借贷等方式筹资,有的企业甚至靠拖欠货款来获得正常经营所需资金,这就造成了一些潜在风险。有的企业为了融资而借高利贷,一旦遇到资金周转困难,便可能被逼债,闹个家破人亡。还有的企业为了多贷款,制造虚假文件骗取贷款,最后被定为贷款诈骗罪。企业里面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盲目地扩张,贪多求大,大笔贷款,甚至不怕高息贷款。这些企业即使靠银行贷款能够维持一时,但如果资金链一旦断裂,或经营业绩不佳,往往兵败如山倒。

4.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企业的商业秘密缺乏保障,是企业最担心的问题之一。一些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在公司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掌握了公司里面的技术秘密或者其他商业秘密,然后跳槽或被高薪挖走。跳槽时他们就会把技术秘密,甚至把一些客户关系也带走。对于广告企业、展览企业、高科技企业而言,商业秘密的泄露或丢失,往往会造成一个企业走向衰败甚至死亡。知识产权是蕴涵创造力和智慧结晶的成果,其客体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特殊财产,要求相关法律给予特别规定。多数企业没有意识到或没有关注知识产权的深入保护,从法律风险的解决成本看,避免他人制造侵权产品比事后索赔更为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关税壁垒与行政壁垒正逐步消除,知识产权、行业标准等技术壁垒对占领与保护市场的作用正不断凸显出来,成为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知识产权的问题也正在严重威胁着民营企业。最近几年,我国民营企业在海外连续遭遇知识产权的伏击。

5.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

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国务院制定的相关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地方性法规。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各个环节中,从招聘开始,面试、录用、使用、签订劳动合同、员工的待遇问题直至员工离职这一系列流程中,都有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的约束,企业的任何不遵守法律的行为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劳动纠纷,都有可能给企业造成不良影响。如:招聘过程中招聘广告任意许诺、滥发求职申请表、面试过程中没有保障劳动者知情权、劳动者提供虚假信息缺少相应证据、劳动合同中英中文文本不一致、背景调查不完整或未履行、体检未履行、滥用试用期权利、薪酬管理各类,劳动争议经常发生;面临严格的劳动监察及其行政处罚;员工流失;使用外部资源不当导致危机横生;由于制度缺失或者不规范导致管理无据可依。

6.企业税务筹划法律风险

企业的涉税行为因为未能正确有效地遵守税收法规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或不利的法律后果,具体表现为企业涉税行为影响纳税准确性的不确定因素,结果就是企业多缴了税或少缴了税,或者因为涉税行为而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机会,但也可能存在着众多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集中在隐性债务、职工身份转换、政府失信、资产定价不合理等方面。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企业的债务可能被隐瞒或遗漏,特别是担保这样的或有债务。此外,拖欠养老金以及离退休职工医疗费报销等企业办社会部分往往也可能是企业的隐性债务。这可能使参与的企业职工陷入无休止的债权债务纠纷中去。

7.企业公共关系管理的法律风险

公共关系是企业运营和发展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企业实施自己的公共关系计划、与公众进行传播沟通的同时,由于公众对产品质量、安全、营养、健康和环保问题的日益关注,比员工对性别歧视、工作时间、工作场所、薪酬结构等法律和规定的关注以及媒体的严格审视,可能在经营中的责任更加重大。与新闻媒体打交道,在企业利益与公众利益发生冲突时,解决媒体传播的途径,面对媒体的失实报道和连续攻击,企业的应对等问题的处理除公平、公正的解决问题外,还应具备清楚的法律意识,并使法律意识贯穿于企业经营者进行公共关系决策的始终。只有这样,企业公共关系法律问题才能得以真正解决。

8.企业行政管理的法律风险

行政机构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行政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一般来讲,行政机构把经济生活的调整放在很高地位,但企业的社会生活、经济活动与行政机关存在着密切联系,而且企业的活动受制于一定社会的行政关系。如何处理好行政机关的关系并获得相应的法律救助,走入法制化的今天,这是每一个企业都不能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9.诉讼措施不当,导致败诉或无法执行

一是选择起诉对象不当,导致诉讼请求被驳回。例如,某水泥厂诉张某买卖合同纠纷一案中,水泥的买受方是某装饰建材市场,由于该市场不具备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资格,不能作为诉讼主体。张某仅是买卖水泥合同经办人,起诉张某显然是选择诉讼主体错误。按照法律规定,某建材市场的债务应由其开办人负责。

二是没有申请财产保全措施,导致被告人的财产被其转移、处分或者被其他法院查封、冻结,失去了偿还债务的机会。

三是有关事项没有保留书面材料或者材料丢失,导致无法向法庭提供证据;举证不全面或者不及时,导致超过举证期限而失权。

四是经过诉讼程序胜诉后,没有在法定期限内向法院申请执行,使生效的判决、调解丧失强制执行的效力。

三、信息风险

(一)信息风险内涵

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信息风险随时存在。如对接触信息及系统的权限管理不善、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无法获得所需的信息、无关信息造成不良影响、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差等情形,都会形成信息风险。企业经营信息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信息失真、信息不全、信息过期、信息泄露等。

(1)信息失真:指收集到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一致;

(2)信息不全:因信息采集不完整,或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有部分丢失、损坏,或者数据库的更新不及时等原因造成信息的不完整;

(3)信息过期:信息完整且真实,但已过期,不再具有原来的信息价值;

(4)信息泄露:在信息加工、存储或传播的过程中,信息被泄露;

(5)信息安全:在信息处理、存储、传播的过程中,信息被篡改、损坏、丢失、盗窃等。

它表现为企业的正式文件和文件草稿被盗、被复制等。企业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安全是信息安全的前提保障。

(二)信息风险管理

如果上述商业机密信息(或商业情报)流入竞争对手,或者不完整、不真实或过期的信息进入企业内部的预警系统或决策系统,就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商业风险。所以企业员工在信息保密、信息安全方面应该时刻为企业的利益着想。如果发现信息不完整或过时,就立刻予以标示和注明,有能力和权限的话,要及时完善和更新信息;如果发现信息被盗,相关人员应该分析和记录被盗的信息是什么,是如何被盗的,被盗的时间、地点等。然后分析怎样做可以使以后不再发生同样的事件。

【案例】

长虹市场风险是怎样产生的

2004年12月28日,长虹发布《年度预亏提示性公告》,拟对APEX公司拖欠长虹货款46750万美元进行坏账计提,预计最大计提金额为3.1亿美元左右,公司2004年度将会出现巨大亏损。一时间,长虹与APEX公司成为媒体和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人们纷纷质问,曾经的民族工业旗帜、国内股市龙头股与风向标的四川长虹,是如何在短短数年间坠落到巨额亏损的地步呢?

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始建于1958年,“长虹牌”彩电也曾一度是中国彩电第一品牌,1994年3月四川长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1994~1997年四川长虹的品牌市场占有率连续数年排名全国第一。

进入1998年以后,一方面各彩电厂商产量大幅增长,另一方面市场的需求开始放缓,国内彩电市场趋于饱和。为了缓解盈利能力下降、库存上升的困局,四川长虹在倪润峰的带领下实施国际化道路。很快四川长虹就与美国APEX公司签订协议,将长虹产品贴上APEX公司的牌子打入美国市场。同年,长虹的国内销量和出口量两项指标均列中国彩电行业第一名。

然而,此时的长虹并不轻松,华丽的外表遮挡不住内部的尴尬。一车车的彩电运出去却没能换回大把的美元。长虹一方面提出对账的要求,一方面却继续发货,APEX公司方面总是故意搪塞或少量付款,欠款仍继续增加。这样,一方面,彩电出口销量迅速增长;另一方面,长虹的应收账款显著增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4年5月14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在对华彩电反倾销调查中终审裁决中国彩电损害成立。根据裁决,美国将对长虹征收24.40%的反倾销税,为国内企业之最。

2004年7月,四川省政府、省国资局撤销了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建立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倪润峰不再担任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书记职务。8月12日,赵勇当选为四川长虹董事长,开始着手处理长虹对APEX公司的40亿元巨额应收账款问题。由于对APEX公司追账不力,12月底,长虹发布公告,拟对APEX公司拖欠长虹货款46750万美元进行坏账计提,预计最大计提金额为3.1亿美元左右。

从民族工业的旗帜坠落到2004年的巨额亏损,长虹的失败令人心痛,痛定思源,造成此次事件的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缺乏战略风险防范意识,急于走上国际化道路,客户选择不慎。在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出口无疑是长虹扭转困局的最佳战略选择,然而,急于转向国际化发展战略,让长虹不顾其他公司的前车之鉴,错误地选择了APEX公司。再加之过于重视销售额指标而忽视利润指标,更让长虹面对长期的拖欠账款却未能有效治理。

第二,企业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在APEX公司与国内厂商的合作中,一般都是先交货再付款,这种交易方式对卖方而言存在极大的收款风险,但长虹在这一环节未能及时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此外,在“长虹事件”中,长虹的美国代理商APEX公司自2001~2003年获得邓白氏国际信息咨询公司的信用评级多为3A4。3A是该公司的净资产排位,该排位的最高级别为5A,而4则是风险评级中最高的一级(1~4级表示信用风险由低到高)。APEX公司的资产净值最高不过600万美元,这一评级代表着非常高的信用风险。同时,企业没有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设立止损额,导致应收账款不断增加,风险不断加大。如果长虹提前设立了信用风险的承受水平,那么长虹的损失或许不会如此巨大。

第三,忽略了低价策略可能引发的反倾销诉讼的价格风险。美国的电视机生产商本来就对中国的竞争对手意见很大,指责它们为扩大海外市场销量不计后果、不择手段,长虹彩电在美国不断增加的销售额更给人以“中国家电低价倾销”的嫌疑。美国对长虹的反倾销裁决无疑是给岌岌可危的长虹又一重击。

从“长虹事件”可以看出,长虹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而忽略了风险控制,而在WTO的背景下,我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为避免“长虹事件”再次发生,企业有必要建立国内与海外风险防御管理策略体系,从而避免在国际市场上遭受重大损失。

思考与讨论:

1.市场风险的内容,怎样防范市场风险?

2.人力资源有哪些方面风险,如何化解其风险?

3.企业面临合规及法律风险种类,如何防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