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化传播内容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化传播内容面临的挑战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媒体在传播大众文化内容时存在着过度追求娱乐化、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严重问题,大量文化产品在内容上缺乏广度、深度、力度、厚度和温度,甚至患上了娱乐综合症。这种草根性使得大众文化传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低俗化倾向。

新媒体在传播大众文化内容时存在着过度追求娱乐化、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严重问题,大量文化产品在内容上缺乏广度、深度、力度、厚度和温度,甚至患上了娱乐综合症。具体来说,这种过度娱乐化的症状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表达形式僵化

创新社会进步的灵魂。人类的审美能力随着社会进程的变迁而发生改变,相应地也就需要不断创新的文化产品。新媒体虽然提高了内容生产的速度和数量,但同时也加剧了同质、抄袭、克隆的现象。比如,江苏卫视推出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在当年造成了巨大的轰动,一时火爆荧屏,于是大量的相亲类节目涌现了出来,诸如《相亲相爱》《爱情连连看》《百里挑一》等。另一个相似的例子是,近几年各大电视台集体克隆韩国综艺节目的现象。自从2013湖南台购买韩国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版权并在国内成功复制以后,亲子类节目如雨后春笋一般地出现,仅2014年一年就涌现出7个同类型的综艺节目,包括《爸爸回来了》《爸爸请回答》《爸爸我来了》等,这些节目通通以爸爸带孩子的状况百出作为主要噱头,不仅节目名称相似度极高,实际内容也是大同小异。而亲子类节目持续火爆,让各个电视台看到了韩国综艺节目的优势,于是纷纷购买版权再全盘照搬韩国综艺的节目制作模式,推出了《两天一夜》《奔跑吧兄弟》《我们结婚吧》等节目,有些甚至连字幕旁白的设计风格都一模一样。这种集体的克隆现象不仅阻碍了内容生产的创新,更是不利于本土节目形态的发展和创新。

二、内容低俗,甚至出现新闻的泛娱乐化现象

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化传播内容中有很大部分来自大众参与,尤其是网友的自发创作。这种草根性使得大众文化传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低俗化倾向。明星八卦常常占据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各大门户网站也充斥着各种生活奇闻、邻里纠纷和个人隐私,而各个电视台所谓的法制节目或者民生栏目则打着关注社会的旗号,报道了大量的无聊琐事和家长里短,缺少人文关怀和正面引导。一些媒体为了能在第一时间攫取受众的关注度以提高收视率或者点击率,甚至将灾难、政治、暴力事件等严肃新闻进行刻意包装,或配上特殊音效,或插入煽情文字,或选取露骨血腥的图片,甚至剪辑镜头进行“场景再现”,只求达到炒作效果。

三、思想肤浅,冲击社会主流价值观

满足受众的需求是大众文化产品赖以生存的土壤,是传播者实施有效传播的依据,也是实现传播效果的基础,而这种需要“被媒体简单地理解为迎合人们的官能快感、原始欲望和自然冲动,使之趋向一种浅薄、粗陋、萎靡和弛懈的文化风尚”[29]。新媒体时代“娱乐至死”观念的盛行使得传统的精英文化被消解,大量经典文学作品被“戏说”和“恶搞”,严肃的历史被篡改得面目全非,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不再受到推崇,反而是趣味性和娱乐性成了创作的最高目标。这些现象不仅导致了文化的浅薄化和人文精神的滑坡,还会导致“用调侃的方式消解掉一个民族最宝贵的传统和最优秀的伦理观念”[30]

面对这种过度娱乐化的发展趋势,我们一方面需要在行业规范上对媒体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舆论导向,使媒体正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发和传播具有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的大众文化产品,丰富大众的文化选择。“在新媒体内容生产实践中,既要深入把握当代人审美需求特征,满足受众深层次心理结构需求,充分发挥视听符号激发消费欲望、增强传播效果的作用,正确体现新媒体时代视觉化、娱乐化的特征,又要研究市场特别是年轻受众需求习惯,打破传统思维束缚,展开想象力翅膀,探索趣味表达方式,创作开发和制作更多充满时代气息、现代意识和流行时尚的视听节目,还要提高情感逻辑和自由表达水平,积极探索新媒体内容产品在题材、品种、风格和载体上差异化、个性化和品牌化发展路径。”[31]

【注释】

[1][荷]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五版),崔保国,李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5页。

[2]梁桦:《论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载《新闻爱好者》2001年第4期。

[3]傅守祥,应小敏:《大众文化的勃兴:泛审美中的“生产快乐”原则》,载《探索》2006年第4期。

[4]王一川:《文学理论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7页。

[5]刘寒娥、张丽萍:《试论都市报纸的大众文化特征》,选自《新闻春秋》,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7页。

[6]参看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kROad574pp6WgIezAU w3XyBxS5INSGdXssHRy7fvU6rYgBHGPCXx3ZUU2VtmN0MBlaly5gSsHS8Qfn9n3e adV_。

[7]郑宇:《用户时代:广电媒体的新路径》,载《新闻实践》2013年12月。

[8]杨慧:《浅析新媒体传播时代的内容表达》,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第263期。

[9]郑宇:《用户时代:广电媒体的新路径》,载《新闻实践》2013年12月。

[10]敖丹娜:《对大众传播中“内容为王”的追问》,载《现代传播》2011年第7期。

[11]敖丹娜:《对大众传播中“内容为王”的追问》,载《现代传播》2011年第7期。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页。

[13]安晓东,张晔:《作为意识形态话语的生产——马歇雷文学理论研究》,载《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14]金民卿:《大众文化: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方式》,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5][英]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76页。

[16]杨慧:《浅析新媒体传播时代的内容表达》,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年第2期。

[17][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261页。

[18]向勇,皇甫晓涛:《泛媒介革命的内容生产与新媒体的文化创新》,载《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19]许正林:《新媒体的崛起与大众文化新症候》,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20]杨晓林:《微电影研究的热点及问题》,参看:http://group.mtime.com/12119/discussion/3469420/。

[21]高红波:《试论视听新媒体节目形态的类型与特征》,载《编辑之友》2013年第9期。

[22]杨晓林:《微电影研究的热点及问题》,参看:http://group.mtime.com/12119/discussion/3469420/。

[23]赵勇:《媒介文化语境中的文学阅读》,载《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24]杨舒:《当前国内新媒体剧存在问题探析》,载《科技传播》2011年第7期。

[25]潘兰:《新媒体电视剧的叙事分析》,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26]高红波:《试论视听新媒体节目形态的类型与特征》,载《编辑之友》2013年第9期。

[27]高红波:《试论视听新媒体节目形态的类型与特征》,载《编辑之友》2013年第9期。

[28]高红波:《试论视听新媒体节目形态的类型与特征》,载《编辑之友》2013年第9期。

[29]张琼瑛:《新媒介传播大众文化的内容特定》,载《编辑学刊》2012年第5期。

[30]仲呈祥,杨乘虎:《电视艺术生态环境的忧思与净化》,载《现代传播》2005年第1期。

[31]郑宇:《用户时代:广电媒体的新路径》,载《新闻实践》2013年1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