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纯货币的通货紧缩理论

纯货币的通货紧缩理论

时间:2022-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纯货币的通货紧缩理论在各种以通货紧缩为分析对象的经济理论中,最早的完整形态的理论是货币数量说。纯货币论者强调,通货紧缩是由于通货量萎缩造成的消费者支出的减退而引起的,因货币流通速度的减退而变本加厉。可见,纯货币的解释并不能为世界经济范围的通货紧缩提供全面的理解。在日本、瑞典、瑞士、新加坡、阿根廷等国的通货紧缩中,都没有出现货币供应量减少的情形。

一、纯货币的通货紧缩理论

在各种以通货紧缩为分析对象的经济理论中,最早的完整形态的理论是货币数量说。在20世纪以前的经济史中,货币数量说在解释物价水平的下降方面曾一度占据支配地位。根据Fisher方程:

MV=PY

当货币流通速度V与真实产出Y趋于稳定时,通货紧缩必然伴随着货币存量的下降,这一论断与当时许多国家发生通货紧缩时常伴有货币数量减少的现象具有高度的一致性。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是各国通货紧缩的高发时期,也是货币数量论的巅峰时期,许多学者甚至将经济周期完全归咎于货币数量的变化。Cassel认为,战后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处于大规模的货币干扰力量的支配之下,这种情况极为显著,因此,对那些早期类型的经济周期作出的解释,已经不再适用。

纯货币的解释假定实际上经济体系本来是稳定的,之所以不稳定,是由于货币上的行动错误与处理失当。纯货币论者如R.G.Hawtrey、Milton Friedman(有时也包括F.A.Hayek和I.V.Mises)都强调通货紧缩的外生性质。Hawtrey曾指出,银行单方面的收缩信用,将由于利率的提高而迫使批发商减少向生产者的订单,则该生产者必然减少生产活动,并向其他生产者减少订单,从而促使其他广泛的生产者减少生产活动。既然生产活动减少,投入使用的现金也会随之减少,消费者收入与总需求便不得不减少。总需求减少后,零售业就开始降低价格,以求脱售,并同时减少甚至停止向批发商的订货,批发商又再向生产者减少甚至停止其订货,从而使生产活动再减,消费者收入再减,总需求再减。这三者不断累积的结果,就形成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Vicious Circle of Deflation)。Milton Friedman与Anna Jacobson Schwartz认为,在1929~1933年的大萧条期间,美国批发价格指数下降超过1/3,如此大规模的通货紧缩,正是货币力量重要性的悲剧性证明,因为在这4年当中,货币存量下降超过了35%。在Hawtrey看来,假使货币量的增加没有限制,那么,信用扩张就可以无止境地继续下去。归根结底,通货紧缩之所以反复出现,是由于金本位。中央银行由于金准备的限制或出于对货币汇率的考虑而不能向商业银行提供足够的现金准备,则成了扩张必然转为通货紧缩的最根本原因。Friedman与Schwartz也承认,通货紧缩起因于“商业银行不能获得额外的高能货币以满足存款人对通货的需要”。

纯货币论者强调,通货紧缩是由于通货量萎缩造成的消费者支出的减退而引起的,因货币流通速度的减退而变本加厉。为了抑制通货紧缩,只需要依靠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活动就足以引起复苏现象,从而要发动信用扩张,就无需借助于进一步的激烈手段(如举办公共工程)。1997年,Friedman在85岁华诞接受Forbes杂志的采访时,仍然坚持认为,“通货紧缩是世界上最容易避免的,只要政府印发钞票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没有坏的货币政策即使发生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当论及日本的通货紧缩时,他明确表示,其实手段很简单,“只要日本中央银行向社会大规模注入流通手段即可”。然而,众所周知,日本自1997年以来,每年近50%的货币供应增长率仍不能使得日本经济摆脱通货紧缩的局面。

可见,纯货币的解释并不能为世界经济范围的通货紧缩提供全面的理解。表l列出了几个市场经济国家在1929~1936年间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在整个通货紧缩期间,法国、英国和瑞典的货币存量并没有发生明显的下降,这一情况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并不特殊,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却更为明显。在日本、瑞典、瑞士、新加坡、阿根廷等国的通货紧缩中,都没有出现货币供应量减少的情形。这是因为,在现代的银行与信用经济下,出现了有力的、足以促进收缩的加深因素,即使在货币量不变的经济环境中,通货紧缩也是会发生的。

表1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1929~1936年)   单位:百万

img4

注:a为金集团国,b为非金集团国;n.a表示资料空缺。
(资料来源:Ben Berbanke,1995,第9~10页)

纯货币的通货紧缩理论只是在静态假设下的一个命题(如假定V、Y不变),但现实生活中的通货紧缩,往往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动态过程。在高度发达的现代金融经济社会中,货币尤其是银行货币的流通速度可以发生变动而不必影响到银行准备金,此时,不论是银行准备比率或价格水平,都不是正确的信用政策的可靠指标,即使整个银行体系的准备没有任何减少,通货紧缩仍然是可以发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