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昨日,我们走过了长江

昨日,我们走过了长江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昨日,我们走过了长江本报讯昨日15时08分,大自然以皑皑白雪见证了武汉的新壮举:万里长江第一隧东线全线贯通。17分钟后,记者走出隧道口,成为除建设者外,从江底徒步横穿长江的首批市民。而今,万里长江第一隧全线贯通却稍显平静,其雄姿,其内涵,蕴藏在母亲河奔涌的河床之下。14时07分,行至标号490隧道环片处,标志显示这是江底最深处。

昨日,我们走过了长江

本报讯(记者韩炜林杨礼兵孙滨)昨日15时08分,大自然以皑皑白雪见证了武汉的新壮举:万里长江第一隧东线全线贯通。

此刻,从江南入隧的本报记者,目睹了第一缕从江北射进的亮光。17分钟后,记者走出隧道口,成为除建设者外,从江底徒步横穿长江的首批市民。

两年前,巍巍三峡大坝矗立中华,以如岳的气势震撼世界。而今,万里长江第一隧全线贯通却稍显平静,其雄姿,其内涵,蕴藏在母亲河奔涌的河床之下。

13时45分,记者从武昌友谊大道旁21.5米深的竖井台阶拾级而下,走进隧道。洞内灯火通明,电线、管网布置得井然有序,专用轨道静卧隧底——绝大部分工人已在江北井口静候历史性时刻。

隧外数九隆冬,隧内温暖如春。调度员杜育才一路介绍着:神奇的盾构机,“接力”的泥泵站,丝丝入扣的隧道环片。

14时07分,行至标号490隧道环片处,标志显示这是江底最深处。此时,江汉关水位14.11米,记者置身江面41.75米之下,头顶一江水的感觉油然而生。

不经意间,隧道悄然右弯。14时33分,一道强光出现,庞然大物般的盾构机出现在眼前。登上全自动的“地老虎”,但见操作它的“司机”梁寿,只是大学毕业才两年的毛头小伙,包括他在内的40人与地面人员密切配合,15个月便掘到了江北。想当年,武汉长江大桥数万建设大军肩挑手扛的浩大场面,已成历史浪花。

15时08分,24岁的梁寿轻摁按钮,巨大的盾构机刀盘缓缓旋转,穿透最后一米土石,江北竖井外锣鼓齐鸣,掌声雷动:长江第一隧通了!

15时25分,盾构机刀盘停转。钻过盾构机刀盘,记者步出隧道,踏上江北土地。

井口外,“开启穿江越海新时代”的标语张扬着武汉人的自豪:1957年10月,万里长江第一桥在汉建成,而今万里长江第一隧在汉破土而出,武汉两次刷新跨越长江天堑的历史。江面有船、江上有桥、江底有隧,武汉市内交通真正迈向立体化。

抚今追昔,“一桥飞架南北”后,武钢、武重等7个“武字头”密集落户,武汉赢得第一次发展高峰,经济实力跃居全国第四;如今,万里长江第一隧贯通,武汉城市圈获批国家级改革试验区,GDP闯入“3000亿俱乐部”——密集的利好昭示着,武汉,迎来又一个乘风破浪的发展期。

——《楚天都市报》2008年1月20日

◎阅读提示:做好重大建设成就报道的一个可行办法,就是让记者带领读者到现场去看,和读者“边走边聊”。这个报道之所以读来亲切自然,让人感到身临其境,根本的一点就是作者懂得自己所处的地位,知道自己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记者像一个景区里熟练负责的导游员,又像一个展览会上恪尽职守的讲解员,一边带领游客参观,一边细心地向游客作恰当的介绍,要言不烦,恰到好处,成就了这篇经典的报道。作者紧扣“万里长江第一隧”贯通这一历史性重大事件,联结50年前“万里长江第一桥”在武汉飞架南北这一时间跨度之“巧合”,避开惯常使用的“剪彩典礼”的形式主义报道方法,采用记者亲身体验、走过长江的现场报道方式,使报道不仅有细节、现场与感染力,还有了高度和深度,其报道技巧需要细心体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