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系统运行机制中的均衡和离衡

创新系统运行机制中的均衡和离衡

时间:2022-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创新系统运行机制中的均衡和离衡在自组织理论中,当一个系统在初始阶段,其参量具有不同的值,随着时间的变化,变化的参量趋于稳定,使系统达到平衡态。不可否认,均衡和离衡原理不但科学地解释了创新系统运行的内在机制,而且对更好地开展创新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第二节 创新系统运行机制中的均衡和离衡

自组织理论中,当一个系统在初始阶段,其参量具有不同的值,随着时间的变化,变化的参量趋于稳定,使系统达到平衡态。在平衡态下,系统的参量不再随时间变化,系统处于微观运动变化之中。与此相反的状态称之为远离平衡态。一般情况下,孤立系统往往处于平衡态,开放系统由于与外界有物质与信息的交流,很难长久地处于平衡态,只有开放系统的非平衡态的系统才能处于不断形成、演化和变化之中,因而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丰富的内容。在创新活动中,如果主体能够正确地掌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充分地利用非平衡态的活动规律,就能够实现创新的目的。

在创新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既存在着非平衡性特征,也存在着平衡性特征。各要素之间存在着依存和协调,其中政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策的选择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最基本的是要使政策保证创新系统的运行具有有效的多维联动效应,哪些要素居于中心地位,哪些要素优先发展,如何积极有效地激励创新活动的进行,这是政策所起的作用。

离衡或失衡并非是十分有害的因素。过多地强调和追求平衡会限制系统的生命力。既然非平衡是不可避免的,那么问题就是形成什么样的非平衡机制以及如何利用非平衡机制。由于非平衡和差异性可以产生协同作用,从而导致系统非线性的耦合,因而实现自组织的有序,就创新系统而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非平衡性并不一定会对创新系统带来消极影响,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差异性和非平衡性会产生一种互需互补的耦合机制,共同协调,共同促进。要形成这样一种非平衡结构,就要合理地配置系统各要素或子系统的结构、层次。为了使系统达到最大优化,必须对组成要素或系统进行非等比例的优化,以适应系统整体的需要。

系统的变化过程,有时候处于有序的状态,有时候处于无序的状态。正是这种变化赋予创新活动以生命力,维持其自组织结构,这是创新系统的再生因素。根据非线性理论,一个系统的创新因素不仅存在于不稳定的临界点,而且存在于失稳后的演化过程之中。“偶然性”和“必然性”在描述远离平衡系统的状态时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它说明不确定性和概率不是一种消极的“退化”,而是标志着系统的再生与进步。从此可以看到,非平衡和非线性作用原理对创新系统的运行具有多么大的作用。创新系统在远离平衡时会表现出平衡状态下难以理解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好就是系统得以继续存在的动因。在创新过程中,创新系统在分叉点附近,会出现许多可选择的状态。当出现一次涨落的时候,系统就会走向确定的过程,从偶然转化为必然,并导致新结构的出现。当然,这种涨落和分叉现象不是单一出现的,有时可能是多个涨落和分叉交织在一起。在分叉的过程中,分叉的每一条途径又可能会形成一个新分叉点,表现出一种连续的过程。在分叉点,系统存在着多种变化的可能,系统处于高度不稳定状态,具有不确定性,也许会朝这一方向运动,也许会朝另一方向运动。只有脱离分叉点之后,系统才能暂时趋于稳定。当然这不是说系统的运行是完全不确定的,根本无法把握的。要把握系统运行的方向,就只能从系统运行的前一过程和环节开始,从前一分叉点调节系统运行的方向,而且越是向前一级进行分叉控制,对于系统的运行方向就越具有确定性。在创新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如果调节创新系统的要素、结构、运行模式,就能控制创新系统运行的方向,创新系统活动的范围,使创新运行按照创新主体的意志运行。这种控制愈是朝向前一级控制点,对创新系统运行控制的确定性就愈大。多重分叉的原理把创新系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联系起来了。在多重分叉系统中,包含有确定和随机两种因素。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但正因为任何一个系统的运动中又存在着分叉和涨落,因而又使事物的变化成为可能,分叉过程很好地说明系统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随机性和决定性,把两者辩证地结合在一起。在创新活动中,应用非线性和非平衡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认识意义。偶然性和非决定性不仅是任何系统运动的一般规律,也是任何一个基元过程的运动规律。只有很好地认识了涨落中的分叉性原理的时候,就能很好地说明系统运动何以存在不确定性和非决定性,就不会把系统运动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看作是不可认识和不可掌握的运动特性,从而也就能够很好地说明系统何以从不确定性向确定性转化,这种对分叉中的基元活动过程、对非线性关系中包含的多元性变化、对涨落过程中出现的巨变的解释和说明,揭示了系统运动的多种可能性。把系统运动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辩证地结合起来,揭示了系统运动的无限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新结构的产生过程。认识和把握系统运动中存在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相互变化的运动机理以及不确定性和确定性互相转化的内在原因,可以很好地说明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掌握创新系统的活动规律,使创新活动变得更加易于操作。不可否认,均衡和离衡原理不但科学地解释了创新系统运行的内在机制,而且对更好地开展创新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创新活动中,时间和随机性因素可以使创新的主体动态地看待创新系统的运行过程,抛弃传统的、静止的思维模式,代之以动态的时间观念。要想掌握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和随机变化因素,就应当了解时间的能动性,在动态的时间延续中调节创新要素的结构和变化。创新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因素是无法把握的,在随机和不确定性因素面前表现得束手无策。其实,只要把创新过程看作是一个时间延续的过程,把握每一阶段中创新要素的变化,就能够增加创新活动的自觉性,减少创新活动中的盲目性。在分解创新因素的作用时,既要看到创新要素的稳固性,也要看到它所包含的能动性和建设性的因素。

创新活动中,均衡和离衡是创新系统运行中两个不可避免的方面,均衡维持了创新的稳定过程,离衡为创新增加了活动的动力,正是在系统的不稳定区域,不确定性和随机过程是系统走向稳定性和决定性过程的前提条件。在这些变化的临界点,正是创新的主体对创新活动加以合理运作的时机,因为,在一个不稳定的区域,一个被放大的非线性涨落对系统的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着系统的变化内容和演化的方向,在多种可选择的状态之间决定着系统将会出现的新的分叉。由此可以看到,不确定性、偶然性和随机性这些因素不会再以盲目的形式起作用,而成为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可操作性要素,是使创新运行走向相对稳定和形成相对固定的范式的动力因素。有了这一方法,创新运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之间的矛盾、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矛盾、随机性和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就不再是二律背反的难题。创新的主体就可以找到两者之间转化的枢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