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设东亚自由贸易区的障碍

建设东亚自由贸易区的障碍

时间:2022-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目前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难以取得实质突破的具体表现。1994年东盟首脑会议又提出了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目标。但是,在目前看来,建立一个涵盖全区域的“东亚自由贸易区”显然是不现实的。中国希望以此来带动“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第四节 建设东亚自由贸易区障碍

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自由贸易谈判虽然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与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欧洲和北美相比,依然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短期内难以取得实质突破。这是因为在东亚建设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重重障碍无法轻易清除。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中日之间复杂的关系尚未理顺

中日两国是东亚最重要的国家,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双方关系一直处于很复杂的境地。虽然双方在经济贸易上的合作不断加强,但在复杂的双边关系上,渐渐遭遇发展的瓶颈。这制约了双方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加强,也影响了东亚自由贸易的进程。中日两国都不希望对方主导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担心对方以此作为超越对手的工具,双方在很多方面都是明争暗斗。这些都影响了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2)东盟对大国的恐惧

东盟作为一个地区组织,力量虽然较单一国家强大很多,但是与中国和日本相比还相差很远。因此,对于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存在很复杂的心态。一方面,东盟认识到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是东盟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又担心中日等大国主导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偏离自己预设的轨道。所以,东盟对于中日两国对自由贸易区进程的主导都感到不安。东盟虽然担心中日关系发生重大波动,不愿意看到中日两国关系紧张而波及整个地区,但对于两国存在同样的心理恐惧,既不希望日本主导,也不希望中国主导。有时候希望充当中日两国之间的平衡力量,从中谋取利益最大化。东盟对大国的恐惧,使得它在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的问题上,既心态积极,又有所顾虑。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3)经济水平的不平衡

东亚地区是世界上少见的发展不平衡的地区之一。日本是唯一的发达国家,“四小龙”的发展水平紧随其后,所谓的亚洲“四小虎”稍显落后,接下来就是中国大陆,再就是越南、柬埔寨、老挝和缅甸等几个不发达国家。经济一体化需要有适当相近的经济发展水平。东亚这种局面无疑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这在客观上成为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障碍。

正是基于上述的各种问题,东亚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东亚合作和推进自由贸易方面存在各自不同的考虑,形成了不同的战略构想。这些不同的构想有一致的方面,但是更多的是矛盾和冲突。这是目前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难以取得实质突破的具体表现。

第一,东盟构想

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一直是东盟国家的理想。20世纪90年代初期,时任马来西亚总理的马哈蒂尔就倡议建立包括东盟和中、日、韩3国在内的“东亚经济核心论坛”。1994年东盟首脑会议又提出了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目标。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各国领导人加快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中国、日本和韩国3个经济大国均已在建立地区货币互换机制的问题上与东盟达成共识。东盟国家已认识到,作为次区域经济组织,东盟只能依托东亚这个大的经济圈,才能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第二,韩国构想

2005年韩国和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签字仪式8月4日在首尔举行,这是韩国同别国签署的第二个自由贸易协定。根据该协定,双方将在今后10年内取消两国间大部分关税,对于敏感性产品采取灵活性措施。在该协定生效后,新加坡将立即取消原产地为韩国的所有商品的关税,韩国在今后10年内取消91.6%的新加坡商品的进口关税。

第三,日本构想

中国与东盟拟建自由贸易区使日本、韩国受到震动。日韩认为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可能带来如下冲击:(1)削弱日韩对东盟的出口;(2)加剧日本、韩国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步伐,导致日本韩国的所谓“产业空洞化”更加严重;(3)可能导致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日益扩大,取代日韩对东盟的直接投资;(4)加快世界著名跨国企业在华的投资和地区总部建设,对日本、韩国吸引世界著名企业的投资,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改革和建立东北亚、东亚经济营运中心不利。日本、韩国还担心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和营运中心进一步向中国转移,可能导致日本、韩国在世界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中被“边缘化”。由于这样的担心,日本和韩国政府在中国提出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倡议后,积极行动,谋求抢在中国前面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

东北亚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二为一,实现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国家中,韩国最早明确提出了通过这种方式的合作走向东亚自由贸易区的构想。经过韩日两国的努力,2002年3月,韩日成立了专家小组,研究建立韩日双边自由贸易区的方案。韩国也积极同中国联络,希望中国也加入拟议中的韩日自由贸易区,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第四,中国构想

建设东亚自由贸易区是中国的目标。但是,在目前看来,建立一个涵盖全区域的“东亚自由贸易区”显然是不现实的。在世界经济区域化浪潮迅猛发展和“东亚自由贸易区”因困难重重而难于付诸实践的情况下,范围更小、同时更具有现实操作性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想的提出就势所必然了。中国希望以此来带动“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之所以能率先推出,其原因在于:

(1)世界经济发展区域化趋势与东亚地区合作滞后的反差。区域经济和贸易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通过建立各种优惠的经贸安排,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已经成为多数国家重要的政策选择。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最主要形式,近年来自由贸易区在全世界得到了迅猛发展。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东亚地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方面明显滞后,这里真正称得上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实际上只有东南亚国家联盟即东盟。尽管东盟建立35年来其业绩已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肯定,但东盟国家日益感到必须进一步扩大东盟的范围及合作领域,才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居于更加有利的位置。对东盟而言,中国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是非常难得的合作伙伴。

(2)中国与东盟政治经济关系日益加深。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源远流长。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由于冷战的原因,中国与东盟一直处于敌对状态。直到1991年,中国才与所有东盟成员国建交或恢复了外交关系。1996年,中国开始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1997年,江泽民主席与东盟领导人共同确立了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同时,这种政治关系的良好势头又为双方发展更深层次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必要条件。2000年底,在朱镕基总理提议下,双方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加强经济联系、提供贸易投资便利。2001年11月初,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举行的第五届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10+3”以及中国与东盟领导人“10+1”会议期间,朱镕基总理提出了三项建议:一是确定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重要合作领域;二是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三是加强政治互信与支持。消息传出,举世震惊。这是双方领导人高瞻远瞩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中国第一次承诺与他国达成自由贸易安排,堪称中国与东盟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从表面上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从构想到达成协议,只有一年时间。事实上,早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朱镕基总理就曾指示外经贸部组织专家开展关于相关的利弊评估和分析。在2000年11月于新加坡举行的第4届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之后,双方决定成立经济合作专家组,在这一专家组内,各自又成立了联合研究小组。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研究小组形成了一份双方均能接受的共同报告,并向双方各自的领导人提交了此份研究报告。2001年6月,在博鳌举行的中国—东盟高官会议上,东盟秘书长塞夫里诺指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倡议必须保留东盟的核心地位,充分考虑东盟的利益,照顾到它们的要求。对此,中国同意该贸易区可以东盟现有自由贸易区为基础,不必另起炉灶。同意对东盟中不发达成员国(老挝、柬埔寨和缅甸3国)实行特别优惠关税待遇,照顾这些国家的要求。在2001年9月召开的东盟—中国经济部长会议上,专家小组的报告顺利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倡议被提交领导人会议。2001年11月6日,在文莱召开的第五次“10+1”领导人会议上,双方领导人根据专家组的建议,迅速达成协议,一致同意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开展更密切的合作。在这次会议上,东盟的态度十分积极和一致。东盟认识到,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促进共同繁荣和发展,是一项及时的战略性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