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传播基本常识

传播基本常识

时间:2022-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什么是传播不同学者有不同理解,仅美国传播学者丹斯在1976出版的《人类传播功能》一书就统计有126种定义。本节在梳理当前国内外代表性的传播定义基础上,对传播的类型、构成等传播基本常识逐一详细介绍。——施拉姆在实践中作为“共享”的传播随处可见,比如同学们课间的闲聊、课堂上老师精彩的讲课等等。但是共享说并不能概括一切传播现象。

对于什么是传播不同学者有不同理解,仅美国传播学者丹斯在1976出版的《人类传播功能》一书就统计有126种定义。本节在梳理当前国内外代表性的传播定义基础上,对传播的类型、构成等传播基本常识逐一详细介绍。

一、传播的含义

(一)共享说

共享说播往往从传播(communication)一词的源于拉丁文“communicare”(使共同)谈起,传播看做是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信息分享活动。代表性观点有:

传播就是便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A.戈德(1959)[1]

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施拉姆

在实践中作为“共享”的传播随处可见,比如同学们课间的闲聊、课堂上老师精彩的讲课等等。但是共享说并不能概括一切传播现象。比如,甲传递信息,但乙拒绝接受;再比如,由于符号系统不同等原因,乙无法解读(破译)甲发出的信息;此外,还存在传受双方存在互相错误理解对方意思的可能;等等。

(二)影响(劝服)说

影响(劝服)说是从传播者的视角出发,强调传播是传者对受者(通过说服)施加影响的行为。主要代表性观点有:

传播这一概念,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全部过程。

——[美]露西和彼得森

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个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

传播是一个系统(信源),通过操纵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信宿)。

——奥斯古德

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

——韦 弗

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传递信息的目的性和影响性,把传者目的的实现和受者行为的改变看作是一切传播的基本特征,并据此检测传播活动进行了没有和进行得怎样;但其忽视了传播有时不一定能够产生影响,有时甚至会产生与传播者预期相反,或者预期之外的效果。

(三)反应说

反应说从受众的视角出发,吸收了心理学中“刺激—反应”论的观点,强调传播是人类对刺激的反应。代表性观点有:

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史蒂文斯

一个来源透过对讯息(不管是语文或非语文、记号或符号)的传达,能使接受者引起反应的过程。

——理 兹

反应说在强调传播的广泛性和受者反应的必然性的同时,抛弃了传播的社会性和受者的能动性,有的定义甚至混淆了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传播学与心理学及生物学之间的界限与区别,使传播学成为一门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此外,这种对传播的理解过于宽泛,因为刺激反应不仅是人类的传播行为,动物、植物都有刺激反应问题,传播学无法涵盖生物学、植物学

(四)符号(信息)说

所谓信息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信息是事物的表征与表述,是一切消息、讯号、知识的总称;二是信息与物质、能量并列,构成人类生存环境三大基本要素之一;三是信息是用以减少或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东西[2]。符号(信息)说着眼于信息的第一层含义,从传播的内容出发,强调传播是符号(信息)的流动。国内学者持这一观点主要有:

传播广义上指系统(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狭义上指人(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 ——张国良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郭庆光

传播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和变化。

——戴元光

(五)互动说

互动说强调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通过信息相互传播、相互影响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代表性的观点有:

互动,甚至在生物层次上,也是一种传播;不然,共同行为就无法产生。

——米 德

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格伯纳

在互动的情境中,有讯息价值的所有活动都是传播。

——瓦茨罗维克

但人类传播毕竟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一来一往的讯息互动,而是一种复杂的多向的有目的、合需求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同时,随着信息传播的持续进行,每个参与交流的人所拥有的信息非但不会减少,也不限于对等交换,而是一起增加、共同累积。

(六)过程说

过程说强调了信息由传播者经媒介流向受传者这一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它要求传播有始有终,而且传播的效果最终能够显示出来。代表性的观点有:

大众传播就是通过某种媒介向许多人传递信息、思想和观念的过程。

——彼 德

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德弗勒和丹尼

但如果传播缺乏基本要素或者传播中断、阻塞,传播过程就不能正常进行并发挥特有的功能。这是一个似乎成熟的定义,它既标明了信息传播的轨迹,也明确了传播研究的要素,但仍有宽泛、模糊和难以把握的缺陷。

二、传播的类型

(一)传播类型结构

图2-3 传播的类型结构[3]

人内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人的身体具有一般信息传播系统的特点:人体既有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又有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既有记忆和处理装置(人的大脑),又有输出装置(发声等表达器官及控制这些器官的肌肉神经);人的身体既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又与自然和社会外部环境保持着普遍联系。

人际传播是指两个人或者多个人之间面对面交谈、打电话、发邮件、微信或者QQ群聊等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而人际传播学是以人与人之间交往这一社会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并有所侧重地吸收各门学科的新成果,系统地探讨人们如何通过相互间的交往建立和维护一定的人际关系,并着重研究人类社会交往在人际关系中所起作用的学科。人际传播学就是研究人际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4]

组织传播系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活动[5],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大众传播是社会媒介面向社会大众通过文字、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传递自身生产或者复制的信息的实践活动过程。

(二)传播主要类型比较

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类的社会传播,即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问题,三种情况如表2-1所示:

表2-1 传播主要类型比较

(续表)

三、传播的功能

(一)传播的正面功能

1.传播功能的历史叙述

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传播的三大功能:对环境进行监视,使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关系,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1957年,莱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文中进一步补充传播的舆论功能,进而提出传播的四大功能:监视环境、舆论引导、传承文化、娱乐。施拉姆综合前人研究,概括了传播的四大功能:即大众传播是社会雷达,具有寻求、传递和接收信息的功能,用于监视社会环境;大众传播具有操纵、决定和管理功能,对受众进行诱导、劝服、解释信息,并引导其作出决定;大众传播具有指导功能,也就是教育功能以及大众传播具有娱乐功能。

2.传播功能的当代含义

(1)守望与预警的功能,指持续不断地、及时地注意环境的变动;

(2)协调与商讨的功能,指聚合人们对环境采取一种有效的行动;

(3)传承与教化的功能,指知识和社会规范等精神遗产世代相传;

(4)娱乐与商业的功能,指娱乐、休闲以调节身心、保持活力。

(二)传播的负面功能

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中提出传播“歪曲环境”的负面功能。该理论的突出贡献在于指出了大众传播的作用:即现代社会中,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它主要由大众媒介造成。换言之,现代人与现代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由大众媒介构筑的巨大的虚拟环境(或曰媒介环境)。由于大众传播的普及、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人的认识能力等同于虚拟环境大大扩张。与此同时,现代人对这种虚拟环境的验证能力却相对地大大缩小了。这里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当传媒有意无意地歪曲环境时,人们无法验证;二是不仅如此,人们还将之视为“现实环境”而展开现实的行动,结果却制造出一幕幕悲剧。

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保罗·拉扎斯费尔德和罗伯特·默顿博士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提出,大众媒介具有可以作为长期研究对象的多种多样的社会功能:授予地位的功能;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麻醉精神的消极功能。其中,对于传播麻醉精神功能的分析给人们颇多启示。

负功能和正功能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的。新闻可以正确反映世界,也可以歪曲世界;宣传可以稳定社会,也可以搅乱社会;教育可以使人聪明,也可以使人愚蠢;娱乐可调剂受者,也可毒害受者;等等。正功能和负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还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与正功能研究相比,负功能的研究一直很薄弱。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学者中,很多人持急功近利的指导思想,因而对“正效果”的关心大大超过对“负效果”的注意。这一偏向,后来遭到批判学派的批评。时至今日,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急速展开,大众传播乃至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传播(尤其是电子传播)的负功能、负效果,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普遍重视的课题。

[1] 胡正荣等.传播学总论(第2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2.

[2]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2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66-167.

[3] 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14.

[4] 薛可,余明阳.人际传播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41.

[5] 范东生,张雅宾.传播学原理[M].北京出版社,1990:25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