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司令”不如召集人

“司令”不如召集人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2.“司令”不如召集人然而现实是,我们许多管理者还在扮演着“司令”角色,而且往往是非常霸道的“司令”——是我管的,别人休想插手,不是我管的,我也要管。还是那句话,这不是“司令”个人的素质问题,而是体制和机制造成的。尴尬归尴尬,不变的就只有“司令”本人了。“司令”的权威体现在去执行、去服务、去保证公众利益不受损。

42.“司令”不如召集人

然而现实是,我们许多管理者还在扮演着“司令”角色,而且往往是非常霸道的“司令”——是我管的,别人休想插手,不是我管的,我也要管。

还是那句话,这不是“司令”个人的素质问题,而是体制和机制造成的。比如政府的财政应该担负着双重任务:制定政府收入和支出的标准,保证政府运转。一个最普通的理念是政府应该量入为出,财政应该公开接受监督。但是,谁也很难监督财政,并不是说财政首长个人有多霸道,而是现行体制下财政收入的标准一旦制定,多少年很难变动,收入的多寡取决于经济发展的好坏,而经济发展的好坏取决于财政能拿出多少钱来发展经济。财政的任务就变了,变成能够挤出多少钱来供行政长官担负起发展社会的重任。于是政府支出的标准不能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化,政府官员的相当一部分工资、福利、教育费用甚至运转费用被明令通知“在预算外列支”,迫使政府部门都要想方设法找到自己预算外收入的门路,自然自己的事别人休想插手,自然要下达那些村民不欢迎的指令,自然不会去顾及被管理者愿意不愿意。我们假设所有的部门指令都有着正当的使用方向,单单所有部门都要自己敛钱,老百姓能满意吗?如果我们假设部门指令有50%是巧立名目,与单位的福利挂着钩,又怎么能要求这些部门转换职能,为基层着想?所以,我一直对现在“尽快实施公共财政”这一非常时髦而响亮的改革口号很是怀疑,在政府办企业的职能尚未完全理清、政府又揽上了办社会重任的今天,把各行业的发展资金都集中到财政,假如财政某一天说无法开支时,谁能保证不会再次允许部门开口子向公众敛钱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或新增某项费用“允许预算外列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所谓“公共财政”改革,不过是把权力向财政集中的社会倒退。我没有证据因而不能说这是财政的积极寻租行为,我只是说如果……

于是,问题就集中在政府的行为,能否量入为出。是治理百姓还是治理自身,是管理社会还是包办社会,便成了政府能否量入为出、真正转变职能的要害。也许还有人记得,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曾在一次全国人大会议上大声疾呼:政府应暂停经济建设。过激是过激了点,实在是针对这一要害而发的愤懑之言。

地方行政长官也很委屈,你以为我只想为自己造政绩吗?你以为我不想量入为出吗?人口在增长,就业压力很大,生活质量在提高,社会管理难度加大,哪一项不需要钱?更不要说城市与城市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们不想方设法挤一些钱出来,怎么能改善各方面的环境?没有一个好的环境,能留住人才、留住企业吗?留不住人才和企业,哪来的税收和发展?最后还不是财政萎缩,管理停摆,发展止步?

烦归烦,不得已大家还要发号施令。早些年东西不足,政府忙着发号施令分东西,解决的办法是拼命弄钱发展企业;这些年产品多了,企业亏损了,政府又在大力号召老百姓消费,可老百姓愣是不买那个账。眼瞅着农村税费改革后,要农民拿钱办事需要经过“一事一议”,村民不同意看来是拿不到钱了。所以除中央财政外,各级地方财政一方面每年得意地称颂财政收入持续两位数的增长,另一方面则大吐苦水说窘迫日甚,似乎连明天都过不去了。

尴尬归尴尬,不变的就只有“司令”本人了。而这,恰恰是关键。

在利益多元化的今天,管理是多元利益协调与利用,并有一整套机制与制度来保证协调与利用的实施。如果还抱着“管理就是治理”的观念,照顾某一方面的利益必然损害另一方的利益,结果只能是“按下葫芦起来瓢”。

现代信息传递速度越来越快,利益多元化的格局越来越多,很多的“司令”特别是企业的掌门人都面临着学会新的管理方法,即:当好召集人。制定运转规则高于“我说了算”,确定游戏程序高于“绝对权威”。“司令”的权威体现在去执行、去服务、去保证公众利益不受损。就像要炒出好吃的菜要有本菜谱,规定了诸多步骤和规则,谁先谁后、谁多谁少,众口吃过后才能形成谱子。当然,规则不能含糊,否则米粉肉也会蒸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