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旅游文化学概述

旅游文化学概述

时间:2022-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旅游文化学概述旅游文化学既是旅游学科的一个分支,也是文化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种说法认为,旅游文化学是研究旅游生活所创造的跨文化交流的学问。第三种说法认为,旅游文化学是关于旅游文化的本质,以及旅游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另外,对旅游文化本身的研究,相关学科基本不涉及,而在旅游文化学则是重点内容之一。

第四节 旅游文化学概述

旅游文化学既是旅游学科的一个分支,也是文化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交叉性学科,旅游文化学有自己的内涵与特点;旅游文化学之所以成“学”,关键在于它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意义。

一、旅游文化学及其特点

(一)旅游文化学界说

在西方,旅游文化学一般不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学科来对待,更多的是被当作一种旅游研究视角。既没有以旅游文化学为题的专著、教材,又不见以旅游文化学为题的报告、文章。因此,找不到一个明确的旅游文化学定义。

在我国,旅游文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关于旅游文化学的含义是什么,迄今未定论,主要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从广义上说,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狭义地说,它是一门研究商品经济运行环境下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过去时代所创造的旅游文化遗产,如何立足本国本地创造有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的学问(喻学才,2002)。

第二种说法认为,旅游文化学是研究旅游生活所创造的跨文化交流的学问。旅游活动本身形成的两种或多种文化交流的事实,是旅游文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章海荣,2004)。

第三种说法认为,旅游文化学是关于旅游文化的本质,以及旅游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旅游文化学以旅游文化现象、旅游文化本质,以及旅游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以考察各种旅游文化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以研究旅游文化的本质及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为主要任务(马波,1998)。

第四种说法认为,旅游文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旅游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旅游文化基本要素、结构、体系和功能,尤其是研究旅游主体在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参与下,文化人格的塑造和民族旅游性格陶铸过程,以及旅游活动与旅游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问题的一门学问(谢贵安,1999)。

上述界说在定义旅游文化学时,称之为学问、学科、科学,而且都把旅游文化学的对象置于定义的核心位置。学问是反映客观存在的系统知识,学科是依据学问的性质而划分出的门类,旅游文化学既是一种系统知识,也是一个知识门类,称之为学问或学科,自然正确;科学是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系统,旅游文化学力图正确反映特定对象的客观规律并自成知识系统,称之为科学也无不可。定义是揭示概念对象特征的,一门学科与另一门学科的区别,关键在于有无独特的研究对象,旅游文化学定义以其研究对象为中心,也是正确的。

但是,上述的旅游文化学定义也有不清晰之处。有的定义以旅游或人文旅游资源为中心,令人无法分清旅游文化学与旅游学及旅游资源学的区别;有的定义以旅游跨文化交流为核心内容,一方面似乎使旅游文化学与旅游学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却使旅游文化学与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的界限更加模糊——旅游跨文化交流恰恰也是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有的定义虽明确以旅游文化为中心,划清了旅游文化学与旅游学的界限,但定义者在谈到旅游文化学研究对象时又说旅游文化学是研究旅游的,旅游文化学与旅游学的界限清而复混。

所以,我们认为:旅游文化学宜定义为“关于旅游文化系统及旅游文化研究的学问”。这个定义包含两层意思。

其一,旅游文化学是关于旅游文化系统的学问。旅游文化系统包括以旅游文化为核心的内系统和以影响因素为外围的外系统。旅游文化系统十分庞大,两个子系统内部及两个子系统之间关系复杂,非观念形式不能得其要领。旅游文化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以观念的形式反映旅游文化系统,使之由实体抽象为知识,以便于理解和把握。当然,这种知识应是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应是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否则,即谈不上学问,更称不上科学。

其二,旅游文化学是关于旅游文化研究的学问。旅游文化学是研究旅游文化系统的,要想深入研究旅游文化系统,必须不断地反思以往的研究过程,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对旅游文化研究本身(不是旅游文化系统)进行再研究。旅游文化研究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系统,比旅游文化系统更难把握,如果说,旅游文化系统的某些表象尚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把握,作为一种对象,旅游文化研究非思维形式不能把握。毕竟,旅游文化研究本身就是一种专深的学问。旅游文化学不但要以观念的形式反映旅游文化系统,更要以观念的形式反映旅游文化研究,只有这样,作为认识对象的旅游文化研究才能被人理解,被人掌握,并应用于研究旅游文化系统。旅游文化学反映旅游文化研究所形成的知识,同样应是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应是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否则,旅游文化学作为一门学问或一门科学是名不副实的。

(二)旅游文化学特点

旅游文化学既是文化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旅游学这一学科群的组成部分。旅游文化学与旅游学的其他学科门类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但区别还是主要的,它有自己的显著特点。旅游文化学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旅游文化系统及旅游文化研究为自己的独特研究对象。旅游文化学是“关于旅游文化系统及旅游文化研究的科学”,着重考察旅游文化整体、要素、影响、建设等,涉及旅游文化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它对旅游文化现象的考察是综合性的、总体性的。某些相关科学虽然也研究旅游文化,但仅仅涉及旅游文化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如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涉及旅游景观开发文化,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涉及旅游消费文化、旅游服务文化,旅游美学、旅游文学涉及旅游审美文化。而且,这些学科只对涉及的部分旅游文化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个别研究。另外,对旅游文化本身的研究,相关学科基本不涉及,而在旅游文化学则是重点内容之一。显然,旅游文化学代替不了那些相关的各门旅游学科,各门相关的旅游学科也代替不了旅游文化学。

其次,以旅游学和文化学为首要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任何一门学科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可分为一般与特殊两个不同类型。不管是一般类型还是特殊类型,都包括理论与技术两个不同层次,前者具有总体指导性,后者具有具体操作性。作为特殊的旅游文化学研究方法,其技术层面尚未形成,其理论层面已经具备并有自己的特点。旅游文化学研究主要使用旅游学和文化学的理论,这两种理论虽然也为其他学科所使用,但作为最重要的方法同时使用,只有旅游文化学。不运用旅游学的理论,包括旅游文化学在内的任何旅游学科的研究都将寸步难行;不运用文化学的理论,旅游文化学将不成其为科学。

再次,具有揭示旅游文化的发展规律、构建旅游文化学的科学体系等特殊研究意义。同研究方法一样,研究意义也是一门学科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旅游文化学具有独特的研究意义,如揭示旅游文化的发展规律、构建旅游文化学的科学体系等。另外,在解释人类的旅游行为、揭示旅游活动的发展机理、认识和了解旅游业发展的规律、促进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类文化、推动旅游科学的发展、丰富文化学的内容方面,旅游文化学也有独特的价值。

二、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

(一)主要观点

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由于对旅游文化的认识并不相同,哪些是旅游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人们的看法也不一致。

以加法利为代表的西方旅游文化学者认为:目的地国民族文化,客源国文化,以及主体和客体、媒体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交集、碰撞产生的文化都是旅游文化的研究范畴(肖洪根,1994)。

马波先生认为:旅游文化学以旅游文化现象、旅游文化本质,以及旅游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围绕着“旅游”这么一个基本概念展开,与旅游学有着一个基本共同的结构。其所著《现代旅游文化学》一书重点探讨了旅游文化与旅游文化学的基本理论、旅游消费行为文化、旅游审美文化、作为文化现象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旅游企业文化、旅游接待地经营文化等内容,反映了马波先生对旅游文化学主要研究内容的认定(马波,1998)。

谢贵安先生认为:旅游文化学应当研究人类在从事旅游活动中所产生的对自然的审美,对人自身素质的完善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等一系列文化现象和文化精神,旅游文化学应抓住旅游主体、介体、客体、社会环境的各个环节,特别是旅游主体的“人文化成”过程,研究旅游主体在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的参与下文化人格和民族旅游性格的塑造过程。其所著《旅游文化学》一书则以旅游文化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方法、旅游文化源流、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旅游社会环境文化为旅游文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谢贵安,1999)。

沈祖祥先生认为:旅游文化的研究对象,即是通过对旅游内部三个相互关联、运动的结构的演变过程进行系统研究,描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旅游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规律和运动规律。其所著《旅游文化概论》一书把旅游文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社会对于旅游文化的制约、旅游主体文化、旅游文化客体的变迁和生态环境的制约、旅游物质文化、旅游制度文化、旅游精神文化、旅游文化系统内部的变革、旅游文化实践系统、旅游文化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交往、旅游文化活动的历史、旅游文化传统、旅游文化特点及旅游文化的遗传和变异,旅游文化认识和旅游文化理论等十二个方面的内容(沈祖祥,1999)。

喻学才先生认为:从广义上说,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其所著《旅游文化》一书主要探讨了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与建设等问题,集中体现了喻学才先生对旅游文化学研究对象的理解(喻学才,2002)。

章海荣先生认为:旅游活动实际促成的是一种文化进入到另一种文化环境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事实。因此,旅游文化的研究视野大致可划分为三大部分:旅游主体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跨文化交流。其所著《旅游文化学》一书以此为基础,重点分析了旅游文化学的基本理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地文化、旅游跨文化交流的问题(章海荣,2004)。

(二)本书观点

上述各家对旅游文化研究对象的探讨,极大地推动了旅游文化的研究进程,深深地影响了旅游文化的研究方向。国内其他以旅游文化学为题的同类教材,其研究对象的确定大抵不入此家,即归彼家。

各家对旅游文化研究对象的界定,虽各有侧重,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既不约而同地把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指向了旅游。如马波认为:旅游文化学围绕着“旅游”这么一个基本概念展开,与旅游学有着一个基本共同的结构;沈祖祥认为旅游文化的研究对象是通过对旅游内部三个相互关联、运动的结构的演变过程进行系统研究,描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旅游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规律和运动规律;谢贵安认为旅游文化学应抓住旅游主体、介体、客体和社会环境的各个环节,特别是旅游主体的“人文化成”过程,研究旅游主体在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的参与下文化人格和民族旅游性格的塑造过程。喻学才认为:从广义上说,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章海荣虽未明言旅游文化学就是研究旅游的,但其所著《旅游文化学》一书却实实在在是指向旅游的,书中旅游一词的使用比旅游文化一词还多,这种现象令人深思,将旅游文化学同旅游学一样都视旅游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一门学科同另一门学科的主要区别不在于研究对象,而在于研究角度、立场和方法。王宁(2001)认为“对同一对象的研究,不同的分支学科由于其视角的不同,对该对象的研究侧面也不同。在这个意义上,研究对象是从某一学科的视角出发‘构建’出来的”。按此说法,旅游文化学和旅游学当然可以有相同的研究对象,旅游文化学所以称为旅游文化学,就是因为它是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旅游的。不难看出,上述诸家关于旅游文化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实际上也是以此为理论基础的。

本书的观点是:上述说法虽有其合理之处,但也存在显而易见的不足之处。

第一,强调视角取向,模糊了学科的界限。任何一个学科,其研究视角都不是单一的,往往多视角并用,而且,同一视角也可以为多个学科所运用。强调视角,忽略对象将导致一个学科多个名称或多个学科一个名称,模糊学科的界限。旅游文化学既运用文化视角,又运用社会学视角,甚至经济学视角、心理学视角、美学视角等,这些视角也可以为旅游社会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所用。按照视角取向,旅游文化学岂不又可以称为旅游社会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等?而旅游社会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等,岂不又可以互用对方的名称,且都可以称为旅游文化学?

第二,不是学科视角决定研究对象,而是研究对象决定研究视角。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研究对象怎么会是由学科视角构建的呢?旅游中如无旅游文化现象的存在,文化视角又怎能构建出旅游文化现象!研究视角是研究者选择的,只能发现对象,不能构建对象。如果说构建,也只能是凭空构建,而凭空构建,便要违背实事求是的学术原则,岂不危险?另外,人们对研究视角的选择,也要受研究对象的制约,如果旅游中没有旅游文化现象的存在,正常的人是不会选择文化学视角观察旅游的。正因为旅游中存在旅游文化现象,文化学才在这里有了用武之地。总之,研究对象决定研究视角。

由此看来,将旅游作为旅游文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不科学的,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还应回到旅游文化上来。将旅游作为旅游文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不但模糊了旅游文化学与旅游学的界限,也使旅游文化学变成了文化学视角下的旅游学,永远依附于旅游学而不能独立。一门和旅游学体系类似的学科,还有多少存在的理由。

本书认为:旅游文化学是“关于旅游文化系统及旅游文化研究的学问”。因此,本书的旅游文化学研究内容与以往同类论著大不相同。它不仅仅以文化学的视角审视旅游,而是以多维视角审视旅游文化系统及旅游文化研究的问题。大而言之,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方面内容。

1.旅游文化系统

旅游文化系统包括旅游文化自身及其影响因素。旅游文化自身包括旅游文化的静态要素和动态过程。前者如旅游文化的概念、结构、类型、特点、功能、地位等;后者如旅游文化的形成、建设、历史、未来等。旅游文化自身在旅游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是旅游文化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旅游文化影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因素及其影响过程。旅游文化存在于社会与自然之中,必然要受到社会、自然等因素的影响,研究旅游文化而不研究这些影响因素,无助于把握旅游文化的发展、变化的规律。旅游文化的影响因素在旅游文化系统中处于边缘地位,是旅游文化学的重点对象之一。

2.旅游文化研究

旅游文化研究包括旅游文化研究的过程与成果。如旅游文化研究的理论体系、概念范畴,旅游文化研究的对象选择、方法运用与意义概括,旅游文化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旅游文化研究的条件、特点与规律等。旅游文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学科建设亟待加强,把旅游文化研究作为研究对象是其天经地义的责任、是不可分割的部分。

旅游地的社会文化研究是从旅游这个角度出发的,属于“旅游影响研究”,并非“旅游文化影响研究”,因而它是旅游学和旅游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不是旅游文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限于课时和篇幅,本书主要研究上述两大方面中的七个问题:

①旅游文化学原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理论基础);

②旅游文化本体(旅游文化的概念、结构、特点、功能、地位、影响因素等);

③旅游文化系统(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旅游休闲文化等);

④旅游文化效益(旅游文化价值、效益、产品、营销、开发等);

⑤旅游文化系统的动态过程(旅游文化的历史);

⑥旅游文化建设(旅游文化建设的原则、方法等);

⑦旅游文化展望(旅游文化的未来)。

三、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内容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内容是按照旅游文化的构成来划分的,由于构成的划分角度不同,因而研究内容也不尽相同。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四种见解。

1.按照文化的结构划分的研究内容

按照文化的结构将旅游文化划分为三部分,即旅游物质文化、旅游制度行为文化、旅游精神文化。

旅游物质文化是指蕴藏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者视觉可以辨识的,占据一定空间、有一定形态的文化物质实体。如宫殿、园林、坛庙、古人类遗址、桥梁、造像、碑刻、雕塑,以及旅游纪念品和旅游服务设施等。

旅游制度行为文化是指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社会规范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等。如苗族芦笙节、大理三月街、傣族泼水节等。

旅游精神文化也称为旅游观念文化或旅游心态文化,是指引导、影响人们旅游实践的直接或间接的,在旅游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及思维方式等。如儒家的“中和为美”、道家的“自然为美”、佛家的“空灵为美”的审美观念对旅游者思维的指引。

2.按照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划分的研究内容

按照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将旅游文化划分为三部分,即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

旅游者是旅游的主体,旅游主体文化在旅游文化中具有核心地位。旅游主体文化包括旅游者的观念、行为模式、思想与信仰,旅游者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旅游者的心理、性格、爱好,旅游者的生活方式等。

旅游客体文化也称之为旅游景观文化,是指作为旅游对象的文化事物与现象,包括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园林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娱乐文化、旅游文学艺术、人文化的自然景观等,随着旅游消费内容的扩展,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

旅游介体文化是指在旅游活动中联系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起到介体作用的文化。包括旅游餐饮文化、旅游商品文化、旅游服务文化、旅游管理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旅游导游文化、旅游政策和法规等,其中旅游服务文化应是旅游介体文化中的核心部分。

3.按照现代旅游商品交换特性划分的研究内容

按照现代旅游商品交换的特性将旅游文化划分为两部分,即旅游消费文化和旅游经营文化。

旅游消费文化是以旅游者为主体的文化,包括旅游消费行为文化和旅游审美文化。前者主要研究文化对旅游者旅游态度、旅游动机、旅游决策、旅游消费行为方式等的影响;后者则从审美的角度,探讨旅游审美的文化特征和基本类型。

旅游经营文化是指旅游经营者所反映和创造的文化,主要包括旅游产品经营文化、旅游企业经营文化和旅游目的地经营文化。旅游产品经营文化是指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文化过程,包括旅游资源文化特质分析、旅游产品的文化规范、塑造和表现方法等。旅游企业经营文化是指旅游企业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在显在和潜在层面上的文化建设。旅游目的地经营文化是指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宏观的经营文化,包括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的确立与宣传、旅游发展文化环境的营造、旅游对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业的影响,等等。

四、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一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不仅要有明确的、特殊的研究对象,而且还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否则建立和发展学科的目的和任务是达不到的。所谓研究方法,亦即研究的门路、程序等。从价值的角度看,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与技术两个不同层次,前者具有总体指导性,如社会科学理论;后者具有具体操作性,如访谈法;从性质的角度看,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一般与特殊两个不同类型,前者基本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如哲学、逻辑学、调查法、比较法实验法;后者主要适用于旅游文化学研究,如旅游学、文化学。

(一)哲学

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的指导,坚持辩证、客观、实践等基本原则。

辩证原则即联系、发展的原则。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静止的。旅游文化属于上层建筑,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旅游文化研究必须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坚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观点,着眼于旅游文化与外部影响、旅游文化与内部要素的矛盾运动,从动态、整体的角度把握旅游文化的现象和实质。学界对旅游文化的形成与演进的研究成果显著,辩证原则功不可没。

客观原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科学,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是要按照旅游文化现象的本来面貌去反映、去分析,绝不能依个人成见取舍材料,主观臆测。旅游文化研究中,想象是不可缺少的,但想象要反映旅游文化自身的客观实际。例如,把旅游文化创造的动力归结于远古祖先迁徙的遗传,想象可谓大胆,但文化创造与自然行为却混为一谈了。

实践原则即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学术准则,也是价值取向。旅游文化学是融理论、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由此决定了旅游文化研究一方面要立足于实践,注重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使之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另一方面必须服务于实践,用旅游文化理论指导旅游与文化建设,并在实践中检验、发展旅游文化学理论。只有这样,旅游文化学研究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逻辑学

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的科学,是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逻辑学有很多分支,其中主要有普通逻辑、数理逻辑、辩证逻辑等。普通逻辑侧重研究思维的一般形式;数理逻辑侧重于研究思维量的方面的规律;辩证逻辑侧重于研究思维过程的辩证关系

旅游文化现象大多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是形象性的而非概念化的,是可以通过感官来感知的。从这个层面来说,旅游文化研究似乎不必过多借助于逻辑学。其实不然,通过感知获得的旅游文化知识如果不进行归纳、整理,它将永远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不能上升为理论;旅游文化研究也将永远停留在经验的层次上,而不能成为一门科学。何况,旅游文化学对旅游文化的研究,感知表象只是开始而不是终结,其最终目的在于揭示旅游文化现象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本质和规律。要完成这一任务,离开人们的理性思维、离开抽象的概括显然是不行的。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在一定的人工设计条件下,按照一定的程序,改变某些因素或控制条件,对研究对象的活动进行观察、记载,并分析两个以上因素(又称变量)的变化,借以发现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运动规律的方法。旅游文化学研究涉及大量心理现象,所以在实际研究中也会采用实验法。例如,我们为了了解旅游者不同的旅游服务需要,可以通过变动不同态度、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服务者提供旅游服务,从中观察旅游者的情绪反映、满意程度。

依据实验条件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标准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标准实验法即在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设施进行实验研究的方法。进行标准实验时,要求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全面的控制,防止其他因素干扰,以便观察实验因素对不同组别的作用。由于标准实验是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状态下进行的,又观察了现象变化的全过程,所以能够确定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但这种试验也有一些不足,主要是实验情景太人工化,往往会影响被实验者的行为,被实验者总想揣摩实验者的意图,不能如实作出反应。

自然实验法即在日常生活的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进行实验研究的方法。进行自然实验时,研究人员既不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也不太多施加人为影响,而是在自然状态下观察某一因素对不同组别的作用,然后加以比较得出结论。这种试验能够观察到被实验者的真实状态,但由于无法全面控制环境而不能准确确定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自然实验法切近实际,简便易行,兼具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优点,所以被广泛应用。

(四)调查法

调查法是采取客观态度、运用科学方法、有步骤地搜集资料并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以掌握社会实际情况的方法。旅游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既反映在文献记录里,又反映在社会生活中。不进行社会调查,旅游文化研究便无法获得大量生动、鲜活的第一手宝贵资料,所得结论难保全面、准确。目前,旅游文化研究中大量使用调查资料,开创了许多成功的范例。

根据研究对象的范围、特点,调查可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典型调查等形式。

全面调查也称普查,它是在较大范围内对研究对象所包含的全部单位无一遗漏地同时加以调查,以掌握研究对象在某一时刻具体状况的方法。全面调查基本上是一种定量调查。全面调查的优点是所获资料全面、基本、准确、丰富;缺点是要花费太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且不易进行。

抽样调查是在研究总体中用随机抽样或非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部分对象进行调查,以便用样本资料来说明或代表研究对象总体情况的方法。抽样调查基本上也是一种定量调查。抽样调查的本质特点是用部分来说明或代表总体,所以,抽取的样本在总体中代表性越强,调查所获得资料就越能较好地说明或代表总体特征;反之,总体特征就得不到较切合实际的说明。

个案调查是选择某类社会现象中的一个或几个为调查单位,收集与它有关的一切资料,通过同类对比研究得出结论的方法。个案调查基本上是一种定性调查。由于该调查方式往往参用观察法,所得资料比较详尽,因而能够具体深入地把握个案的面貌。个案调查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无法保证个案的代表性,难以从个案调查中导出普遍性规律。另外,所需时间较多,对研究者的学识、经验、能力要求较高。

典型调查是在对研究对象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周密、系统调查的研究方式。典型调查基本上也是一种定性调查。典型调查同个案调查一样,能够全面而细致地了解调查对象的状况,进而揭示其本质,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典型”的选择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干扰,无法确保“典型性”。定性分析较多而定量分析较少,不能较好地从量的角度说明问题。

(五)比较法

比较法是许多领域科学研究活动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也是旅游文化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旅游文化学中的比较法,是将旅游文化的素材、现象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内进行对比、概括、分类的研究方法。比较的目的在于发现和了解各种旅游文化现象产生与发展的不同的和相同的条件与因素,发现和了解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从而进一步了解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普遍本质和特殊本质,了解旅游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同一般文化学研究一样,旅游文化学研究中使用的比较法,依据比较目的的不同,分为纵比和横比两种。纵比是对旅游文化进行纵向的比较研究。旅游文化学是着眼于现在和将来的科学,但由于文化具有延续性,旅游文化学研究就有必要将眼光投向过去,通过历史比较,发现旅游文化在不同时期的类型、特点和演变过程,进而揭示旅游文化发展运动的一般规律。横比是对旅游文化进行横向比较研究,比较的范围和层次可大可小,可能是东西方大区的比较,可能是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也可能是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比较。通过横向比较,可以区别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旅游文化的特点、类型,从中找出旅游文化发展、变化的特殊规律。

需要指出的是:在旅游文化学研究中使用比较法要注意比较目的的明确和比较标准的统一,否则就会出现比较研究的逻辑混乱,得出错误的结论。同时,还要注意同其他研究方法的结合,比如同实地调查法、文献法的结合,研究者通过调查和充分利用文献,获得足够的研究素材,然后运用比较方法,就能在很大的程度上保证比较的系统性、科学性。

五、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意义

关于旅游文化学研究的意义,事实上在前面的论述中已有所涉及。这里我们进一步将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完整认识旅游文化,科学建设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是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旅游文化建设也是人类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旅游学科的其他分支虽然也涉及旅游文化,但由于分工的不同,旅游文化并非其主要研究对象,建设旅游文化也不是其主要目的,因而它们对旅游文化的认识注定是肤浅的、片面的,关于建设旅游文化的对策也注定是零散的、不完整的。旅游文化学以旅游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建设旅游文化为主要目的,整体、全面、深入研究旅游文化,并提出综合的、系统的、具体的旅游文化建设方案,因而旅游文化学是完整认识旅游文化的最重要途径,也是科学建设旅游文化关键所在。可以说,完整认识旅游文化,科学建设旅游文化,这是旅游文化学的天然使命和优势所在,也是旅游文化学最重要的独特价值。

(二)有助于解释人类的旅游活动,提高旅游质量

人类的旅游活动是一种复杂现象。早期的旅游研究从旅游业的角度出发,认为旅游是经济因素影响的结果,是一种经济现象。旅游文化研究兴起后,学者们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明确提出,人类的旅游活动固然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是文化驱使的结果,是人的一种文化活动。这一结论深化了人们对旅游的认识,逐渐成为主流意识。可以说,没有旅游文化学的参与,人们对旅游的认识,仍将停留在经济层面。旅游体验既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文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旅游文化学探讨旅游体验的机理、质量,按照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有助于旅游质量的提高。随着旅游体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旅游体验的质量越来越关注,这不能不归功于旅游文化学的研究。

(三)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旅游业发展的规律,促进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

旅游业发展存在着支配它的客观规律,包括经济规律和文化规律。只有遵循这些客观规律,旅游业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以往的旅游经营管理中,一般对经济原理相当重视,对文化规律认识不够,许多旅游经营管理活动具有盲目性和短期性。旅游服务向来被看做是经济行为,由于重经济,轻文化,主、客双方难得满意。旅游文化研究告诉我们:旅游服务是经济行为,更是文化行为,它主要是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来达到经济目的的,在这里,文化含量与经济效益是成正比的。因为旅游者需要的产品主要是文化性的产品。受此启发,许多旅游企业大打旅游文化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还需要指出的是:旅游文化学研究对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旅游文化学研究将帮助旅游从业人员认识人和文化的相互关系,自觉地去创造和发展进步的文化和良好的文化环境,把群体发展为一个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把个人塑造成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个人,从而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奠定基础。

(四)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人类文化,促进文化繁荣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林林总总,斑斓多姿。文化现象如此复杂,怎样理解呢?如何把握呢?这一直是人们苦苦思索而未得其解的问题。单单一个文化的概念就有300多种。理解人类文化可以有多种途径,以小见大即是其中的一种。旅游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支,在繁盛的人类文化之花中,不可不谓小。虽然小,它却是多种文化综合的结晶,独特的芳香中散发着许多人类文化之花共有的气息。因此,研究旅游文化对于理解人类文化有“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另外,学术繁荣是文化繁荣的标志之一,开展旅游文化研究,也有助于推动其他文化的发展。

(五)有助于推动旅游学的发展,丰富文化学的内容

旅游文化学是旅游学和文化学的交叉,它既是旅游学的分支学科,也是文化学的分支学科。作为旅游学的分支学科,旅游文化学研究必将推动旅游科学的发展;作为文化学的分支学科,旅游文化学研究必将丰富文化学的研究内容。有人说,旅游文化学是旅游学的深化。不错,旅游文化学的研究,确实深化了旅游学的内涵,国内出版的旅游学教材已开始把旅游文化作为一章纳入其中。其实,旅游文化研究的学科贡献还不只这些。单从旅游文化研究已独立成学且在旅游科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一点来看,旅游文化研究对旅游科学的推动就可想而知。至于旅游文化研究对文化学的贡献,也已初见端倪。旅游文化的研究成果正越来越多地被文化学乃至社会学、人类学所吸收,麻省理工学院在其开设的全球文化课程中就有旅游文化方面的内容。

六、旅游文化学的理论基础

旅游文化学是运用文化学、旅游学、社会学、人类学、美学、心理学、行为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研究旅游文化的结果,所以,它具有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特点。上述学科与旅游文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学科的分支学科也与旅游文化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旅游文化学的理论基础。不过,就依存性而言,作为基础的文化学、旅游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与其关系尤为紧密。因此,本节选取旅游文化学理论基础中的文化学、旅游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进行介绍。

(一)文化学

文化学是一门研究文化现象与本质的学问。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含义与结构、文化特征与功能、文化类型与模式、文化的产生与形成、文化传承与传播、文化分化与融合、文化变迁与交流等。由于学派不同,对文化的阐释也不相同。

一般认为,文化有广狭二义。广义文化是指人类的创造过程及其物质、精神产品的总和,与自然相对应。广义文化说认为文化既是人类加工自然的过程,也是这一过程的结果,是自然的人化。狭义文化仅指其中的精神文化,与政治、经济相对应。狭义文化说认为广义文化定义无所不包,导致文化定义泛化,失去文化个性,只有人们的精神创造及其产品才是文化。关于文化结构也有广狭二说,广义文化说认为文化由物质、行为、心态三个层面所构成;狭义文化说认为文化由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所构成。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地域、民族既独立发展又互相冲突、互相融合。一种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在特定的人群中代代相传,并随着文化创造和文化交流发生变异。文化也因此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承袭性、变异性等显著特征。文化为满足人类的需要而存在、发展,形成伊始就发挥着记录、储存人类创造能力和创造成就的作用,并成为社会交往的内容和手段。文化更能帮助人类认识世界,开阔视野,塑造人格,熏陶情操。对于人类来说,文化还能凝聚人心,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文化也因此具有满足需要、记录储存、传播交流、认知益智、培育教化、凝聚黏合、调节控制等重要功能。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文化可以分为主文化、亚文化、俗文化、雅文化、地域文化、国别文化、古代文化、现代文化等不同种类,不同种类的文化有不同的文化样式。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文化样式,就构成所谓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一旦定形,该群体就拥有了共同的超越个体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文化模式构成了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的区别。在各种文化样式中,最有特色、最能显示一种本质属性的特征,文化学者称之为文化类型。文化类型是不同的民族文化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各种文化特质相互整合的核心特征丛,而不是指它的全部文化特质或文化要素的总和或集合。文化类型表示着各个区域或族群的文化之间的本质差别,与文化模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人们可以把自己和前代创造的文化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也可以把这种文化散布给另一个群体或地域,由此形成了纵向的文化传承和横向的文化传播。文化传承主要通过口口相传、聚会交流、系统讲授、传媒开发等方式进行;文化传播主要通过人口流动、商品流通、传媒播布等方式进行。语言对文化传承与传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传承或传播中,有的文化分裂了,由此衍生出若干支新的文化;有的文化和另一种文化相互吸收,留同弃异,最后合而为一,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前者被称为文化分化,后者被称为文化融合。文化分化和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管是文化传承与传播,还是文化分化与融合,它们都反映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与迁移的,专业术语称之为文化变迁。文化变迁是文化发展的表征。在文化变迁中,如果变迁的形式表现为文化间的交互流动,这种变迁就是所谓的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文化学的基本理论对旅游文化研究有特殊的指导意义。研究旅游文化的概念、结构、类型、特点、功能、地位、形成等重大问题,构建旅游文化学的框架体系,无一不需要文化学的基本理论;没有文化学的基本理论作指导,旅游文化学应有的文化学特征将不复存在,旅游文化学将不成其为旅游文化学。有的旅游文化学论著旅游学味道浓厚而文化学特色不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偏离了文化学这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旅游学

旅游学是研究旅游的现象、本质及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旅游活动、旅游者、旅游业、旅游资源、旅游组织、旅游影响、旅游历史、旅游发展及旅游学自身问题构成了旅游学的基本内容。旅游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其主要理论包括以下几点。

1.旅游结构论

旅游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旅游是指旅游者的活动及由此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狭义的旅游仅指旅游者的活动。关于旅游的结构,以“六要素说”和“三要素说”影响较大。“六要素”即食、住、行、游、娱、购,分别指旅游饮食、旅游住宿、旅游交通、游览、娱乐、旅游购物,其中,食、住、行是条件,游、购、娱是目的。“三要素”即旅游者、旅游业、旅游资源,其中,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业是旅游活动的媒体,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

2.旅游形态论

不同的旅游要素和不同的构成方式,导致旅游形态各式各样。按地域特征划分,有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按旅游者的主要目的划分有消遣旅游、事务旅游、个人和家庭事务旅游、保健旅游、宗教旅游、探险旅游,等等;按组织形式划分有团体旅游和散客旅游;按旅游资源特征划分有海滩旅游、山地旅游、城市旅游、温泉旅游、丛林区旅游等。

3.旅游特征论

关于旅游的特征有不同说法。一般认为,旅游活动集食、住、行、游、娱、购于一体,以消遣求悦为目的,是通过离开居住地到异地游览而实现的,不具有永久性,随季节的更替呈现出消长变化的态势,因此具有综合性、休闲娱乐性、异地流动性、过程暂时性、季节波动性等特征。其中,异地流动性和过程暂时性是旅游活动的最大特征。

4.旅游性质论

旅游性质包括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关于旅游的一般属性争议不大。多认为旅游既是社会现象,又是文化现象,带有经济色彩,关涉政治因素。关于旅游的本质属性分歧较多,有“经济说”、“文化说”、“经济—文化说”、“产物—消费说”、“需要说”、“娱乐说”、“审美说”、“体验说”、“社会生活方式说”和“探索与感受说”等十几种说法。

5.旅游形成论

关于旅游的形成,一般认为需要经济、时间、心理三个基本条件。旅游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历史的角度看,旅游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这是与当时的经济状况实际相适应的。从个人的角度看,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客观上取决于其支付能力的高低和是否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主观上取决于其旅游需要和旅游动机是否强烈。这两者是旅游形成的内在推动力。

6.旅游效应论

旅游进入大众时代以来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旅游影响的研究,形成了多种旅游效应理论。一种观点认为旅游污染了环境,破坏了旅游地社会文化,对经济发展没带来任何好处;另一种观点正好相反。主流观点认为,旅游的影响既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积极一面是主要的,消极一面是次要的,关键在于如何调控。

7.旅游发展论

旅游发展的理论也是多种多样。其中最著名的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是: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与经济影响的理解,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

同文化学一样,旅游学也是旅游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它同文化学一起共同撑起了旅游文化学的理论框架。旅游学的重要概念,如旅游、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等全部被旅游文化学照单接受,并由此衍生出自己的专业术语如旅游文化、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媒体文化等;连旅游学的体系也成为多种旅游文化学论著的摹本。如果说没有文化学的基本理论作指导,旅游文化学应有的文化学特征将不复存在,旅游文化学将不成其为旅游文化学;也可以说,没有旅游学的基本理论作指导,旅游文化学应有的旅游学特征将不复存在,旅游文化学也将不成其为旅游文化学。

(三)社会学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科学。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与社会运行;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社会互动与社会群体;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规范与社会设置;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社会调查与社会指标。

按社会学家的解释,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社会有机体的运动、变化、发展统称社会运行。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及他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既是社会运行的表现,也是社会运行的内因。

社会是由社会性动物——人组成的。人的社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不断学习的结果,终其一生的学习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经过社会化,人学会了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在不同关系中扮演不同角色。

由于社会地位不同,社会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和层次,由此出现了社会分层。社会地位发生变化,社会成员将由所在的等级、层次升降到另一个等级、层次,引发社会流动。

为了保障社会有序运行,参与社会生活的行动规则,如风俗、道德、宗教、法律等应运而生;成套规范体系及与之相配的机构、设施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机构相继设立。前者谓之社会规范,后者谓之社会设置。社会规范和设置是解决社会问题、进行社会控制的手段和方式。

社会学理论是在社会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它虽然主要用于指导社会研究和社会实践,但许多理论和方法也适用于指导旅游文化研究。因为社会与旅游文化高度相关且部分重叠。旅游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旅游交往文化、旅游规范文化既是文化学的研究对象,也属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从旅游文化学的角度看,不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便无从解释旅游文化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影响;也无法洞察旅游交往文化和旅游规范文化的形成与机理。至于社会学的调查方法,更是旅游文化研究所不可缺少的。

文化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从社会系统的角度研究文化的形成、属性、生产、传播、变迁、趋势及其社会功能与作用等。文化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对旅游文化研究有重要启示。对旅游文化的生产过程及产品的研究、对旅游文化社会功能与影响的研究等,均离不开文化社会学理论的指导。

(四)人类学

人类学通常称为“人的科学”,是研究人类及其在各种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的科学,包括人类的躯体、种族的差异、文明、社会构造及对环境的反应等问题。具体而言,主要包含有八个方面的内容:人类的特征、人类的地位、人类的由来、人类的系统、人类的地理分布、人种的进化、各种族性质的异同及其原因、人类的文化等。

人类学自19世纪中叶诞生以来,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具有代表意义的理论派别。人类学百余年来形成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流派主要有:

①古典进化学派,强调文化纵向发展的共同规律,流行于19世纪末的英国和美国;

②传播学派,强调文化传播的横向研究,20世纪初流行于西欧大陆各国;

③文化历史学派,主张研究各民族文化的具体历史,注重文化的特殊性,20世纪上半叶50年间一直统治着美国人类学界;

④功能学派,强调对文化系统进行整体和要素的功能分析,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英国;

⑤文化心理学派,侧重于从人类心理角度研究文化与人格问题,20世纪40至50年代盛行于美国;

⑥新进化学派,强调文化纵向发展的特殊规律,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

⑦结构主义学派,主张对文化进行结构分析,20世纪兴起于法国,后风靡欧、美、亚大陆。

旅游文化学与人类学既有严格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区别是旅游文化学研究的对象是旅游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种族的发展变化的规律;联系是两者都研究人及其文化。只是旅游文化学研究的人与文化要比人类学研究的人与文化范围小得多,人类学关于人与文化的理论也因此比旅游文化学更有普遍意义。惟其如此,人类学的许多理论可以成为旅游文化学研究的基础。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尤其值得旅游文化学借鉴。在不断更新的众多的人类学方法体系中,人类学追踪调查方法、跨文化比较、参与观察等方法,在西方被广泛地应用到旅游文化研究之中,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这些方法也应当成为中国旅游文化研究方法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文化人类学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和进化的过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族、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异同,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同人类学其他分支学科相比,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更适用于旅游文化研究,特别是对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旅游文化研究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五)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旅游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也是旅游文化学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经过长期探索并运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总结出的一些基本原理,为我们研究旅游心态与行为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心理学的原理主要包括心理现象原理和心理本质原理。

心理现象原理把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或两个子系统。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主要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识过程就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由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系列认识环节所构成。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好恶等情绪感情过程。意志过程是指人们面对困难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行动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实际上是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和经常的特征,是一个人带有倾向的、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包括个性倾向性特征和个性稳定性特征(又称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个性倾向性特征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思想倾向,集中体现在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等方面。个性稳定性特征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点,集中体现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

虽然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人人都有,与生俱来,但是要科学地理解和掌握心理现象的实质,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外部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一方面,没有人脑这块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的高级产物,就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外部客观世界的作用,人脑本身是无法独立产生人的心理的。在人和周围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们总是积极、主动运用智慧和谋略自觉地创造性地认识周围的世界。这是人的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最重要的表现。

旅游文化是人们能动创造的结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为一种精神现象,要了解它,掌握它,离不开心理学的指导。旅游文化学对旅游体验心理的研究、对旅游介入心理的研究,只能建立在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离开心理学的指导,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势必局限于对文化行为和结果的一般描述,而对其内在动因与内在过程则很难把握,得出的结论也不具有权威性。

社会心理学本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现在已发展成与心理学并驾齐驱的独立学科。由于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下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旅游文化又是一种社会精神现象,因此,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同样适用于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本书对旅游交往体验、旅游求知体验等专题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社会心理学的指导。

(六)美学

美学是关于美与审美的学说。美学的研究对象包含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第一、研究审美对象,阐明美的本质和根源,美丑的矛盾发展,美的各种存在形态,以及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的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第二、研究审美主体,研究审美对象的主观反映——审美意识,阐明它的本质、形式特征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第三、研究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的集中表现——艺术,阐明艺术的本质、内容、形式、种类、艺术创造活动的规律性,以及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批评等问题。

美学的两个最重要范畴是美与审美。美是美学研究中的中心范畴。一般认为,美是对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美的具体形象所显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构成美的内容,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宜人的感性形式就是美的形式。美的形态是多样和复杂的。根据美在生活中所存在的领域,美可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两大类,而现实美又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根据属性色彩、面貌、状态等,美可分为优美、崇高、悲剧、滑稽、怪(荒)诞等五类,美具有客观社会性、个别形象性、感染性、社会功利性等特征。

审美的意思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关系是其三大要素,审美感受是其心理活动的核心。审美主体是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审美(创造、欣赏)能力的人。审美客体是指能使欣赏者产生审美愉快的事物。审美关系是指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在审美实践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审美感受亦即狭义的美感。是由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所引起的审美主体在情感上的愉悦心态,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中美的主观体验。审美对象的不同属性,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审美感受,如崇高感、优美感、悲剧感、喜剧感和形式感等。

美学是旅游美学的基础学科,也是旅游文化学的理论基础。作为旅游文化学研究对象之一的审美文化,非借助美学理论不能阐释。一些旅游文化学者在探讨旅游体验文化、旅游介入文化时,娴熟运用美学理论深入分析,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也为旅游文化研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案例分析】

目前,中国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旅游学等学科对旅游文化现象的研究,尚未建立起规范的方法论模式,研究对象的内涵和外延模糊不清,热点问题集中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商品开发、旅游需求与预测、旅游与社会经济变迁、旅游与环境保护、旅游与脱贫致富、旅游业的现状与展望等领域,由此导致旅游研究的方法难以定于一种。西方旅游人类学强调微观实证研究、多重转换视角,见微知著,主体客体纵横交叉,关注当地人的权益,以人类学的整体观综合考察旅游引发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对于构建中国旅游文化研究方法论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中国旅游文化研究的新突破,依赖于拓展思辨空间,更新研究方法,不仅仅是局限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仅仅是为旅游业的兴旺献计献策,更应考虑到旅游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将研究的触角延伸到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侧面。在不断更新的众多的人类学方法体系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人类学追踪调查方法、跨文化比较、参与观察等方法,应当成为中国旅游文化研究方法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