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时大救援

小时大救援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70小时大救援记者 李晓波 田瑞宝 袁杰 贺紫烟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震中映秀镇有30名达县农民工,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冲进废墟抢救伤员,抢运药品,连续奋战70个小时,这30名达县农民工成为震中第一支自发的救援队伍,谱写了一曲达县农民工抗震救灾的英雄赞歌。请听新闻专题《70小时大救援》。抢救药品的同时,达县民工们又分组进入一些危楼,向外抢救伤者。

70小时大救援

记者 李晓波 田瑞宝 袁杰 贺紫烟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震中映秀镇有30名达县农民工,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冲进废墟抢救伤员,抢运药品,连续奋战70个小时,这30名达县农民工成为震中第一支自发的救援队伍,谱写了一曲达县农民工抗震救灾的英雄赞歌。请听新闻专题《70小时大救援》。

李松林、兰选才、唐贵培、刘扬千、张吉林等30人都是达县南外镇农民。今年3月17日,这30名达县农民工来到汶川县映秀镇修建映秀镇医院住院部大楼。5月1日,民工们放假回了趟达县老家,5月10日他们又回到映秀镇,11日休整一天,12日正式上工地干活,当时医院住院部大楼刚刚完成地基部分的工程,中午1点多钟,30名农民工吃过午饭后,早早来到工地扎钢筋。

14点28分,工人们干得正起劲,突然感觉地底下发出空洞沉闷的“咚咚咚”的响声,接着大地剧烈晃动起来。民工刘扬千回忆说:

[出录音]“当时天空一下子就黑了,什么也看不见,好像天和地换了位置一样,人就像在陀螺上转动,大家只好死死地抱住工地上的钢筋柱子。”

民工唐贵培说:

[出录音]“山崩地裂,房屋普遍乱倒,看不到一个人。”

两分钟后,大地平静下来,工友们的脸上全是尘土,工地周边的房屋全都不见了,通往镇外的一条水泥路下陷了1米多。医院虽然没有倒塌,但下陷了一层楼,里面不时传来水泥板往下掉的声音。幸好,医院里面没有住院的病人,30名达县民工也只有个别人受了些擦伤。但是街上的房屋已全部坍塌,扬起的漫天尘土遮蔽了整个映秀镇。满街都是四处奔跑、惊慌失措的人,惊叫声、呼救声、哭声,此起彼伏。

民工刘扬千说:

[出录音]“街道的伤员太多太多了,我心里是万分的痛,相当难受。没有谁不哭。”

同时,手机信号中断了,一切通讯设施全部毁坏了,映秀镇与外界断绝了联系。

“发生地震了,快,快,救人要紧!”短暂的惊愕后,反应过来的30名达县农民工立即组成了一支救援队。

民工张吉林说:

[出录音]“我们在这个地方,就不能坐视不管。”

民工刘扬千说:

[出录音]“各人(自己)生命留下来是很珍贵的,人家的生命也珍贵,我们要带头救死扶伤,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灾情就是命令,30名达县农民工冒着生命危险冲进了坍塌的房屋里,往外抢救伤员。民工崔师傅在地震时,头被砸伤了,他用一块布条包住头,也参加到了救人的大军中。唐贵培回忆说:

[出录音]“废墟里到处是受伤的人,不断有伤者从废墟中往外爬,有的被压在水泥板下不停地呼救。我们在废墟里见着一个活人就往外拉,拉出来后送到工地边的空地上,有受重伤的,拉着拉着就死了……”

当时余震不断,达县民工和当地的幸存者一起,一次次爬进危楼和废墟,寻找幸存者、抬伤员、拉尸体。救出伤员后,民工们就把身上的衬衣撕下一块布条,对伤员进行简单包扎,当天,达县民工们从废墟中成功抢救出100多名幸存者。

“这么多人受伤,快,快去抢救医院的药品。”李松林带着唐贵培等10多人开始进入医院抢救药品,这时医院的大楼只剩下框架,楼层地板已经垮塌下来,还有些楼层水泥板悬挂在墙壁上,摇摇欲坠,药品大都被垮塌下来的水泥板压住,甚至有几箱药品悬在摇摇欲坠的水泥板上。民工们深知,每抢出一箱药就可以多救几十个人,他们从缺口直接进入到断壁残垣的医院内,拼命取出每一箱药品。对被压在水泥地板下的药品,就几个人合力抬起水泥板,将埋在下面的药品取出来;对那些在摇摇欲坠水泥板上的药品,他们就用长竿捅下来。危险无处不在,悬挂在墙壁上的水泥板冷不丁地就会掉下来,强烈的余震让医院的墙壁剧烈晃动起来,刚刚才平静了一点的心一下子又提到了嗓子眼,正在抢救药品的农民工们,便飞快地往外冲。刘扬千说:

[出录音]“当时我们才抢到50至60箱时,余震来了,我们就马上出来,停了又进去,我们抢了大约300多箱。”

在提心吊胆中陆陆续续抢救到傍晚时分,医院里绝大部分药品被抢救出来了。

抢救药品的同时,达县民工们又分组进入一些危楼,向外抢救伤者。木工邓迁夫说:

[出录音]“他们拿着铁撬棒,先向楼里喊话,如果楼里有人应声,他们就确定房间,然后拿着铁撬棒撬门撬石头。”

一名映秀人说,他们这样救出来的人不下50个。小蔡就是这样被救出来的,她说:

[出录音]“地震后我被埋在地下捱了十几个小时,我自己都不抱存活的希望了,因为我喊了一天,嗓子都哑了,外边根本没有人路过。天快黑了,我听到了他们在外面喊叫的声音,但我已经喊不出声音来,看到手边有一条电线,赶紧拉了一下,电线被我扯下,掉在楼外面,听到动静,他们就过来把我救了出来。”

在忙碌中,天渐渐地黑了,映秀镇医院院长周长福来到达县农民工身边说,你们听我的指挥,今天晚上要下大雨,现在马上搭建帐篷。这时,有人来到周长福面前,告诉他刚从废墟中挖出他已经遇难的妻子,周长福流下两行眼泪,大约一分钟时间,周长福对来人说了句“知道了”,接着又开始指挥救治伤员。兰选才鼻子一酸,重重地拍了一下周长福的肩膀,两个男人脸上挂着泪水,相互点了点头。

达县民工们又开始行动了,他们用工地上新购回的价值40多万元的木材搭帐篷,一个个帐篷迅速布满整个平坝。帐篷搭好后,逐渐开始有伤员被抬到刚刚搭建起的帐篷里。

达县民工们又累又饿,可炊具、食品等都已经埋在废墟里了。这时,灰尘仍然弥漫着整个映秀,天空乌蒙蒙黑压压的,往日清澈的河流已经干涸,河的上游已经被堵塞,形成悬湖。他们从一间超市的废墟中掏出了饼干、方便面胡乱充饥。远处,一个小男孩光着身子躺在街面上,刘扬千脱下身上的衣服,轻轻将男孩的遗体包裹起来。

下雨了,雨越来越大。李松林、唐贵培几个人得知漩口中学伤亡惨重,又立即运送药品到二郎山上的漩口中学,他们用工地的木板做成担架和挑子,抬着挑着药品向二郎山进发。路越走越滑,上山漆黑一片,大家用双脚探路慢慢前行,当他们赶到漩口中学时,看到学校操场上到处是受伤的人,站着的、坐着的、躺着的,有两三个医生正忙碌着,李松林等人把药品放下,和医生打了个招呼,转身就往回赶,晚上12点过,他们冒着余震摸黑回到了工地帐篷。

深夜里,大雨像瓢泼一样,高山上也飘起雪花,气温陡降,许多前来避雨的灾民只穿了一件单衣,有的还打着赤脚,冷得直发抖。看着这些无助的映秀群众,达县民工们拿出从家里带来的衣服、棉被、鞋子,分发给聚集在这里的群众,他们还用工地上的木料燃起火堆,一直到天亮。

13日,下了整夜的大雨没有停的迹象,大家担心河流上游的悬湖被冲垮,映秀镇将成为一片汪洋,而伤员行动不便,恐怕会造成更大伤亡,决定立即转移伤员,转移的地点是映秀镇上方一个地势较高的平坝,距离工地大约一公里,于是30名达县农民工又挑起了转移伤员的重担。

简单分工后,李松林带领10多个人负责转移帐篷,兰选才带领10多个人背着抬着伤员往安全地带转移,达县民工们不知道来来去去跑了多少趟,运送了多少个伤员,而伤员越来越多,兰选才、刘扬千他们飞奔着,与死神抢时间。一直忙到深夜,才将所有伤员转移完毕。这时,他们已经忙碌了40多个小时,浑身像散了架,他们吃着从废墟里捡回的饼干、方便面,没有水只好干咽,有人吃着吃着,就累倒在街头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李松林他们被人叫醒了,睁眼一看,是徒步进入映秀镇的先遣部队的一个小分队。14日下午,看到有救援小分队进入映秀,大家振奋了,达县民工们积极配合小分队搭建帐篷,同部队战士一起撑钢架,帮助医生抬送伤员……

15日中午12点,这批非专业抢险队员终于累趴下了。周长福请示当地救援指挥部,要求达县农民工离开映秀回家。幸存的映秀灾民流着泪排着长队送行,灾民们说:

[出录音]“他们至少救了1000人!”“他们是最早的救援队!”“他们是英雄!”周长福说:

[出录音]“如果没有达县农民工抢出来的这些药品,地震后的医疗救治根本没法进行,正是他们冒死抢出的药品让映秀的伤员挺住了最初宝贵的两天,说他们救了1000人,说少了!”

经历了生死、同映秀人民并肩战斗70小时的达县农民工们,一个个和周长福深情拥抱。周长福告诉大家:

[出录音]“你们安全到家后,一定给我打个电话,报声平安。”

下午2点过,30名达县农民工往都江堰方向行进,映秀镇通往外界的公路已全部中断,往日的柏油路已经没有了,大家只好徒步探寻着向外走,途中不时有余震发生,多次遇到泥石流,尤其是山上滚落的巨石,让人惊魂。一路上,看见有汽车被山石砸中,有行人和汽车被淹没在乱石里,大家心情特别难过,默哀一下,又继续前行。一路上,失去家园的映秀人,有的拄着拐杖,有的相互搀扶着,默默往外走。一路上,也遇见大规模的军人、志愿者以及寻找亲人的队伍往映秀赶去。

经过长达9个小时的跋涉,民工们终于安全抵达都江堰紫坪铺救助点。晚上10点过,民工们抵达都江堰堤坝,救援的军车将他们送到都江堰市灾民安置点。当天晚上,李松林等12人到达成都,在给家人报平安时,每个人都泪流满面……

——达县广播电视台2008年5月18日

◎阅读提示:做好灾难报道,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突发灾难面前,广播媒体又具有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如果认识到位,使用得当,就可以发挥无与伦比的作用,起到灾难预警、社会动员、心灵抚慰、维护稳定等重要作用,为动员一切力量、科学组织救助和恢复正常秩序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70小时大救援》就是具有这样巨大力量的一个好新闻作品。作品真实记录和再现了“30名农民工成为震中最早的救援队”,“他们抢出的药让1000多名伤员挺住了最初宝贵的两天”。作品通过对30名普通农民工的心理、语言、行动的陈述,不加修饰,小中见大,生动刻画了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一群既平凡又伟大的英雄群像,揭示出当代农民的崇高精神境界,表达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主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