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时间:2022-03-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第一次见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名言,大约是在“文革”时期毛主席的一次讲话中。直到不久前才知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始见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其实,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也不例外。水至清与至浑,人至察与不察,这两种极端的情况都应尽量避免。“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也可能被理解为待人处世无须讲原则,一味追求环境的平安无事。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_生活的奥妙在路上

我第一次见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名言,大约是在“文革”时期毛主席的一次讲话中。当时觉得是这句话富有哲理,初步的理解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纯的事物,对己、对人都不应苛求完美无缺。

直到不久前才知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始见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汉书·东方朔传》也有同样的用法。这里的“至”,大约是“最”“绝对”“到顶”“完全”;“徒”,是朋友、伙伴、门徒。“至察”,就是“洞察秋毫”。“洞察秋毫”本来是说眼光敏锐,看问题能够入木三分,细致入微,这原本是赞赏,可用到这个地方,意思就变了,就变成了对人求全责备,追求绝对完美无缺。这句话的意思是,水,如果非常纯净,鱼就无法生存,引出假如一个人真要处处洞察秋毫,事事苛求完美无缺,就会使人处于一种手足无措的状态,长此以往,伙伴、朋友,就会渐渐离他而去。

所谓“至察”者,皆绝顶聪明人。他们所以“聪明反被聪明误”在于过分精明,由苛求而刻板僵化,由不容而排斥异己,以至失去伙伴和朋友,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之境。我想,“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旨在倡导看人、用人、与人相处应重大节,看其主导的方面,应全面地历史地看,而不能只看一时、一事的表现。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完人,因而对一个人不能求全责备。

在世界全球化、多样化的今天,事事、处处要求整齐划一,就显得更加不合时宜,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在一个团队里,其实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人们的家庭背景、文化素养、兴趣爱好、性格品行、经历见识与待人处事的方式各不相同,如果坚持要求别人完全像自己一样,不容他人性格上的任何差异与小小的过错,必然会引发种种纠葛、矛盾、冲突,甚至众叛亲离。“厚德载物”,就是说,在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一个团队,只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协作、相互提醒、相互宽容,才能和谐相处,才能有所作为。

其实,在特定的领域、行业,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特定的情况,对严与宽,纯与杂,有不同的标准与要求。例如,航天领域就要求极为严格,真是严上加严,慎之又慎,不容许有丝毫差错,确保“零疑点、零故障、零失误”,确保万无一失。这是由航天领域的特殊性决定的。

但是,并不是任何行业、做什么工作都要如此。

其实,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也不例外。你想,水太清则无鱼,水太浑同样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假如人不察,会如何?恐怕不仅是无徒,甚至会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境地,其危险程度是不言自明的。水至清与至浑,人至察与不察,这两种极端的情况都应尽量避免。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也可能被理解为待人处世无须讲原则,一味追求环境的平安无事。事实上,世界上的事是异常复杂的,人事问题的分寸实在难以把握,往往不是太过,就是不及,很难尽如人意。因此,当格外慎重才是。

花草树木发育生长的必要条件是肥沃宽松的土壤、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水分;人的生存与发展同样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温馨的人文关怀、和谐的人际关系。任何一个群体,都应该着力营造一个既宽松又有序、既严谨又富有活力、既积极进取又充满阳光的人文环境,以利于人们更好地进行创造性工作。

(2009.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