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沙漠中的一棵树

沙漠中的一棵树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沙漠中的一棵树宁夏广播电视总台 张俊萍男:各位听众您好,我是江涛。因为白春兰治理沙漠、保护环境的突出成绩,白春兰于一九九六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绿化标兵”和“三八红旗手”,到北京受到了国家副主席胡锦涛的接见。

沙漠中的一棵树

宁夏广播电视总台 张俊萍

男:各位听众您好,我是江涛。

女:我是白芳。今天的《塞上田园》节目由我俩为您主持。

哎,江涛,今天是六月五号,你知道是什么日子吗?

男:当然知道了,今天是世界环境保护日,而且我还知道,今年世界环境保护日的主题是: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女:确实得行动起来了,别的不说,就是今年连续的沙尘暴天气已经给了我们警示。面临着我们生存环境负荷的日趋加重,我们确实该行动起来,让我们生存的环境变得更好。

男:是这样的,这不,我们正在大力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目的就是要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让大地披上绿装,让青山绿水长存。

女: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有许多人,在为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而努力着。在我们今天的节目里就给大伙介绍一位农家妇女用二十年的青春年华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铺就千亩绿洲的事儿,下面就请听宁夏台记者张俊萍采制的录音通讯:《沙漠中的一棵树》。

男: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盐池县沙边子村有个叫一棵树的地方,因为这里除了沙子还是沙子,就孤零零地长着一棵百年老榆树,所以人们管它叫“一棵树”,这棵树,在60年代也被砍伐了。就是这个地方,白春兰用她勤劳的双手使这块千里戈壁滩变成了凉风林茂、鸟语花香的千亩绿洲,使沙进人退的荒漠变成了人进沙退的米粮川,使“一棵树”变成了二万三千棵树的连片森林。因为白春兰治理沙漠、保护环境的突出成绩,白春兰于一九九六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绿化标兵”和“三八红旗手”,到北京受到了国家副主席胡锦涛的接见。一个月前,也就是五月五号,胡锦涛在宁夏考察工作时专门到白春兰家看望了她。胡锦涛高度评价了白春兰的艰苦创业精神,称赞她既是勤劳致富的模范,也是防风治沙的功臣,希望她更好地带领周围群众走联合治理沙漠的道路。

(出录音:树叶响声、鸟叫声、流水声、羊叫声,压混)

女:前几天,记者来到一棵树,看到这里连片的森林郁郁葱葱,树林被风吹得哗哗作响,从地下引出的潺潺流水正浇灌着覆盖着薄膜的西瓜地,林间美丽的小鸟在歌唱,欢腾的羊儿在吃草。这儿就是那个原来是千里戈壁、不见人烟的荒漠吗?(流水声扬起)

男:我们在他人的带领下,来到了鱼塘边,找到了正在给鱼喂食的白春兰。四十八岁的白春兰,中等个头,齐耳短发,那风吹沙蚀饱经沧桑的脸上写着自信、自强、自立。(出现场水响声、敲击声,压混)我们看到沙地低洼处的这片水湖,绿色的芦苇在随风摇曳银色的鱼儿随着主人撒的鱼食不时跃出水面,娇美的燕子嬉戏在鱼塘上空,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中。记者上前和白春兰谈了起来。(出录音:)

问:鱼塘有多大面积呀?

答:四亩大。

问:从什么时候开始养鱼的?

答:92年就开始了。

问:你当时怎么想起来在沙漠里挖这片鱼塘呢?

答:当时我想把沙治住,为了开这个地,挖这个鱼塘,一来种地,一来养鱼,养鱼也是做了个实验,看能样不能养,当时好多人也说,这个沙坡地,恐怕养不成鱼,结果养鱼还是挺好的。

问:你挖了有多深?

答:有两米多深。

问:两米多深就出水了?

答:一米多就出水了。

问:就形成这么个鱼塘?

答:对,就形成这么个鱼塘。

问:这里面养了多少鱼?

答:有六千条,成活率在四五千条。

问:卖能卖多少钱?

答:一年收入三千来块钱。

问:这里面最重的鱼有多重?

答:有一斤多重。

问:都是些什么品种?

答:品种就是鲤鱼、草鱼、白鲢鱼。

问:以后你还怎么发展这个鱼塘?

答:我想再开一片鱼塘,循环养,这里养大鱼,那边养小鱼。

问:开到多少亩?

答:我准备再开个十亩的鱼塘。(录音止)

女:沙漠里养鱼确实创造了奇迹。但这是白春兰一家人艰辛努力的结果。提起白春兰刚开始的那段日子,那可真叫难。白春兰原来住在离“一棵树”八公里外的柳杨堡乡冒家寨子村,那个地方也是个“吃粮靠国家,花钱靠救济”的穷地方。1980年,28岁的白春兰和大她一岁的丈夫冒贤在“谁治理沙漠,谁拥有”政策的鼓舞下,赶着毛驴车,带着两个没上学的女儿来到了“一棵树”,开始了他们早晚奔波于两地治理沙漠的历程。当时,他们知道,这里虽然荒无人烟,但是地下水表层比较浅,挖几锹就能见到水,他们相信这块有水的荒漠也许会给他们带来好运。

男:他们到了这里,不顾风沙吹打,开始种草种树,当年还开了三亩水浇地,但是好景不长,由于没遮没拦,难以抵挡狂风的吹打,种的树、草被风吹走,新开出的地被沙子埋没,两年里竟一无所获。在她们之后赶到这里创业的十几户同村人先后回去了。她和丈夫合计着退还是不退,因为有水、草、树都容易成活也让他们看到了一点儿希望。(出录音)

我连丈夫两个人在这儿干,村子人往回一返,好多人评论我们,说是,你们俩个人嘛,二杆子领了个傻妻子,在那个地方有干成吗,那是个飞沙走石的地方,连什么人都蹲不住的地方,在那个地方能呆住吗?我和我丈夫就商量说是咱们现在像这样子,前十年叫人笑话,后十年叫人来看。我和丈夫两个人,孤零零的地方,什么声音也听不到,我丈夫那个人也快乐的很,心是好开朗的,有时给我唱,下定决心,在这个沙坝上,我们两个人在沙坝上唱。领着两个孩子,穿的红衣服,都晒成白的,当时有人说,你们在这个地方图啥,有时我说,在冒寨子,也没什么,两个人苦干一年,成了倒挎户,在这里地方,把沙治住了,水层浅,有点水,总能养活住人。(录音止)

女:就这样,白春兰两口子凭着那种被人称为“二杆子”的劲儿和“有水就能生存”的希望,开始了更加艰苦的劳作。风沙不是大吗,他们就先垒起一道一米多高的沙墙,阻挡流沙,再在墙内种上树,以减缓风速,树间再种草,控制流沙,再选择适应沙地生长的沙柳、杨柴、花棒等易活耐旱的植物分种在其中。由于风吹雨打,沙墙容易倒,那就再重新垒,白春兰说,光沙墙他们就垒了三道,算算也有几万米了。墙倒了,再垒,树苗刮跑了捡回来再种,新的沙丘形成了,他们就借助风力,用铁锹将沙子扬到空中让风吹走。一次,一场巨大的沙尘暴袭来,才下午三四点的时候,天空一下子暗了下来,伸手不见五指,白春兰抱着孩子,拉着丈夫冒贤的衣服,冒贤摸着种下的一百二十八棵树,一棵一棵地数着才爬回到小土屋。经过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四年后,他们的地里终于有了收获,打了四大包麦子。(出录音)

到了84年沙漠治住了,种地可以了,打了四包小麦,种了几年的粮食,这是第一年打了四包小麦,我孩子当时还在冒寨子,我丈夫赶着毛驴车,高兴地唱着,意思是让冒寨子人看,冒寨子当时黄米有呢,白面吃不上,我也是很高兴,没想到有了那么多粮食。(录音止)

男:白春兰每天早上从冒寨子到一棵树,晚上再回到冒寨子为两个上学的孩子做饭,因为她是个目不识丁的农家女,她深知知识的重要,不敢耽误了孩子。六年后,孩子上学住校了,她才搬到了一棵树,省却了多年的奔波之苦,她也可以专心治沙了。

女:在实践中,白春兰渐渐地认识到,不能单凭流汗、苦干,还必须在实干中加个巧字,这个巧字就是科学。她虽然不识字,但是她的记性很好,她积极参加培训班,收听收看科普知识,遇到问题就向科技人员请教,她用学到的知识,创造了以草挡沙、以柳固沙、栽植果树防沙的治沙法;她充分利用水层浅的优势,推挖了三条带子井,以水养地发展了十亩水浇地;在种植方法上,她采取立体复合种植法,亩产可达一千二百公斤;她在种好地的基础上,又转向养殖、加工多种经营上。她先后购买了猪仔、羊羔,仅养殖业一项年纯收入达到二万多元。

男:然而,正当他们辛勤的汗水要结出成果的时候,丈夫冒贤却积劳成疾,得了肝癌,1997年,和白春兰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的冒贤带着没有了却的心愿走了。(出录音)

我丈夫干了一场,他的心血洒在沙坝上,人临走时,说,他的任务没有完成,下来还有儿子,我就说,任务没有完成,我一定要让大荒漠披上绿装,为子孙后代造福。我把周围群众带领上,一定要走上富裕道路上。(录音止)

女:白春兰说,十年前,她的丈夫冒贤曾经写下了“房前花果山,屋后米粮川”的对联,当时,她觉得那是十分遥远的事,没敢让丈夫贴,如今,这一切即将变成现实,两个儿子一个职高毕业,一个南京大学毕业,可以助她一臂之力了,丈夫却离她而去了,但是白春兰没有被压倒,为了实现丈夫的夙愿,她带着大儿子,仍然起早贪黑地干着。在儿子的帮助下,在县科技人员的支持下,她又开出了二十亩水浇地,发展了八亩经果林。并且贷款六十万建了育苗基地,温棚猪舍,要大规模要好好干一场。如今,丈夫的“房前花果山,屋后米粮川”的愿望实现了,“一棵树”这块地方的二万三千棵树在茁壮地成长着。五六月份的季节,沙枣花香弥漫在房前屋后,花棒树上的鲜花迎风绽放,白春兰看着这些,不禁感慨万分。(出录音)

我以前到这儿寸草不生的沙漠,最后治理把花棒、杨柴栽上,现在二十年时间了,花棒到了五六月份,花一开,颜色都是粉红色,到这里,一看一花棒的花儿,心里愉快得很,环境也好了,我想没有白干,看到花开,走这儿看,走那儿看,啥病也没有,长得好得很,花开的好喜人的。丈夫没有享受到这些,确实让人心酸。(录音止)

男:曾经离开这儿的人回来了,周边的一些群众也搬了过来,现在这儿已经有八十多户人家了。一位当初和白春兰一块来到这里,但又离开的六十多岁的尤万河老汉如今也回来了,现在他正在为白春兰照看林子。(出录音)

当时我们下来时,我们来了十一户人,关键问题是没有经济,吃着回销粮,我们来了十一户人,最后就落下她一户,当时都是怕受苦。头年来时,治沙时来了黄风把草子刮光了,栽下的小花花菜都死了,看着不能生存了,不如早点往回跑,不要鸡飞了,蛋打了,家里也误了,这里也误了,把钱也花了,农活也误了,不能生存了,劝他们回家不回,她劝我们留下,我们不留,两下就这样斗争,我们回去了,我们现在生活不如人家,她们养羊、养猪,发家致富,把沙子治了起来,我们来给人家打工来了,人家一直坚持干了下来,二十年一直干了下来,真是了不起,真是治沙功臣。胡主席来看,确实人家是干出来的。(录音止)

女:五月五号,胡锦涛副主席的来访,并提出让白春兰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来大规模地治理沙漠,给了白春兰更大的信心和决心。(出录音)

我们这个地方叫一棵树,一棵树这个地方很有名,是因为它是一个大沙漠,现在它已经披上绿装了,绿色看起来很好看的,都带动起来,还有些沙坝再往起治理,今后把这个绿色再扩大,栽树木,以后叫它更有名。(录音止)

男:我们临走时,白春兰带着她的儿子和儿媳妇,在荒漠上唱着丈夫在世时经常和她一块儿唱的歌,继续着她的劳作。(白春兰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压混)几经沧桑的白春兰,依然像一棵挺拔的白杨树,用她不折的身躯和高贵的品格,为这片神奇而充满希望的沙漠绿洲增添了一抹最亮丽的绿色。(歌声扬起)

采写手记

1999年5月记者采访白春兰的时候,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走到这片叫“一棵树”的沙漠,记者看到这里连片的森林郁郁葱葱,树林被风吹得哗哗作响,从地下引出的潺潺流水正浇灌着覆盖着薄膜的西瓜地,林间小鸟在歌唱,羊儿在吃草,一切显得安逸、沉静,人的内心一下子得到放松、解脱。这儿原来是千里戈壁、不见人烟的荒漠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在他人的带领下见到了当时48岁的白春兰。她饱经沧桑的脸上,写满了自信、自强!记者了解到白春兰的丈夫冒贤在治沙过程中带着“房前花果山,屋后米粮川”的美好憧憬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但白春兰没有倒下,而是带着大儿子,起早贪黑地干着。她们不顾风沙吹打,种草种树。刚开始,由于没有遮挡,难以抵挡狂风的吹打,种的树、草都被风吹走了,新开出的地被沙子埋没了。但是她们没有气馁,没有放弃,硬是凭着那种被人成为“二杆子”的劲儿让种得树、草活了下来。十年后终于实现了丈夫的夙愿,使这片被人们叫做“一棵树”的沙漠,变成了几万棵树的绿洲。

采访过白春兰的人很多,通过写她而得奖的作品也很多,怎样能写出新意?我决定侧重在“情”上下工夫。经过不懈努力,如今,白春兰丈夫“房前花果山,屋后米粮川”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每年五六月份,沙枣花香弥漫在房前屋后,花棒树上的鲜花迎风绽放,白春兰看到这些,不禁感慨万千:“一看到这些花棒的花儿,心里愉快得很,就想没有白干。而丈夫没有享受到这些,确实让人心酸!”在沙漠的花丛中,白春兰对记者说了这段话,使人潸然泪下!

采访结束时,白春兰带着她的儿子和儿媳妇在荒漠中唱着丈夫在世时经常和他们一起唱的歌,快乐地劳作。正如她所说:“我们这个地方叫一棵树,一棵树这个地方很有名,因为它是大沙漠。现在它已经披上绿装了。今后要把这个绿色再扩大,栽树木,让它更有名。”

作者简介

张俊萍,现任宁夏广播电视总台影视频道总监,历任宁夏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副主任、宁夏广播电视总台新闻广播总监。

张俊萍从事广电工作20多年来,主要担任编辑、采访等工作,完成多项宣传报道战役,采写了大批优秀的新闻稿件,有一百多篇作品在区内外获奖。在她的策划、组织、参与下,《沙漠中的一棵树》《八旬老人偿还荒漠绿色债》等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山羊,你还能存活多久?》《农民病了别犯愁,合作医疗解你忧》《祖孙三代宁夏情》等作品荣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