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华语的含义及华语媒体的语言特点

华语的含义及华语媒体的语言特点

时间:2022-04-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华语的含义及华语媒体的语言特点华语广播电视媒体是指在世界范围内使用中文作为语言的广播电视媒体,这些媒体虽然散布在世界各地,面对的是使用各种方言的华人,但是这些媒体使用的语言并不复杂。移民成分的变化会影响海外华语广播电视语言。海外的华语媒体在语言上还没有向大陆普通话和台湾国语转移。

一、华语的含义及华语媒体的语言特点

华语广播电视媒体是指在世界范围内使用中文作为语言的广播电视媒体,这些媒体虽然散布在世界各地,面对的是使用各种方言的华人,但是这些媒体使用的语言并不复杂。华语广播电视媒体使用的语言主要是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大陆普通话、台湾国语和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东南亚华语。另外还有以香港为代表的粤语以及闽南语、客家话等。仔细分析世界各地的华语媒体,所谓华语,主要是指上面涉及的汉语通用语和方言。虽然汉语的方言种类繁多,但真正用于广播电视媒体的却并不多,原因在于方言越多,越需要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语言作为共同语,以方便各种方言人群的交流。在这一方面,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新加坡居民使用多种方言,各种方言都想取代对方,最终使政府不得不决定使用以中国大陆普通话为标准的华语作为共同语。

分析世界华语广播电视媒体使用的语言,可以发现它们使用的语言种类都是通行的通用语。普通话是中国内地通行的通用语;台湾国语是台湾地区通用语;华语是新加坡的通用语;粤语则是香港地区的通行方言。至于闽南话、客家话则是来自福建一带华侨使用的方言。由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过去一直是海外移民的主要出发地区,许多华侨还保留着家乡话作为自己中国根的标记,闽南语和客家话也在海外华语广播电视媒体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随着老一代华人的离去,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东南亚等地的新一代华人,多知晓和使用北京话为基础的通行华语,因此这些方言在世界华语媒体中的份额正逐渐减少。

华语,顾名思义是中华民族使用的语言。华语一词与“华族”称谓有密切联系,“华族”的称呼来源于东南亚新加坡一带华侨,为了与当地马来族、印度族相对应,当地华人学者在二战后认为应用华族代替华侨的称谓,后逐渐推开。华语则是20世纪50年代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产生的新名词,是指华人使用的语言。新加坡是正式使用华语一词的发源地,新加坡学者给华语下的定义是“新加坡华族的共同语”(郭熙,2004)。

从最初意义上讲,华语是指新加坡华人使用的汉语。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它应包括汉语及其所属的方言。但新加坡华族共同语是大陆普通话,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华语是指当地华族使用的以普通话为标准的共同语。近年来,华语一词有了更广泛的使用,它由海外逐渐传入国内,成为从世界范围来看待汉语的另一种称呼。由于海外华侨多以闽粤地区来源的居多,除了超方言的官话系统,华语所指的汉语方言主要是闽粤方言。

从一般意义上讲,华语通常是指以北京音为基础的汉语地域通用语,包括大陆普通话、台湾国语及东南亚地区的华语。其扩大的含义中也包括香港的粤语以及海外的闽南话、客家话。

华语是一个带有明显种族色彩的语言名称,它是与华人相对应的。它超越地域概念,但却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别。谈到华语,我们会联想到大陆普通话、台湾的国语和新加坡的华语。这些话语,大家可以听得懂,却有着不同的音调。

语言是交流的手段,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播电视,总是优先使用多数人都能听懂的语言,无论是国内的广播电视,还是海外媒体,都在遵循这一原则。从世界范围来看,华语广播电视的三大板块是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如果将粤语包括在内,则加上香港。这三大板块不仅代表着华语播音的风格特点,而且影响着海外其他地区的华语广播。在三大板块中,中国大陆不仅在人数上占据优势,而且在语言的统一上也占据优势。中国大陆的广播电视一直使用普通话,而且坚持严格的发音标准。中国台湾地区的国语虽也是以北京话为标准,与大陆普通话同出一源,但是经过几十年的两岸隔绝,已经在发音上有了很大变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东南亚地区的华语是以大陆普通话为样板,但在发音标准上比较宽松,也形成了与中国大陆和台湾有所不同的地域风格。

除了上面的三大板块,散布于世界各地的海外华语广播电视媒体使用的语言比较杂乱。针对不同收听对象,使用的语言也不一样。收听对象的变化,也会造成广播电视语言的变化。

过去,海外华人多来自中国大陆的闽粤地区,早期海外针对当地华人的广播,闽粤方言是主力。当然,中国从民国时期就推行国语,国语作为超方言的通用语也一直被海外华语广播电视所使用。

移民成分的变化会影响海外华语广播电视语言。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海外华人的移民活动主要来自东南亚地区的华侨,以及港澳地区的居民。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还处于较为严格的移民管制下,向海外的移民数量不多。海外的华语媒体在语言上还没有向大陆普通话和台湾国语转移。到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随着中国台湾政治气氛逐步宽松和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台湾和大陆移民数量开始增加。移民增加为海外华语媒体提供了可能的受众源,为媒体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使海外媒体主流语言开始由闽粤方言向大陆普通话和台湾国语转移。经过20年的增长,海外华人中来自大陆的移民数量已经占据主流。以美国南加州为例,2000年的人口普查表明,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已经占到华人总数的51%。媒体语言向普通话转移的趋向也越来越明显。类似的情况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也曾出现,当时,大量香港移民进入加拿大、澳洲,曾使当地的粤语广播得到发展。

海外华人生活在非母语的社会环境中,要想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需要有良好的语言交往能力,华人移民真正融入当地社会,语言是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华人移民,尤其是新移民,语言不通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在陌生的语言环境中生活,最渴望听到熟悉的乡音。在外语环境中能够听到母语广播,是尚未融入当地社会的新移民的普遍愿望。但是,开办广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涉及资金、技术、人员及相关法规等各方面因素,比出版报纸杂志更为复杂。

首先是移民的数量,移民数量涉及潜在听众,如果移民数量太少,可以获得的广告收入较少,就没有人愿意投资。即使使用的是各类基金或资助,不需要回报,移民数量少也会降低节目影响,其开办价值会大大降低。美国和加拿大的华语广播电视之所以获得迅速发展,与美加地区聚集了大约500万华人有关,如果没有如此多的华人,不可能有对华语广播电视媒体的投资。

其次是移民的集中度,如果移民居住较为分散,会使覆盖信号减弱,加大投资成本。如果居住比较集中,可以使用调频广播,发射功率减小,降低投资成本。电视的传输也相对容易,效果会比较好。国外较为成功的华语媒体,多集中在大城市,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纽约、洛杉矶、旧金山这些华人集中的地区都有较大的中文广播电视媒体。在华人集中的加拿大城市,如温哥华、多伦多,也是中文广播电视集中的地方。

移民的文化水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海外华语媒体的迅速增加,与新移民的迅速增加有关,也与新移民文化水平,尤其是外语水平降低有很大关系。过去,中国在海外也有很多华人,多为海外留学人员,这些人的文化水平较高,受过专门的外语训练。相对而言,较少语言障碍。他们在学习工作中与当地社会融合较快,能够从当地媒体获得信息,对中文广播的需求不如听不懂外语的新移民迫切。通常,文化水平低、不懂外语、年龄较大的新移民对母语媒体的渴望和依赖程度更高。

正是以上这些因素催生了近年来大量海外华语广播电视媒体的诞生。另外,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强大,使海外华人日益受到重视,也是促进海外华语媒体发展的重要原因。

今天在海外,华语广播电视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的产业,有些企业家也投身于华语传媒,如加拿大的新时代传媒集团,旗下有多座电视台和覆盖加拿大主要城市的中文广播网。美国的多元文化集团也拥有多个华语电视频道和多座广播电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