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纺织工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纺织工业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我国纺织工业存在的问题1.研发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企业总体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我国政府对纺织工业的科技投入不足,有限资金分散使用,科研体制存在一定弊端,行业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设备长期得不到解决。2005年8月1日起对部分纺织品停止征收出口关税。

二、我国纺织工业存在的问题

1.研发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企业总体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

我国政府对纺织工业的科技投入不足,有限资金分散使用,科研体制存在一定弊端,行业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设备长期得不到解决。与此同时,企业也存在重扩规模、增产能,轻企业管理和产品质量,重引进技术与装备,轻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开发的倾向。纺织行业新产品产值比重为5%,研发费用占销售额比重一般为1%左右。

我国棉纺织设备、化纤设备技术水平这几年进步较大,但与国际先进纺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总体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工艺性能较差,产品软件开发能力弱,机器精度和稳定性较低。发达国家棉纺织行业采用新工艺,过程连续化,制造业已基本实现“无梭织造化”,自动络筒机占有率达90%~100%,无梭织机达80%~90%,我国仅占25%和21%。我国棉纺纱锭甚至还有50%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设备。而且即使企业花费巨资引进欧美国家的先进设备,也常常因为缺乏足够的工程师,无法让其发挥功效,再加上不能妥善维修保养设备,好设备生产次产品的现象时有出现。

在科技和资本投入要求更高的新型纤维和面料、纺织机械、染整、工业用纺织品等领域,我国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更大。国外印花机的对花精度达到±0.05毫米,色差3~4级以上。我国一般印染企业合格率在50%左右,好的企业可达80%,而国外先进水平则是90%。

2.贸易及产业政策缺乏前瞻性和引导性

为了促进纺织工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我国政府在过去几年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纺织产业的政策,主要包括贸易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组织及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产业技术政策等,目的为抑制出口过快增长,确保纺织品一体化平稳过渡;加快高新技术开发,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品档次,增加产品附加价值;合理引导及控制纺织工业投资规模,避免部分行业出现恶性竞争的局面。但由于缺少前瞻性,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以财税政策为例,为了增强纺织品和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品出口退税率曾多次调整。2001年7月1日起纱、布的出口退税率提高为17%,[3]2004年1月1日起对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退税率下调至13%。2005年1月1日起,对七大类出口纺织品148个服装税号[4]从量计征出口关税。此后于2005年5月20日普遍调升纺织品出口关税,2005年6月1日取消81项纺织品出口关税。2005年8月1日起对部分纺织品停止征收出口关税。这一系列反复不定的调整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反倒使企业无所适从,导致运营成本增加。

自2005年3月1日起实施的《纺织品出口自动许可暂行办法》(商务部令2005年第3号)控制纺织品出口效果也不明显。2005年7月20日起开始实施的《纺织品出口临时管理办法(暂行)》更是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频频遭遇国际贸易摩擦以及中欧签署纺织品贸易新协议后的形势的临时应对措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形势,“十五”期间,我国政府出台的相关纺织政策显然缺少必需的前瞻性和引导性。

3.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创新能力薄弱、附加价值低

我国纺织工业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结构调整,初步扼制了初加工领域中总量过剩、重复建设的不良势头,但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生产规模小和生产集中度低、区域性互补结构尚未形成等结构性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我国纺织工业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要素粗放式投入实现产值的增长。虽然加工能力居世界首位,目前产量占世界28%,但利润平均水平却只有1.7%。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状况不佳。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不同步,仅仅是数量的扩张而没有真正达到质的飞跃,增长的质量不高,增长的基础脆弱。

我国纺织工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技术上基本以追踪、模仿为主。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有的企业甚至没有产品开发队伍和技术创新机制。产品科技含量少,创新能力弱,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

设计研发能力弱,纺织品面料缺少新品种,花色风格变化少,没有领导时尚和潮流的能力,中高档产品少而“大路货”多,国内高端市场大多被国外品牌占领。

生产企业的信息化、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以及产品品牌的推广与运作也是我国纺织工业的软肋所在。虽然我国出口的最终产品已经占到2/3,中间产品、初级产品降到30%,但目前在国际上中国服装产品有85%左右是贴牌产品,自有品牌不到10%,而且多数销往发展中国家

由于缺少品牌和国际营销渠道,目前,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处在国际分工和价值链的低端。纺织出口企业利润集中在中间制造环节,而中间制造环节利润仅为整个产业供应链利润的10%。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长主要以“跑量”为主,过多依靠价格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依靠价格竞争不可避免地引发贸易摩擦和贸易纠纷增多的困境,欧美对我国纺织品设限种类就主要集中在中低档产品。纺织品出口第一大省的浙江,已成为遭受国际纺织品反倾销立案调查最多的省份。

4.生态环保建设落后

我国纺织工业投入环境保护的资金严重不足。纺织助剂品种少、档次低,环保型技术和工艺开发及应用的水平落后,尚难以替代传统生产技术和工艺,推行清洁生产的难度很大,尤其中小企业很难做到生产全过程无污染。尽管纺织废水排放达标率提高,但由于生产能力和产量快速增长,废水排放总量仍在不断扩大。废水回用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回用率仅在7%左右。

对纺织品的污染识别、有害物质监测和环境标志认证都比较落后,获得环境和生态证书的企业在企业总数中比例很低,且大部分由于国外经销商要求而并非政府硬性规定所为,企业自觉意识明显不足。企业往往看重的是色彩以及产品功能的开发,却忽略了印染对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大部分企业还没有真正树立“绿色印染”的观念。产品绿色化比率和水平也偏低。[5]

我国纺织工业区域布局不利于经济、生态、社会三者协调发展。我国纺织工业的生产和出口3/4集中在东部沿海、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企业之间争原料、争能源、争市场、争人才现象严重,对水资源的污染也较严重,具有天然纤维资源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的西部省区纺织生产力发展不足,不仅没有使其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而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总体上也造成纺织工业区域布局失衡并有雷同化特征。

我国纺织工业纤维资源消耗强度过高。联合国有关报告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合成纤维、棉花等纺织原料的消耗强度分别为发达国家的10~20倍和40~80倍,分别为印度的4.4倍和2.2倍,使得我国纤维资源经常性存在相对短缺,也反映了我国纺织业存在着明显的粗放型特征。[6]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资源利用方面也同样存在差距。我国印染生产万米布耗煤3吨、耗电450千瓦时,用水300~400吨,能耗指标是国外先进水平的3~5倍,用水量是2~3倍。

对新建项目的环境评价工作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和规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