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播种塔里木的希望

播种塔里木的希望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袁镜武巍巍天山,茫茫塔里木,吸引了成千上万有志于西部勘探的开拓者。他加入地调三处的篮球队,在塔里木石油会战指挥部举行的比赛中,获得局级第二名。(本文载于《东北师大校报》784期,获得1995年度吉林省高校校报好新闻通讯类一等奖。

袁镜武

巍巍天山,茫茫塔里木,吸引了成千上万有志于西部勘探的开拓者。仔细搜寻,你会发现,他们中有我们东北师大毕业的同学!这些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而毅然走进苍凉大漠的是92届中文系毕业生张延辉、历史系毕业生杨淑芳、93届物理系毕业生赵子红、数学系毕业生李宏伟。

在中国行政地图上,你的目光从长春往西移,将依次找到北京、西安、兰州、嘉峪关、吐鲁番,然后往南越过天山,可以找到南疆第一重镇——库尔勒,他们工作的学校就坐落在这里。长春离库尔勒有多远,看看他们行走的时间就知道了。从长春到北京,直快列车16个小时,从北京到吐鲁番,特快列车72个小时,从吐鲁番到库尔勒,汽车9个小时。他们是东北师大国内分得最远、条件最艰苦的学生,但他们也是为东北师大争光的学生,是干得非常好的学生。

从1978年到1992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物探局第三地质调查处在塔里木盆地进行地质勘探已经有14个年头了。当年200人的小分队如今已是3800人的大队伍,当年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大姑娘分别做了父亲和母亲,可孩子却要送到离基地5公里以外的学校上学,接送不便。物探局和地调三处两级领导不约而同决定兴办自己的学校,可教师奇缺。1992年7月,刚刚分到物探局的张延辉和杨淑芳听到这个消息后,义无反顾地来了。1993年7月,赵子红和李宏伟踩着上届同学的脚印,也义无反顾地来了。

张延辉一来新疆就制定了三年计划,要带出一个有特点的班级。他在初一年级建立班级日志制度,登记好人好事,鼓励学生发扬优点,纠正错误。在初二年级实行值日班主任制度,让学生当实习班主任,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如今的初三年级建立两个班委会,引入了竞争机制。学生们的能力提高了,老师带起来就轻松自如。这个班在1992-1993学年度、1993-1994学年度两次被评为先进班集体。在教学方面,张延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1992年刚来,每天他就骑车到10多公里外的学校听老教师讲课。老教师非常感动,倾囊相授。40多天后,张延辉取回了全部的“真经”。两年半五个学期,他所带班级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全部达到总公司和物探局教培中心规定的标准。他本人也连续两年被评为处级先进个人,一次新长征突击手。

同来的杨淑芳也不甘示弱。为了教好历史课,她虚心地向老教师请教;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她自己联系,带着学生参观巴音郭楞盟自治州历史博物馆。她所带的学生参加巴州地区每年一度的“司马迁体”历史知识竞赛,1993年获得二等奖,1994年获得一等奖。她还兼任学校团支部书记,由于团队活动丰富多采,新颖而富有特点,学校团支部连续两年获得处级先进团支部称号,1994年她被授予处级“三八”红旗手称号。

1993年7月来的赵子红脚步迈得更快。在校长的指导下,一上班她就和河南淮阳中学的物理老师陈华取得联系,学习中央教科所心理教育研究李蔚研究员提出的“五方四段七步骤”教学法,每次提前一个月备完一章的教案,寄到河南由陈华老师批阅,寄回后,赵子红再根据指导意见修改,然后才登台试讲,一学期下来,她的教案装了整整一大纸箱。寒假她回到河北正定休假,在父亲的陪同下,又乘火车去河南找陈华老师当面请教,受益匪浅。经过一年的努力,1994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国家教委重点课题《课堂教学整体效应心理实验研究》的总结会上,赵子红撰写的《初中物理教学初步模式及实践》论文,被评为二等奖。而她所带的班级,三个学期的成绩,在物探局所有中学评比都名列前茅。1994年6月,一位教龄30多年的老教师在听了赵子红的公开课后感到吃惊:“如此熟练的课堂教学,真让人不敢相信站在讲台上的是一个毕业不到一年的娃娃。”他的一位同事也不由得赞扬:“这些正规师范大学出来的老师就是不一样。”

个子高高的李宏伟是个多面手。除了干好他的本职工作外,他和学校其他男教师组成了校篮球队,在处里举行的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他加入地调三处的篮球队,在塔里木石油会战指挥部举行的比赛中,获得局级第二名。他爱好音乐,和几个年轻老师一起成立了教师乐队,而且带起了学生乐队,每逢“六·一”、“十·一”、元旦等节日,学校举行文艺演出,都有他精彩的节目。

该校校长周雪云这样对记者说:“你们东北师大来的几个老师,素质高,能力强,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成为我校的顶梁柱。”

在共同的教学生活中,张延辉和杨淑芳相爱了。1994年3月在春风送暖的日子里,他们在大漠上举行了辉煌的婚礼,立志扎根大漠。东北师大来的这群学子们,奉献的是他们的青春和生命,播种的是塔里木的明天的希望。他们以自身的言行证明了一个亘古的命题:这里只有荒凉的大漠,而没有荒凉的人生。

(本文载于《东北师大校报》784期,获得1995年度吉林省高校校报好新闻通讯类一等奖。作者为中文系1989级本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