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在比对中介绍解放区的真实情况

在比对中介绍解放区的真实情况

时间:2023-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记者赵则成、李普等深入沛县、临沂、烟台等地解放区采访,得到了关于解放区的第一手资料。他们通过对照国统区与解放区真实情况,戳穿了国民党反动派欺骗国统区群众的把戏,真实再现了解放区群众的生活情景。在解放区最流行的歌曲是《解放区的天》。这些拥军措施激发了解放区群众参加中共军队的积极性与荣誉感,也使他们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解放区实行“变工”制。

记者赵则成、李普等深入沛县、临沂、烟台等地解放区采访,得到了关于解放区的第一手资料。《文萃》把他们的采访文章刊登出来,使国统区的百姓有机会了解解放区的真实情况。这些文章主要有:《初到解放区》(1946年10月31日第2年第4期)、《临沂十五天》(1946年11月7日第2年第5期)、《烟台漫步》(1946年11月7日第2年第5期)、《解放区旅行记》(1947年2月13日第69期)等。他们通过对照国统区与解放区真实情况,戳穿了国民党反动派欺骗国统区群众的把戏,真实再现了解放区群众的生活情景。正如赵则成本人所说:“我观察到的事物不仅可做空间的两个区域的对比,而且也可以做时间的两个时代的对照,真是处处丰富而且容易激动。”[78]田风的《解放区旅行记》通过西北师范学院学生赴北平转学团在穿越解放区时的经历,从国民党统治区群众的视角讲述了他们在解放区的所见所闻。《文萃》用对比解放区群众生活与国统区群众生活的不同,从反面映衬出国民党统治区群众生活的窘迫,对国统区读者造成了很强的心理冲击,唤起了国统区群众渴望解放区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1)对比国共两军对待百姓与俘虏的不同。《初到解放区》中国民党团副长在记者赵则成前往解放区前对他说:“你们如果到解放区,必被杀害无疑,共产党最痛恨的是知识分子,对新闻记者尤其不客气,他们怕你们出解放区以后讲他们的坏话。”[79]又说:“我们有时也派人突入解放区的村里枪杀民选村长和办事人员,捉住儿童团员并向井里丢,我们的子弹是宝贵的,这些家伙如果不是这样教训他们,他是不知道改悔的”[80]。然而一个人既被枪毙之后又怎能改悔呢? 事实却是相反,共产党俘获的国民党军队是招待吃饭发给路费一律放回;作战受伤的,送他们到随军的简陋的医疗队里可以享受好的待遇吃保健饭。当记者到了解放区,看到的是官兵与群众的融洽相处,记者所认识的在济南师范读书时的文弱书生已经成为解放军的团长,金星笔变成了来复枪。这些事实报道可以说是对国民党虚假新闻宣传的最好讽刺。

(2)对比解放区群众对待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不同态度。《初到解放区》一文指出:当解放区的群众接触到八路军后,原本因国民党对共产党及其军队杀人放火的恐怖宣传而害怕共产党的群众继而转变为对共产党的热烈拥护。在街面上的店里,在乡下的瓜棚里都可以听到对八路军共产党的赞扬。在解放区最流行的歌曲是《解放区的天》。政府的干部人员也以能参加共产党成为党员而感到荣耀。这与国民党强迫入党有着天渊之别。从人数上看,全国国民党党员有2000万,而共产党党员却仅仅100万。然而共产党员的待遇与非党员没有什么差别。共产党进城后对老百姓既热情又客气,未得上级允许绝不能到老百姓家里,向老百姓借东西异常客气,显示出八路军的良好军纪。在解放区,妇女参加了认字班,并竞争着向报馆投稿。所有的农民都喜欢看话剧,大部分人都能唱十支以上的歌曲。这都是吃饱饭以后才有的事。盗匪没了,二流子(流氓)没有了,破鞋(土娼)没有了,赌博、吃大烟的人都没有了,因为他们不需要,富农恶霸保长甲长也没有了。迷信行为除了年终的祭祖以外也少到不可想象[81]。文章最后说共产党赢得老百姓信仰的一部分是接近老百姓的生活作风,大部分却由于抗战期间对敌人英勇的作战。

(3)对比国共两军在建筑工事上的不同。国民党统治区是新建的防御工事和碉堡以及美式装备的士兵,解放区非但没有新建的防御工事和碉堡而且把过去敌伪所筑的工事都拆除或破坏了。解放区军人对他们的回答是:“我们希望和平,修筑工事便是破坏和平”。[82]记者认为这当中的原因在于老百姓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活已经大大地提高改善了,谁要来破坏这种生活,他们必将坚强拼死地抗拒。共产党的碉堡已经建筑到绝大多数人的心里。

(4)对比解放区与国统区在购买枪支方面的不同。在解放区八路军、新四军鼓励百姓购买枪支并允许民间藏有枪支。在国统区里私藏枪支弹药则构成严重的罪行。解放区里没有匪警,实现了夜不闭户,国统区则有匪警。

(5)对比解放区与国统区群众精神面貌的不同。当走进解放区时,老百姓都十分热情,问路总是会得到详细的解答。每到一个村子总有人问你“渴吧?”;国统区总看到成群的闲人,在看电影,到一个机关里找不到办事员却可以在附近的茶馆找着,有的职业就是蹓画眉、打纸牌。

(6)对比解放区与国统区的妇女地位。以前解放区妇女的活路是做饭看家,都市妇女最好的职业是嫁人当太太。但如今解放区的妇女都在巷子里的纺织机上织布,织布的收入除自己开销外还可以养一个人,这种待遇并不比上海的女工差。解放区政府扶持纺织业,鼓励妇女纺线,经济上自足自给使妇女家庭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7)对比国民党与共产党征兵上的区别。在募兵上国民党“动刀动枪总是玩火的勾当,况且事实上压力只有产生一时的秩序,不能产生永久的热情。因之他们也就了解为什么这个区域里有收不了的青年踊跃参军,在另一个区域里就得绳捆索绑,乘夜捉人。”[83]在解放区,青年农夫都以参加八路军主力部队为光荣。他们如果回到家乡还会得到村里乡亲的热烈招待和无穷的艳羡。军人的社会地位高,受群众尊敬,而且军人的家庭生活立刻从群众的力量上得到了富裕的解决。许多军属(以前叫抗属)家庭,田地有人给耕种收割。这些拥军措施激发了解放区群众参加中共军队的积极性与荣誉感,也使他们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8)对比解放区与国统区农业生产和税赋的不同。解放区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在解放区农村,流行的谚语是“有空多拾粪,无事少赶集”。大家都忙于劳作,忙于生产。在解放区种地光荣,政府干部以劳动做榜样,否则得不到老百姓的信仰。每个村子都可以看到提倡劳动的标语,村民大会的中心题目十有九次是研究怎么样把耕地锄好,把棉花培好。解放区实行“变工”制。这是一种劳动互助形式,一般三至五家到七八家一组,合伙养牲口,出劳动力,但收获是每家的,地少劳动力多的人,可以取得工值。大家无力不出[84]。报纸所登载的计划方针施政宣言较少,通常都以四分之一或更多的篇幅记录农田生产情形,介绍各种生产的方法和经验。在解放区只要劳动就不愁最低限度的衣食。制度使人们可以用劳力获得一般水准的生活资料。记者说,在这里才了解管仲“衣食足而知荣辱”那句名言的意义,也足以给“为什么人心大变”做了诠释。在解放区政府提倡深耕细作,选种施肥,修堰打坝,筑堤开河,大奖开荒,所有的荒川都分配给农民。

此外,在解放区既不忧虑土匪抢了去和地主剥削了去,政府的税赋非常之轻微或者说合理,加予农民的负担有两种:一是田赋,一是公粮。每亩的田赋约30元,大约合上海半杯咖啡的代价。公粮大致20斤约占每亩收获的十分之一。除此之外,如果谁再给农民负担就是违法的。而在国统区,由于大量壮劳力被征用,大片土地被弃荒,无人耕种。同时,由于没有解放区实行的“变工”制度,仅有的劳动力也没有被很好地组织起来,加之因国民党发动内战所征收的畸高税赋和地主的盘剥,使得国统区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农业减产甚为严重。

(9)对比解放区政府与国民党政府在使用经费上的不同。赵则成的文章指出共产党有着刻苦的精神,他们的政府便用这刻苦精神克服了一切困难,建筑起老百姓的天堂。解放区政府各级干部除了吃饱穿暖之外,可以领到牙膏肥皂等一切最低够用的日用品,这跟国民党政府的官员们陪姨太太下跳舞场听音乐吃饭的消费却是渺小得不能比。我们都明白官员多剥削一文,老百姓就多出十文。一个大官员贪污,就碍不得底下几千几百个官员层层贪污[85]。显然在国统区政府官员中并没有这样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与国民党政府官员的享乐思想相比较,使读者在阅读中就能判定谁将最终获得内战的胜利以及判定是解放区的人民生活好还是国统区的人民生活好。

(10)对比解放前与解放后解放区城市群众生活的不同。这是《文萃》运用的另一种宣传方法。记者李普在文章中说:在解放区,从前最大多数的人靠豆饼子汤度日,现在都换上了玉米面做的片片。一个人力车车夫说:“主要是粮食便宜,一个老婆,一个孩子,吃片片,比起从前来,就算是上天了。”[86]他又说:“八路军和民主政府的工作人员不坐车,主要的乘客只剩下老人、妇女和病人。政府发给救济粮。说起政府和八路军,他连连地说:“他们好,他们顾穷人。”[87]总之,在解放区,每一个有劳动的人都不用担心没有事情做。以山东烟台为例,刚解放时有13万人口,解放后增加到16~17万人。尽管人口增加了,一般中上层人的生活降低了一点,但没有一个饿肚子的。解放前,以地主身份在城里做寓公的人由于减租减息收入大为减少,他们的太太和少奶奶们只好在早上去赶“朝市”,出卖一部分日常的用品[88]。解放后,解放区政府废除了“白带地”,即除租的地之外,佃户要完全尽义务为地主耕种一定数量的土地[89]。此外,解放区政府更鼓励年轻人工作。只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就可以进入政府或是学校工作。可以说,解放前与解放后,解放区城市群众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吃饱饭,有工作,能生存,这是解放区群众在解放前与解放后生活的最大变化。

(11)对比进解放区时国共两军岗哨的不同。进解放区时,共产党军队的岗哨很客气,没有翻箱倒筐的检查。而国民党统治区的哨岗则气势汹汹,把旅客当作奸细一样,施行从上到下的“体格大检查”。在钱币兑换方面,解放区有一定比率,绝不会揩油和敲诈。虽然内战的炮火已经烧到全国的每个角落,但在解放区却看见到处是花园,到处是异常地静谧和安闲,弥漫着浓厚的和平的气象。看不到密密麻麻的碉堡,看不到威风凛凛的哨兵,看不到错纵交横的沟道[90]

(12)对比解放区与国统区青年地位的不同。文章指出:解放区是青年的王国。在解放区信任的是青年,工作的也是青年。在解放区里,青年是一切的主干,譬如八路军中的团、营、连的政治干部和军事长官和担任地方政治工作的县长、专员、文化、教育工作人员等其最高年龄很少超过30岁[91]。在解放区人民有决心,有信心战胜国民党反动派,广大青年相信共产党八路军最终可以打败反动派,迫使他们向中国人民投降。而在国民党统治区青年既不是政府工作中的主力军,也很少有担任政府里的主官,更谈不上是青年的王国。这就是解放区与国统区中青年地位的不同。

《文萃》以对比的记叙手法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对解放区的真实情况做了全面介绍。它使国统区群众有机会了解到解放区的政策、农业、干部、青年、治安状况、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中共军队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军民关系等。在对比中给国统区群众以强烈刺激,为争取国统区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发挥了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