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认同的力量

认同的力量

时间:2022-03-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认同是指一种密切的亲和性,既是对有相似兴趣的其他人的亲和性,也是对通过模仿和角色扮演获得社会角色的规范过程的亲和性。2012年心理学家斯蒂芬·赖歇尔、亚历山大·哈斯拉姆和乔安妮·史密斯在重新解释米尔格拉姆的研究时强调了认同作用的力量。赖歇尔和哈斯拉姆认为,“实际上,他们在两个互相对抗的声音中感到撕裂,这两者在争夺他们的注意并且对他们提出矛盾的要求。”
认同的力量_道德之弧: 科学和理性如何将人类引向真理、公正与自由

认同是指一种密切的亲和性,既是对有相似兴趣的其他人的亲和性,也是对通过模仿和角色扮演获得社会角色的规范过程的亲和性。童年时代,英雄充当了认同力量的模范,同伴则是用来比较、判断和决定各种意见的参考点。我们的社会群体为我们提供了自己能够认同的参照系,而群体的任何成员如果偏离这些规范就要冒遭遇非难、孤立甚至驱逐的风险。

2012年心理学家斯蒂芬·赖歇尔、亚历山大·哈斯拉姆和乔安妮·史密斯在重新解释米尔格拉姆的研究时强调了认同作用的力量。[55]他们称他们的范式为“基于追随的认同作用”,注意到“参与者要么认同实验者和他代表的科学共同体,要么认同学习者和他代表的一般共同体”更好地解释了受试者在权威的命令中电击(或者拒绝电击)学习者的意愿。实验开始时,受试者认同实验者和他或她的有价值的科学研究项目,但到150伏特时,受试者的认同开始偏向大喊“啊!!!你们!够了。让我出去,求求你们。”的学习者。事实上,150伏特时受试者最有可能停止或者抗议,NBC重复实验中的受试者也是如此。赖歇尔和哈斯拉姆认为,“实际上,他们在两个互相对抗的声音中感到撕裂,这两者在争夺他们的注意并且对他们提出矛盾的要求。”

哈斯拉姆和赖歇尔也重新解释了菲利普·津巴多1971年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通过他们的认同理论范式重构了他的发现。[56]回顾一下津巴多的实验,他随机地把大学生指派为看守或者犯人,要求他们全身心投入角色,并且他还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制服以及类似装备。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这些在心理上完全适应了的美国学生要么变成暴力、权威的看守角色,要么变成沮丧、冷漠的犯人,因为目睹到残暴行为,津巴多不得不在一周后中止原计划两周的研究。[57]

2005年,哈斯拉姆和赖歇尔与BBC合作重复了监狱研究,但有所不同,他们解释称,“不同于津巴多……我们的研究中没有设置领导角色。这种条件下,参与者是会遵守还是反抗等级化的行动脚本?”哈斯拉姆和赖歇尔的研究有三个发现:(1)“参与者不会自动遵守指定给他们的角色”;(2)受试者“作为群体成员行动只是以他们主动认同这个群体的程度为限(社会认同上也是如此)”;(3)“群体身份并不意味着人们轻易接受分配给他们的职位,反而不如说,它授予了他们抵抗权。”科学家总结认为,在BBC监狱研究中“让研究走到这一步的既不是对角色的消极遵守也不是对规则的盲目服从。相反,只有当他们认同系统并内化了作为系统的侧面的角色和规则时,参与者才会使用它们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因此,他们得出结论:

那些在作恶时确实注意到权威的人,这么做是故意的而不是盲目的,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创造性的而不是机械的。他们这么做是出于信念而非本性,出于选择而非必须。简单说,他们应该被看作——并判定为——参与的追随者而不是盲目的遵循者。[58]

这个观察呼应了艾希曼作为罪恶登山者的评估。我还可以补充说,这里正是自由选择要素开始起作用的地方。最后,即使存在所有这些有影响的变量,一个人仍然是在自主地选择去作恶,还是不作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