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影响播音风格的诸因素

影响播音风格的诸因素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影响播音风格的诸因素各国对海外的华语广播多少都有国家或政府背景,成立对外电台的目的与宣传自己国家的政治观点和文化价值直接相关,起源于战争年代的对外广播,本来就是进行政治战,瓦解敌方的武器。

三、影响播音风格的诸因素

各国对海外的华语广播多少都有国家或政府背景,成立对外电台的目的与宣传自己国家的政治观点和文化价值直接相关,起源于战争年代的对外广播,本来就是进行政治战,瓦解敌方的武器。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东西方进入冷战时期,对外广播虽然没有了战争年代的火药味,但政治观点和价值取向的对立仍然充斥在对外广播节目中。尤其是西方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初的30年中,对中国内地的华语广播充斥着敌意和攻击。国内禁止收听海外电台广播,一般人也很少有机会收听海外广播。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多数西方国家的华语广播并没有多少中国听众。由于缺少听众,得不到听众反馈,海外华语电台在长时间内并不清楚自己的语言风格与听众需求有多大的差距。

海外华语广播在中国有了大量听众是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随着政治环境宽松,人们对国外兴趣的增加,希望了解其他国家的情况。收听海外广播成为一些人了解海外情况的渠道。

针对海外的外语广播由于距离遥远,多使用短波频率传输。由于频带较窄,短波传输的效果并不好,音质较差。这种传播特点,使它不适合传播音质要求较高的音乐节目,更适合对音质要求相对较低的语言节目。低质量传播降低了听众的要求,人们对播音员的音质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收听海外华语广播的国内听众主要是以收听信息类的新闻报道为主,在这种需求指引下,听众对海外华语广播播音员的基本要求是语音的准确,即要求使用自己熟悉的语言,至于其他声音和表达要求,并不是很严格。因此,各国的华语广播限于自己的特定条件,在满足发音要求的基础上,播音风格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以下一些因素是影响播音风格的重要原因。

1.人员构成是影响播音风格的重要因素

海外电台招收华语播音员受到资源限制,可以选择的余地很小,很难找到理想人选。改革开放之前,海外华人中来自中国内地的人员很少,有广播电视媒体经验的专业人员更少。海外媒体可以找到的专业播音人员大多来自台湾,而台湾国语虽然来自北京话,但是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和特殊味道。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内地人员走出国门,其中也包括一些有内地媒体背景的专业人员,这些人的到来,使得各国华语媒体有了挑选余地,随着时间推移,华语播音的发音风格开始由台湾国语播音向内地普通话播音转变。

海外主要华语媒体的发音风格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在20世纪50和60年代,以50年代之前的国语风格为主,从业人员来自1949年以前在内地有广播背景的人员,他们的发音带有“老北京”的味道。70和80年代是带有台湾味道的国语为主,人员主要来自台湾,发音与“老北京”味道不同,受到台湾本地方言发音的影响。80年代后期至今,内地普通话逐渐占据优势。这种变化趋势在诸如“美国之音”这样的大台中最为明显。

除了从业人员的母语会对播音风格产生影响,这些播音员是否有媒体工作背景也对他们的播音风格有一定影响。如果他们原来在中国内地或台湾从事过职业播音,他们的播音风格与那些没有类似专业经验的人会有很大区别,在声音、吐字和表达技巧上都会有所不同。海外华语媒体或者由于可选择范围小,或者出于其他考虑,使用了许多原本没有播音背景,或者达不到国内专业标准的人员来做播音员或主持人,这种做法也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播音风格。

2.电台的传统风格

每一个电台都有自己的传统风格。如美国之音的播讲风格是正式、严肃,澳洲广播电台则是轻松、活泼。这些播音风格的形成,与播出的指导思想、播出的内容和节目形式都有关系。尽管每个播音员都有自己的播讲个性,但在总体上还是要服从电台的整体风格,有时我们可以从话语风格中判断出播音的是哪个台。

包括发音和表达在内的电台语言风格具有连续性,除非有意识地加以改变,否则它的发展和变化会比较缓慢,尤其在人员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这种风格更具有惰性。它不仅左右着现有人员的播讲方式,还制约着新人的选择标准和新人的播音风格。即使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有所变化,这些播音员的发音风格仍然会保留着原有的特点。

一个电台播音风格的确立,与最初的播音员和主持人的个人风格有很大关系,由于电台日复一日地播出,这种最初确立的风格可能会延续很多年,除非有人为的因素将这种延续性割断。否则,即使发生了人员更替,每个人的播音风格都不一样,但最初的风格总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每个人的播音中,形成整个电台的发音和表达风格。

3.语言节目主管人员的个人倾向

在对外广播的管理系统中,语言的使用游离于当地标准之外,因为管理者不了解海外听众的要求,也不了解该语种的播讲风格。各个国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欣赏习惯不同,对节目内容和播讲方式有不同的要求,作为电台的管理者,不可能对此有详尽的了解,因而也不能对某一语言具体广播业务进行指导。大的国际广播有几十种语言,电台的管理者只能把握大的报道方针原则,对于具体节目,包括语言的标准、播出风格,只能由各语言部的负责人自己去把握。电台负责人不可能听懂各国语言,也不可能对节目内容之外的东西进行准确判断。节目的实际控制权是在各语言部主管手中。这些人有些是通晓该语言,又有广播背景的专家;有些只是语言专家,对广播电视并不精通;还有一些是通宵大众传播,但不懂语言的管理者。这些人的个人意志会直接影响人员的选择,从而间接决定节目的播出风格和节目质量。不同背景的主管在对人员的判断上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华语台的播音员无论从语音、嗓音或表达方式都难于让听众接受,却依然能作为播音员而存在的原因之一。

出于各方面的考虑,许多对外广播机构都使用本国血统人员担任语种负责人,对外来的移民并不信任。对于来自中国,尤其是中国内地的人员更是存在偏见。因此,长期以来,熟悉华语的华裔在海外华语国际广播部门中不能获得较高地位。这种情况在最近一些年有了改变,由于国际广播不够景气,一些国际广播中的华语部门,也启用熟悉目的国家情况的华裔担任负责人,如澳大利亚的澳洲广播电台。

4.政治因素

与一般的广播不同,各国有政府或国家背景的对外广播主要目的是进行宣传,传播自己国家的政治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尽管节目的形式和内容不同,但是在理念上都渗透着政治因素的影响。这种政治观念上的对立和冲突,会直接影响到播音员和主持人说话的口气,形成明显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播出国与目的国之间的国家关系,不仅影响节目内容,也影响到播音风格,国家关系的转变也会在对外广播中体现出来。以中国和前苏联为例,在两国关系良好的20世纪50年代,对华广播的莫斯科广播电台的播音风格是亲近中国听众的,当时的播音员中有一些是来自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在中国和前苏联的关系破裂后,前苏联的对华广播风格变成了严厉的指责和叫嚣,一直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和前苏联的关系开始改善,前苏联的华语节目播音风格才有了改变。美国之音的情况也与此相似,长期以来,美国之音的语言风格在所谓“客观”、“公正”、“严肃”中,或多或少流露着居高临下的大国傲慢态度,收听美国之音的中国听众,通常不会有亲近的感觉。一旦两国的关系发生变化,播音员的口气也会随之产生微妙的变化,这种情况在国内1989年政治风波前后最为明显。

政治因素之所以能对播音风格产生直接影响,与对外广播的特殊地位紧密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广播代表着国家利益和政府观点,并不需要依靠播音员和主持人个人魅力来吸引听众。在这一点上,对外广播的播音员和主持人与国内电台的播音员和主持人身份有所不同。

5.节目定位

海外华语广播的对象是中国国内听众,虽然海外广播力图吸引更多听众,但听众的不同兴趣迫使这些台不得不放弃一部分听众,将自己的节目定位于特定的目标群体。这种节目定位会造成播音风格的变化,以成熟知识分子作为目标对象和以青年学生作为目标对象的电台,其播音风格并不相同。在20世纪80年代,以青年学生为主要目标群体的澳洲广播电台,采用轻松活泼的播讲方式。以对政治敏感的知识分子为目标群体的美国之音,则采用较为冷淡和客观的播讲方式。两者形成明显的风格差异,各自都有自己的听众群。

除了上面的因素,海外对华广播的播音风格还受到所在国文化习惯的间接影响。尽管华语在媒体所在国家并不是母语,与所在国母语之间似乎有着天然隔阂,但如果这些播音员使用本地语言进行日常交流,又从事华语播音工作,实际上是处于运用两种不同语言的双语状态。本地语言习惯中那些具有非语音作用的声音因素,如发音的音高习惯、音色特点、节奏特征等,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华语发音中,使华语带有本地语言的某些声音特征。当地人对于这种逐渐融合的发音变化通常并不敏感,但对于国内的中国听众,他们会明显感觉到发音味道的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