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货币和货币政策是什么

货币和货币政策是什么

时间:2022-04-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货币和货币政策是什么_传播学十年:阐释与建构二、货币和货币政策是什么?二是货币数量论,研究货币的功能及其价格表达。中央银行是通过以上的手段控制货币发行量的。货币的供给方是中央银行,但是中央银行并不能完全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原因是中央银行只有印刷货币的权力,并没有分发现金的权力,中央不可能在印出货币之后随意分发。而中央银行为了扩大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往往采取扩张(注入)的货币政策,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二、货币和货币政策是什么?

什么是货币呢?让我们来看一看经济学家的定义。约翰·希克斯说:“货币要由它的功能来界定的,货币就是它所做的一切。”[13]货币的物质特征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在圣经时代,牛、马或贝壳都可以被当做货币,在希腊罗马时代,有金银铜币,在中世纪有了纸币,现在我们有了大量的纸做的金融工具以及激增的、电子化的金融工具。如果只看表面现象,我们怎么知道什么东西是货币呢?罗伊·哈德罗讲:“货币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目前的许多特性取决于人们认为它是什么,或应是什么。”[14]货币之所以是货币,是建立在社会习惯基础上的,任何日常被接受作为支付手段的就是货币。如德国的鲁尔被法国占领时期的香烟曾经是货币,马克由于贬值反而不被接受。但是这些社会习惯又是什么呢?蒂博尔·西托夫斯基说:“货币是很难定义的东西,部分的是因为货币不是履行一种而是三种职能,每一种都提供了判断货币的标准……它是一种计量单位,一种交换媒介,一种储藏价值的工具。”[15]计量单位是交换的前提,通过它,许多商品和劳务及资本品的价值才可以比较,即使不交换也有用。如我们说某人有钱,我们不用把他的财产全部拍卖就可以知道。交换价值使货币作为一种实体而存在,使人们避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当然在不需要交换或物物交换就可以时货币是无用的,例如在荒岛上只有一两个人时)。如果暂时不交换又可以储藏。尽管货币的储藏并不升值也不实用,像房地产、名贵油画、股票,但是它的特点是流动性最强,不像其他资产需要一个变现过程。

从货币的发展史看,货币是与商品经济同步的。在工业化分工、商业经济真正到来之后,货币才开始在人类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今天,货币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货币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人们对货币的认识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人们对货币功能的认识,对货币供给和需求,对货币与社会经济关系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古典经济学家有两套独立的理论,一是物物交换的经济,以供求关系表达,不涉及货币。二是货币数量论,研究货币的功能及其价格表达。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货币是中性的,即在固定模型的长期均衡中,货币只影响价格水平,其他没有任何作用,货币增长一倍价格也涨一倍,其他不受任何影响。物价水平本身在一个封闭的经济单位内只是衡量货币单位的尺度,货币就像是横挂的一个经济社会前的一层薄薄的面纱。这种理论的进一步表述就是古典的货币数量论: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国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该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货币存量的增加或减少只影响物价的增减和货币价值的增减。从重商主义者到洛克、李嘉图,都是货币数量论者。本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费雪方程式作为货币数量论的经典表达:PY=MV。其中P是价格水平,Y等于国民收入,M为货币,V为货币流通速度。假如流通速度不变,国民收入不变,货币就等于物价。

古典学派的货币数量论到凯恩斯时就被改变了。在凯恩斯看来,货币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前面挂着的一层面纱,一个仅影响价格的中性力量,而是一个主动性的力量。他提出了货币生产经济学,他把对货币的需求分为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认为由于投机需求的存在,货币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利率,利率的变化又会影响投资函数和投资量,投资量的变化又会影响收入水平,所以,货币和货币政策从此被纳入宏观经济学的体系之中。

货币的生产理论使我们涉及到了国家的金融系统。金融是指货币的融通,金融系统就是负责管理货币融通的系统,包括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所谓中央银行是所有银行的银行,主要有两件大事,一是管理和监督其他银行,规范其他银行的行为;二是通过自己的能力稳定金融,稳定宏观经济。所谓商业银行有各种各样的名称,但是也是一种企业,在金融社会愈来愈重要。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三项,一是负债业务,也可以称为存款业务,二是资产业务或称为放款业务,三是中间业务,收费服务。

现代经济中,中央银行参与宏观经济的货币政策除了利率、发行国债之外还有三个工具。一是法定准备金的调整。所谓法定准备金,就是对银行放贷和提款之间的比例的规定,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将法定准备金存入中央银行,以减少金融风险,一般来说法定准备金在5%~10%之间。二是贴现率的调整。所谓贴现是未来的钱拿到现在使用,为贴现所付出的利率就是贴现率,比如商业银行用存单去中央银行借钱,中央银行所要的利息就是贴现率,如果中央银行调高或减低贴现率,同样会影响银行的行为。三是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直接到金融市场上做交易,而主要的买卖品种是国库券,当中央银行感到货币供应太多了,就会抛售国库券,收回货币,反之,就回买进国库券,放出货币。中央银行是通过以上的手段控制货币发行量的。

货币市场与其他市场一样,有货币的需求与货币的供给。货币的供给方是中央银行,但是中央银行并不能完全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原因是中央银行只有印刷货币的权力,并没有分发现金的权力,中央不可能在印出货币之后随意分发。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不能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商业银行只是货币的中转机构,它发放贷款也需要看贷款人的需求。所以,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归根到底要看社会上的货币需求。那么货币需求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人们持有多少货币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利率,利率高人们就会多存钱,对货币的需求就少,而且由于利率高贷款者也会尽量增加货币的周转速度;反之利率低,人们就会少存钱而增加货币需求。所以货币需求是与利率反向变动的。二是收入水平,交易额多,货币的需求就多,这个道理很好理解。

从货币的供应和需求两个方面看,尽管存在着货币市场,但是货币市场上的两个基本因素并非完全的市场化,其中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中央银行为了扩大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往往采取扩张(注入)的货币政策,从而引起通货膨胀。凯恩斯就主张以扩大货币发行,实行赤字财政、发行国债和通货膨胀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凯恩斯认为在充分就业之前的通货膨胀不是真正的通货膨胀,最多叫半通货膨胀),而当代的西方经济学家如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则主张国家应该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前者主张货币利率的市场化,后者也认为边际消费递减是不存在的,政府追求充分就业是虚幻的,应该管住货币,根据经济的增长而稳定货币增长,防止通货膨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