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经济列车高速之谜

中国经济列车高速之谜

时间:2022-04-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经济列车高速之谜_传播学十年:阐释与建构评论 中国经济列车高速之谜《亚洲时报》2005年4月23日对许多投资者和经济学家来讲,中国如何能够维持超过2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仍然是个未解之谜。中国200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5662亿美元,在亚洲区内仅次于日本。中国国家统计局本周公布头三个月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9.5%至3790亿美元,其原因是出口及投资都取得了较大的升幅。这种现象表明,资本在中国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有限。

评论 中国经济列车高速之谜

《亚洲时报》2005年4月23日

对许多投资者和经济学家来讲,中国如何能够维持超过2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仍然是个未解之谜。不少人对中国官方公布的经济资料都心存疑问,毕竟中国在许多领域都尚未与国际通用标准完全接轨。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更是逐渐成为了独一无二的“世界工厂”,许多产品的产量都位居全球第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统计资料的可信程度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要知道,9%和4%这两个经济增长率意味着高达650亿美元的差别。

中国200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5662亿美元,在亚洲区内仅次于日本。部分专家认为,如果北京当局没有夸大其经济资料的话,正是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在2001年成功地把全球经济从新一轮经济衰退的边缘拉了回来。

今年一季度,中国仍然维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 Co)资深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最初估计首季度的增长速度为9.6%左右。事实上,他的预测相当准确。中国国家统计局本周公布头三个月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9.5%至3790亿美元,其原因是出口及投资都取得了较大的升幅。但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中国当局推行的宏观调控政策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这样的增长速度实在让人惊叹不已,但许多一直在专家学者脑子里打转的问题依然没有答案:中国是如何保持如此高速持久的经济增长的?秘诀究竟是什么?不少人都致力于研究这些问题,但都被中国的复杂经济现象难住了。中国实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政府对各行各业都进行严格控制和直接干预。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会计制度与大多数西方国家采用的大相径庭,直接比较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统计资料并不合理。因此根据不同经济分析员的不同研究方法,中国经济增长资料往往就会有不同的含义。

为此,经济学家们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研究架构。它主要探究主要的生产力因素如资金和劳动力资源等是如何结合起来从而带动生产的。该模式条理清晰简单,研究方法也比较成熟;虽然主要用来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但同样适用于计划经济。因此对于从计划经济转变过来的中国经济而言,该方法适合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和提取方便与其他经济体系相比较的数值。不过,鉴于中国的特殊情况,该研究方法存在一些缺点,其中包括:资料的口径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的一项新研究采用了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及其他政府机构的官方资料,但问题是中国仅仅保存着1978年之后的国民生产总值资料。之前的中国仍然是计划经济,采用社会总产值的统计方法。除了理论基础不同外,两者计算的范围和方法不同。社会总产值是包括物耗在内的社会产品的总价值,而国民生产总值只是新增加的价值。社会总产值只包括物质生产部门,而国民生产总值则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内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自1952年起到1993年止,中国还编制了另外一份介于国民生产总值与社会总产值之间的统计资料——国民收入。因此纵使仍然存在测量口径的问题,经过适当的处理和调整之后,该项统计资料也可以用来研究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研究的最终结论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自1978年以来生产力实现了大幅提升。

之前许多有关经济发展的研究都认为,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中起很大的作用,中国也不例外。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有很大一部分的确是由资本投资造就的。随着资本的不断注入,中国获得了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生产力因此得以提高。不过资本投资并非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虽然在1979~1994年期间,中国资本投资的年均增长率接近7%,但同期资本对产量的比例并没有多大的提高。换言之,虽然中国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单位资本所生产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仍然维持在之前的水平。

这种现象表明,资本在中国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有限。同样地,中国拥有的另外一项优势——劳动力资源在带动经济增长方面的影响力也不如从前。在1978年之前,由资本投入以及劳动力资源所带动的增长比例分别是65%和17%,而之后两者所占的总比例下降到了58%。唱主角的已经变成生产力的提高,正是后者让中国这个亚洲最新的经济奇迹实体大放异彩。

1979~1994年间,中国生产力的年均增长速度为3.9%,而1953~1978年间仅为1.1%。20世纪90年代初,生产力提高促成了超过一半的产出增长;而资本投入所占的比例已跌到33%之下。与在1960~1989年间美国年均0.4%的生产力增长率相比,中国的数字相当抢眼,而且由生产力提高所带动的经济增长持续的时间也更长。

中国之所以能在这段时间内大幅提高生产力,其原因是北京政府引入了市场化改革措施。这些措施降低了农村的集体企业、家庭农庄、小型私人企业、外国投资者和商人的税收水平,允许他们保留更多利润。措施也减少了政府对一般企业的干预,以便后者可以轻装上阵,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竞争。

在这些优惠条件的带动下,1978~1992年间集体企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率从42%增至50%,私人以及合资企业所占比例也由2%升到10%,而国有企业所贡献的产值比例则从56%下滑到40%。税收减免措施还刺激了私人资本市场的发展,因为赚到了钱的老板们更加乐意给自己的企业投入更多资金以进一步提高利润。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人口数目,而且地域广阔,为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脱颖而出创造了有利条件。不过,其成功经验仍值得其他优势相对微弱的发展中国家借鉴。中国经济成功最关键的秘诀是,不要光依赖资本投入,而是要同时进行市场化改革措施如减少农村集体企业以及中小型企业的税负,以鼓励其放开手脚更加积极地参与竞争。两者结合起来才可以极大地推动生产力,从而带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北京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并不盲目将资源集中在城镇的工业,同时通过鼓励农村企业的发展,它成功地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把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工厂及其他企业中。其他和中国一样在农业领域拥有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国家都应该向中国学习。

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也成功地引入了大量外资,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把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融合在一起。虽然在分析中国的经济变数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但上述有关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研究结果切实可靠,也为进一步研究生产力要素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点评:

本文是一篇对中国经济增长原因的分析文章,细心的读者实际上不难看出作者在分析中所表现出来的矛盾:文中一面说要从生产要素的投入出发,一面又不得不谈到了制度变革的因素;一面说资本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有限,一面又谈到了外资的作用。

实际上,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多种因素汇集的结果,既有生产要素的投入、资本、劳动,又有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还有与世界市场的结合。不过我们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前一阶段主要还是外延性的增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低于经济增长的水平,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是以后继续保持增长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