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密林中的沟渠网络

密林中的沟渠网络

时间:2023-03-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据推测,古典期玛雅人口大约有二三百万。1980年6月2日,美国卫星探测系统透过茂密的丛林发现了纵横交错、规模宏大的沟渠网络。为了证实图片上的“网络”,一批大学教师亲往考察。沟渠是用石锄刨挖而成,用于排水,这显然是玛雅人对付沼泽地的淹涝、开辟旱地的策略。经科学方法测算,证明这些沟渠确系玛雅古典时期所为。现存遗址中有一种称为“高地”的花畦,就是玛雅人针对大雨淹涝而开辟的,无论雨水多大,上面都可照样耕种玉米。
密林中的沟渠网络_玛雅传说与人类未来

公元3世纪至9世纪,是玛雅文明的黄金岁月。玛雅先民生活在另一番天地中。

那里不愁旱,只怕涝。他们在低地种植玉米,就要解决排涝问题。当然,他们也可以在山坡开垦梯田,以保证主食玉米这种旱地作物所要求的土壤条件。他们确实这样做了,直到今天在玛雅地区仍能见到,但这种山坡地都不大。根据学者们研究,此处后来地力不足,一块土地种植几年就必须休耕废弃。这样一来,人们所需的耕地总量就要翻番,以供休耕期也能吃得上饭。

要养活日益增多的人口,这种轮作法肯定是要捉襟见肘的。问题摆在玛雅人面前:要么改进耕作技术,要么缩减人口——而玛雅文明如此辉煌,特别是遗存的如此众多的大型石建筑,必然要有成比例的人口数量才能解释这一现象。据推测,古典期玛雅人口大约有二三百万。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如何解决,正显出玛雅文化的智慧之处。

1980年6月2日,美国卫星探测系统透过茂密的丛林发现了纵横交错、规模宏大的沟渠网络。这不是幻觉!为了证实图片上的“网络”,一批大学教师亲往考察。他们或步行或乘独木舟,进入现今的危地马拉国和伯利兹(英属洪都拉斯)境内的低地热带雨林。他们亲眼目睹了这一奇观——原来这“网络”是玛雅先民的排水沟渠网,它们平均宽度1至3米,深半米。沟渠是用石锄刨挖而成,用于排水,这显然是玛雅人对付沼泽地的淹涝、开辟旱地的策略。经科学方法测算,证明这些沟渠确系玛雅古典时期所为。这也就解开了公元3世纪至9世纪玛雅人在这片低地的生计之谜。

现存遗址中有一种称为“高地”的花畦,就是玛雅人针对大雨淹涝而开辟的,无论雨水多大,上面都可照样耕种玉米。

玛雅人的邻居阿兹特克人在文化上是玛雅人的模仿者。他们有一种叫作“水中田畦”的人工地块,建造方法是先用树枝芦苇编成排筏,用淤泥并掺上其他泥土,敷在筏上。然后种植菜蔬花卉。排筏放在水域中,通常若干排筏相连,用木桩插入水底来固定。还有填湖泊水洼修造的小块土地,也叫“水中田畦”。不知道阿兹特克人的这些做法,是不是也是学自玛雅人呢?

无论怎样说,自然环境迫使玛雅先民采取了一些文化的策略。倘若没有进行大规模关乎生计的工程(排涝渠网系统)的客观需要,那么恐怕也不会有玛雅社会组织体系的进步。由这种集体劳动的组织管理中积累的经验,促成了玛雅古代社会进行宏大的文明创造的气魄和能力。

有学者提出了疑问:为什么玛雅文明会出现在低地热带丛林,那里并不需要灌溉呀?他们认为地球上大多数农业文明都兴起于大河流域(埃及尼罗河、印度恒河、中国黄河、中东两河流域),并且由大规模灌溉系统的建设促进了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管理体系。玛雅显然不具备这些条件。

其实,这些学者离真相只有一步之遥。低地玛雅人不需引水浇灌,却不得不排水排涝。大型水利工程对他们来说,同样不可缺少。这不正是使玛雅文明进步的绝好契机吗?

进一步说,玛雅地区的很多石建筑都有巨大的台基,这很可能是在洪水到来时的一种防御措施。联系玛雅人的世界观,他们对人类多次毁于洪水的灾难有着很高的警惕,那么一级一级升高的金字塔是否就是他们坚不可移的“方舟”呢?

水,对玛雅人的生存、文明、信念,都有绝大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