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共产党党报系统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党报系统的建立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中国共产党党报系统的建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发展自己的新闻事业。在大革命时期,一个以中国共产党机关报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系统在中国初步建成。2.青年团报刊及其他群众性报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年团等各种群众团体的报刊也纷纷创办,发展和壮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

二、中国共产党党报系统的建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发展自己的新闻事业。首先,中共中央以及各级党委的机关报刊纷纷创刊;接着,青年团以及其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团体的报刊也相继问世。国共合作后,《向导》、《中国青年》等党团中央报刊继续坚持独立出版,同时又新办一批地方党团组织的报刊,初步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中共党报系统。在大革命时期,一个以中国共产党机关报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系统在中国初步建成。

1.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机关报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后,党中央一级的机关报刊《向导》、《新青年》、《前锋》相继出版,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发挥了舆论向导的作用。

img16

图8.2 《向导》

《向导》周报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图8.2),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7月18日终刊,共出201期,党中央总书记陈独秀亲自为它题写刊名、撰写发刊词《本报宣言》,还撰写过各种政论、专论200余篇,同时担任小时评《寸铁》栏的专栏作者。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指导该报的筹建,并用“孙铎”笔名参与前期的编撰。《向导》的第一任主编是蔡和森,五四运动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底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党中央从事理论宣传工作,1922年在中共“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负责筹办出版《向导》。他担任《向导》主编2年零8个月,不顾体弱和多病,认真组稿、撰稿,仅署名“和森”的政论就有130多篇,另外与妻子向警予合用“振宇”的笔名发表的有30多篇。瞿秋白、彭述之也一度担任过主编。《向导》以报道评论国内外政治时事为主要内容,固定栏目有《时事评论》、《读者之声》、《各地通信》、《寸铁》等,致力于阐释贯彻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大力进行打倒封建军阀的宣传。《向导》还发表过揭露帝国主义列强在华新闻侵略活动的文章30余篇,批驳敌对宣传和各种错误思想。国共合作后,《向导》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各个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并对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进行热情的帮助和善意的批评。例如,《向导》曾发表文章规劝中国国民党改变单纯军事行动和放弃对某派军阀、某一帝国主义的幻想,到群众中去,对群众进行系统宣传与组织工作等。在《向导》的出版过程中,上海租界巡捕武力搜查上海大学《向导》通讯处,北洋军阀政府通过邮局先是暗中没收、后又公开下令查禁。但是,在广大民众的支持和爱护下,该刊发行数从开始时的两三千份很快增至2万份,最高时达10万份,还远销越南、日本、德国、法国等海外各地。

继《向导》之后,中共中央还创办了《新青年》、《前锋》等机关刊物。《新青年》1923年6月15日在广州创刊,1926年7月停刊,创刊初为季刊,后实际上为不定期刊,共出9期,为中共中央理论机关刊物,瞿秋白主编,侧重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的宣传。《前锋》,月刊,1923年7月1日在上海创刊,瞿秋白主编,封面假称在广州出版,着重对中国和世界政治、经济的一些专门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和论述。1924年2月停刊,共出3期。1925年6月4日,中共中央为加强五卅运动的宣传在上海发刊中共党报史上的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同月27日被迫停刊,日出4开4版,每期约1万字,设有《社论》、《本埠要闻》、《国内要闻》、《紧要消息》、《国际要闻》、《舆论之裁判》等栏目和副刊《呼声》,具有通俗化、群众化的特色。瞿秋白任主编,并用维摩、维一等笔名每日撰写社论、政论,共21篇,另撰写了小言及大众化文艺作品20多篇。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创办的报刊主要有北京地委的《政治生活》周刊、广东区委的《人民周刊》、豫陕区委的《中州评论》和《战士》周报、湖北区委的《群众》周报等。

2.青年团报刊及其他群众性报刊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年团等各种群众团体的报刊也纷纷创办,发展和壮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系统的报刊,最先出现的是地方团组织的机关报刊,如北京团组织创办的《先驱》半月刊、天津团组织创办的《劳报》(后改名《来报》、《津报》)、成都团组织创办的《人声》周刊、广东团组织创办的《青年》周刊等。其中北京团组织创办的《先驱》半月刊,1922年1月15日在北京创刊,因遭北洋政府查禁,自第4期起迁到上海出版,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建立后被改组为团中央机关报,1923年8月15日出至第25期后停刊。1923年10月20日,新的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周刊在上海创刊,32开本,1927年10月出至第8卷第3号停刊。恽代英担任第一任主编,不仅精心编辑该刊,还把重视读者工作放在办好刊物的首位,亲自撰写了100多篇文章,并以“记者”的名义答复读者来信。主要编撰人有萧楚女等。《中国青年》的宣传宗旨,正如其发刊词所宣称,是“为中国一般青年服务的”,是供给青年“一种忠实的友谊的刊物”,以引导青年走上活动的、强健的、切实的道路。它的主要宣传内容,一是热情关心青年的成长,引导青年正确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二是评述国内外政治时事;三是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批判各种侵蚀青年的反动、错误思想。《中国青年》从内容到形式都十分注意适合青年的特点,稿件内容要求“有益而有味”,编排生动活泼,设有《社评》、《时事述评》、《寸铁》、《新刊批评》、《青年界消息》、《文艺》、《通讯》、《我们的时代》等多种栏目。后期又增加漫画、插图,做到图文并茂。它重视同读者的联系,经常发表读者的来信来稿,并征求读者的意见,改进编辑工作。团的地方组织出版的刊物主要有:上海的《平民之友》、《青年工人》、《劳动青年》,广东的《少年先锋》,北京的《烈火》、《北方青年》,长沙的《湖南青年》等,以及旅欧团组织创办的《少年》月刊、《赤光》半月刊等。

为开展工人运动,党领导下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及其地方分支部创办了一大批工人报刊。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各地的支部出版的刊物有:上海的《劳动周刊》、北京的《工人周刊》、济南的《劳动周刊》、武汉的《劳动周报》、长沙的《劳动周刊》、香港的《劳动周刊》等。在各地工人运动中出版的则有:汉口《真报》、《陇海路总罢工》、《京汉铁路日刊》、《唐山潮声》、《安源旬刊》等。其中《劳动周刊》于1921年8月20日在上海创刊,1922年6月3日停刊,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机关报,实际主编先后是李启汉、李震瀛,是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工人报纸。每期发行数最多时达5000份,前后累计印行16.5万张,出至第41号被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勒令停刊,主编李启汉被捕关押,罪名是“登载过激言论”、“鼓吹劳动革命”。国共合作后,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工人报刊也较前增多,至五卅运动前后比较有影响的就有《中国工人》等10多种。《中国工人》,1924年10月在上海创刊,月刊,1925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改组为总工会的机关刊物,邓中夏、罗章龙先后任主编。该刊引导工人参加当前的政治斗争,把工人争取目前利益的斗争和国民革命结合起来,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和军阀,有力地揭发工贼的破坏活动。

国共合作后,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军人运动等各类群众运动蓬勃发展。与之相应,农民报刊、学生报刊、妇女报刊、军人报刊等也纷纷创刊,进一步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报刊宣传系统。1926年下半年到1927年初,各省农民协会出版了一批农民报刊,如《湖北农民》、《湖北农民画报》、《江西农民》、《锄头》、《血潮画报》、《山东农民》、《山东农民画报》、湖南的《农友》、陕西的《耕牛》、广东的《犁头》等。1923年后,各地学生联合会和全国学生联合总会普遍恢复,学生报刊随之出现新的发展,至北伐前夕据不完全统计就有50多种,如中华全国学生总会的机关报《中国学生》(销数达8000份)、上海学联的《上海学生》以及《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北京学生》、广东《新学生》半月刊、《湖南学生》、《香港学生》、《武汉学生》等。党领导下创办的第一份妇女刊物是《妇女声》半月刊,1921年12月在上海创刊,4开4版,以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名义主办。国共合作后,党领导下创办的妇女报刊蓬勃发展,其中有广泛影响的有《妇女日报》、《妇女周报》等。

国共合作后,孙中山于1924年6月在黄埔创办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次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又统一军事编制,将其领导的革命军队组建为6个军,统称国民革命军,并效法苏联红军,建立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机构,出版报刊以加强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一批共产党人被派往黄埔军校和各军担任政治工作,并成为军队报刊的主要创办人和编撰人。从国民革命军成立到北伐前的一年中,军队报刊约有30种,分别由国民党中央军事机关、各军政治部、黄埔军校和军人主办的团体主持出版,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黄埔日刊》、《中国军人》、《军人日报》、《黄埔潮》半月刊、《革命军日报》、《革命生活》日刊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