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应急评价指标分类

应急评价指标分类

时间:2022-03-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评价活动的基础,评价标准则是做出评价结论的依据,两者都是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出应急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为改进系统提供依据。因此,在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后,还应给每个评价指标都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9.2.4.1 内部应急能力指标发生紧急情况时,根据具体事故情况需要大量的人员、设备与物资供应。
应急评价指标分类_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技术

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评价活动的基础,评价标准则是做出评价结论的依据,两者都是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出应急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为改进系统提供依据。因此,在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后,还应给每个评价指标都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由各专业领域专家、各应急职能部门领导、专职业务人员组成专家组,根据国内外经验和实际情况共同研究制定。评价方案应编制成适用于国家、省级、县级等不同级别政府和应急部门的评价手册,分发给相应的政府和应急部门,并定期组织各级政府相关领导和应急部门工作人员学习评价手册内容,进行有关评价方法的培训等,便于其进行自我评价。

评价的程序采取专家集体决策法,由评价组织机构成员组成应急评价专家组,针对一个应急管理系统或应急单元,从指标体系的详细属性开始,根据评价标准,逐一进行集体决策,然后采用关键指标评价模式,得出总体评价结论。若关键指标都在良好以上,其他大多数指标也在可行等级以上,系统或子系统即可被评价为良好; 如果关键指标都在可行以上,其他大多数指标也在可行等级以上,系统或子系统即可被评价为可行; 如果关键指标有部分评价为需要重大改进或以下,系统或子系统即可被评价为需要重大改进; 如果关键指标有相当部分评价为需要重大改进或无效,系统即可被评价为无效,从而需要重建。最基层应急单元的评价一般采取自评法,然后逐级上报。为了使评价数据可靠,可以进行抽样调查。

目前广泛使用的评价指标的类型多种多样,一般来讲,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9.2.1 按过程分类

对于事前评价,若总体评价为状态良好,则对个别不合格或不太好的单元和部分进行改进; 若总体评价为状态可行,则对有问题的单元和部分提出警示,限期改进并复查; 若总体评价为需要重大改进,则组织领导组和专家组进行详细研究,提出改进方案,然后统一组织实施,对关键单元和部分予以重点关注; 若总体评价为需要重建,则组建领导组和专家组,对应急系统从头开始进行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制定重建规划,然后实施规划。对重建规划,要注意既保障满足应急系统的性能要求,又充分利用原有系统,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事前评价要定期进行,且各层级系统的评价周期不同,最基层要对组织和设施时时进行观测记录,发现问题立即改正或上报,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对于事后评价,一是对系统运行效果作出评价,此为终结性评价,二是对系统本身性能的过程表现值作出评价,二者相互结合可以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利改进系统。评价时,首先对应急系统表现给出概括性评价: 状态良好,状态可行,需要重大改进,需要重建。其次,对应急秩序(有无重大混乱)、决策质量(有无严重决策不当)、减灾效果给出重点描述。

9.2.2 从统计形式上分类

从统计形式上可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定性指标,是用来反映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管理能力的质的属性,它往往是根据经验判断或直观判断得到的描述性的数据,一般可用“有”或“无”、“是”或“否”来表示,为便于转化为定量指标,易于计算处理或评价,经常采用分等级的形式,将其分为“好、中、差”或者“1,2,3,4,5”等。定量指标,是用来反映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管理能力的量的属性,一般可以用数值大小来描述。定量指标按作用不同划分还可以分为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绝对指标,用来反映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安全应急管理及其相关现象所达到的总规模与总水平。相对指标,用来反映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管理相关指标的质量、效率等等。

9.2.3 从功能上分类

可分为描述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描述性指标,一般由原始统计变量构成,是对安全应急管理及其相关现象实际调查、测量的直接结果,它们是构成分析指标的基础。分析性指标,一般是为了一定的研究目的,对描述性指标进行分析加工,由描述性指标派生出来的指标。

9.2.4 按主体分类

按主体分可分为内部应急能力指标和外部应急能力指标。

9.2.4.1 内部应急能力指标

发生紧急情况时,根据具体事故情况需要大量的人员、设备与物资供应。如果缺乏足够的设备与物资(如消防设备、个人防护设备、破拆设备、清扫泄漏物的设备等)供应,即使有训练良好的应急救援队伍也无法减缓和控制紧急事故。企业应该配备必需的应急设备与物资,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和补充,以免由于缺乏应急资源延误应急救援行动。

许多事故现场可能会涉及火灾、爆炸、有害物质泄漏、自然灾害以及医疗抢救等情况,作为应急救援的最直接力量,企业应根据生产规模、管理模式,并结合生产经营单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分析的结果,有针对性地考虑下列应急资源:

(1)企业消防力量。根据生产特点和法规、标准的要求,企业必须购置一定数量的消防设备。这些设备和设施包括: 消防水管网系统、灭火剂、手提灭火器、水罐车、水炮、重型水罐车、消防艇、备用发电机、强力照明灯、消防车(水或泡沫)、营救车、救护车、泡沫车、干粉车、灯光车、火场指挥车、供给车、教练车、登高消防车、云梯、曲臂举高消防车、简易帐篷、流动监测车、报警车、危险材料运输车辆等。

(2)个人防护用品。在许多情况下,应急人员会在离泄漏物质很近的地方工作。因此,在任何时间应急人员都必须配备合适的防护用品,如防护服、防毒面具等。

使用防护用品的目的有三个: 保护应急人员在营救操作时免受伤害,在危险条件下应急人员能恢复工作以及逃生。

(3)人力资源。应急预案中要明确企业内部专职和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配置、名单、训练情况、负责人等信息,以便于事故发生后进行人员调度、疏散、指挥、协调。

应对下列内容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 专业消防队员、当地驻军(防化队)及武警情况、社会救助队伍、抢险救援人员(有关部门及友邻单位)、总调度室、生产调度机构、关键岗位人员名单、应急指挥系统人员、应急救援专家、义务消防队员、义务救援人员等。

(4)通信、联络及警报设备。明确提供通信、联络的方式和对象; 明确通信器材的种类、维护、数量、更新情况和管理规定,包括所在部位等; 规定在不同的应急情况时使用的通信、联络器材和方式等信息。通信、联络及警报设备一般应包括喇叭、警笛、扩音器、公共广播系统、普通电话、热线及专线电话、传真及无线移动电话。

企业在制订应急计划时,应充分考虑通信、联络及警报设备及其准备情况; 同时,应明确警报设备的覆盖范围。

(5)监测和检测设备。为了配合应急救援行动,企业应配备相应的监测和检测设备,如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危险物质的监测与检测设备,这些设备最好是便携式的,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可以快速投入使用,并作出灵敏反应。

(6)泄漏控制设备。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存在危险化学品发生泄漏的危险,应配套相应的快速堵漏器材和装备。控制泄漏经常使用的化学药剂主要有抑制剂、中和剂、吸附剂等。

气体发生泄漏后,应考虑采用固定消减系统(如水幕和水喷淋)喷出吸收剂,吸收扩散泄漏的气体(如氨气)。

液体泄漏的预防技术以及液体泄漏后的存留设备较为常用。固体储罐的液体泄漏存留可使用围堤、沟渠。除此以外,组织还应建设应急存留系统。如果地形允许,可使用推土设备、塑料里衬和漂浮栏以限制泄漏物质流入地面或附近敏感区域(如水源)。泵可用来有效处理泄漏物质或容器内的危险物质,将其转移到安全的位置。紧急情况下,带应急塑料里衬的容器可临时存留物质,以待恢复和转移。

(7)保安和进出管制设备。作为应急救援中的关键因素,保安和进出管制设备也要明确说明。

(8)应急电力设备。在电力中断时,应急电力支持系统可以确保一些设备能够使用并可保持多种重要系统的运转。主要的设备和应急管理系统都应该有应急电力系统作为暂时动力。

(9)应急救援所需的重型设备。重型设备在控制紧急情况时是非常有用的,它经常与大型公路或建筑物联系起来。在紧急情况下,可能用到的重型设备包括反向铲、装载机、车载升降台、翻卸车、推土机、起重机、叉车、破拆机、开孔器、挖掘机、便携式发动机等。

企业不一定购置上述设备,但至少应明确一旦需要可以从哪些单位获得上述重型设备的支援。

(10)各种保障制度。包括责任制,值班制度,培训制度,对应急救援装备、物资、药品等的检查、维护制度,演练制度。

9.2.4.2 外部应急能力指标

当企业内部的应急资源或应急力量有限或不足以应对重特大事故时,应充分利用企业外部的应急资源和社会的专兼职应急力量,主要包括:

(1)城市社区专兼职消防力量。当企业的消防力量有限或不足以应对重特大事故时,应充分利用所在地区或社区、城市中的专兼职消防力量,为此,应急预案里应明确给出附近的消防力量情况,包括各消防力量能力、装备、布局、联系方式和义务消防队伍的情况等。

(2)医疗救护机构分布及救护能力。医疗机构主要包括城市医院、防疫站等。应核实医院的医疗能力,包括总的床位、治疗不同类型伤害的能力、缓解病情的设备、治疗专长、医护人员的配备以及其他特定功能。此外,还应明确运送伤员的有效工具和途径。

(3)信息资源。应急活动需要可靠的实时数据和信息资源。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丰富的背景数据和种类繁多的信息,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域、空间、单位和部门,必须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才能交换数据,共享信息,支撑应急反应的各种活动。实时数据和信息资源包括: 基础信息资源和应急信息资源。基础信息资源内容涉及五大方面: 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地理信息; 应急信息资源包括突发事件信息、应急预案、应急资源、指挥体系、应急队伍、应急器材、应急案例、应急法律和规章制度等信息。

(4)专家系统。另外一个重要的事故应急救援资源就是专家系统。各行各业的专家为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提供了系统有效的技术指导和应急处置的措施,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智囊团”和参谋作用,这为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步入信息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提供了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