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科技推广的一种新型模式

农业科技推广的一种新型模式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科技推广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大学科教人员服务“三农”的积极性。
农业科技推广的一种新型模式_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实践的调查_对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高效、快捷、又能够持续运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些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建立了以大学为依托、以地方主导产业开发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院系学科项目带头人为领军和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对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示范作用。

一、基本思路与主要做法

(1)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试验示范站,构建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的快捷通道。按照“建在产区、长期坚持、国内一流”的原则,依托学校学科优势,面向区域主导产业,在产业中心地带建立集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实习实践和信息监测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业试验示范站和农村科技示范基地。根据这一思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结合陕西省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先后建立了白水苹果、眉县猕猴桃、西乡茶叶、安康水产、山阳核桃板栗、清涧红枣、阎良蔬菜甜瓜等8个试验示范站及一批农村示范基地,形成了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的集成平台和快捷通道。

(2)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科技培训,为本地农业发展培养多层次的领头人才。充分利用学校科研教学优势,发挥试验站、示范基地的培训平台作用,针对农民的技术需求,对农村基层干部、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进行先进实用技术、管理知识和经营技能的培训,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保证。按照这一思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在校内集中举办了县乡级领导干部、基层农技骨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人员的系统科技培训班,在各试验站集中开展了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培训,在各示范点的田间地头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民科技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适用人才,使之成为本地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

(3)建立方便快捷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发挥学校和杨凌示范区的科技、信息资源优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了杨凌农业科技推广网站和专家远程农业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系统。学校还与陕西农林卫视合作开办了农业科技推广专题节目,与陕西电信公司合作建立了“96889”农家乐信息台,与各地移动公司合作实施了农业科技手机短信息服务等,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宽覆盖、快反馈”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4)创新科技推广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大学科教人员服务“三农”的积极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立了科技推广处,统筹负责学校农业科技推广的组织协调,有一名副校长专门分管推广工作;岗位设置中单列“推广类别”,是全国唯一专设推广岗位的高校;试验示范站(基地)设立有岗位编制,人员可面向全校公开招聘;职称晋升中单列“推广系列”,设立“推广教授”岗位;“人才强校”战略中专设“推广专家”支持计划,对入选者每人资助15万元;设立推广专项,每年100万元支持科教人员深入农村开展科技推广工作;学校表彰奖励系列中单设推广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奖项。这些配套优惠激励政策的出台,充分调动了科教人员扎根一线、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主要成果与经验启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建的这一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取得了喜人成果。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各试验示范站和示范基地累计引进和示范推广农林牧新品种、农业先进实用技术220多项,建立各类示范样板180多个,指导建立科技示范户2400多户,先后培训农村基层干部10000余人,培训基层农技骨干3000余人,在各试验示范站(基地)培训农民技术员21000多人次,培训农民30多万人次,累计取得社会经济效益300多亿元,创造了深受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欢迎的全省农技推广的新规模。具体表现为:

第一,各试验示范站在本地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开始显现,促进了产业升级和新产业的形成,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达到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例如,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使白水县苹果产量从2005年的42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50万吨,优果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产值达到10亿元,果农人均收入超过3500元,苹果收入占到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70%以上。阎良甜瓜试验示范站使阎良甜瓜产业从无到有,目前已发展到8万亩,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早春甜瓜产业基地,使当地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红枣试验示范站将微灌节水技术应用到山地红枣栽培上,解决了山地红枣难成林、产量低等问题,使红枣亩产由150公斤提高到1320公斤,效益增加了近10倍,实现了陕北山地农业产业发展与退耕还林的统一。安康水产试验示范站通过引进美国滤食性鱼类新品种匙吻鲟,大面积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带动库区群众建设连片高标准网箱养殖基地,使安康瀛湖库区网箱养鱼由2007年的200口发展到现在的11000多口,水产养殖已成为带动陕南沿江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

第二,各试验示范站的工作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的充分肯定,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核桃板栗试验示范站在山阳当地建立的560亩核桃高接示范园,嫁接成活率达到95%以上,改变了当地过去嫁接成活率不到10%的局面,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白水县收水乡五泉村村民赵耿生6.1亩树龄13年的老化果园,经苹果试验示范站专家间伐改造,产量从2005年不到4000公斤,提高到了现在的9000多公斤,且果子质优、口感好、卖价高,总收入从过去的1万多元,提高到了7万多元。如今,白水县果农果园间伐改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这一模式也为我国更好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第一,实现政府推动、大学科教依托、基层农技参与“三结合”是前提保证。政府主要作用是通过市场导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产业发展,并提供资金保障和建站用地等。大学主要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提供专家和技术,建立示范基地,开展科技培训,进行科技咨询与服务。以项目为纽带,加强与基层农技部门的合作,调动地方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参与地方技术辐射和推广工作。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培养农民协会,采用“科技+公司+农民”、“科技+协会+农民”等形式,组织农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解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分户生产、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第二,建立“中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与产业紧密结合的示范基地是主要载体。这是展示科技成果的重要窗口,是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典型样板。各类农村示范基地是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核心,是联结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纽带和载体。农村示范基地针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依托大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组织多学科、多专业的专家,研究和集成组装生产、加工、营销等产业链上各个节点的综合配套技术,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示范与推广,真正实现了学校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的直接对接,架起了科技与农民之间的桥梁,解决了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对学科发展、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开展科技培训是基本内容。这是普及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重要手段。始终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和农民产业结构调整需求,采取课堂教学与现场示范相结合、教材自学与光盘演示相结合、广播电视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技术培训措施,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培育和造就一支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起来的新型农业劳动者大军,推动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第四,建立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是重要传播渠道。这是为农民提供全程科技服务的快捷有效渠道。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网络体系成为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服务的有效方式。杨凌示范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建立杨凌农业科技推广网站,通过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汇集、分析、处理、集成与发布国内外最新各类农业科技信息,实施网上远程教育,进行专家咨询服务,使农业科技人员、农民通过互联网查询就可以获取农业科技信息和技术,接受农业教育,推进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

第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是最终目标。科技人才是第一资源。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关键。为了调动科教人员参与科技推广工作的积极性,要制定一套符合农业科技推广性质、适合农业科技推广特点的激励措施,实施“推广专家”支持计划,鼓励他们常年深入农业一线,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三、完善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议

(1)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保障“三结合”农业科技推广探索工作健康推进。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一个新生事物,是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速农业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应从政策和法律两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把大学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纳入国家农业推广计划之列。针对国家实施的重大推广计划、财政专项、星火计划、基地建设等项目,制定鼓励扶持的倾斜政策。

(2)加大政府投入,建立社会投融资平台,完善筹资渠道。农业科技推广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国家财政拨款应成为其经费的主要来源。同时,要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并存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首先,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作用,对具有社会公益性的推广项目,资金筹措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其次,要完善间接融资体制,借鉴先进国家多渠道多元化筹资经验,设立大学农业推广基金,把社会广泛筹资作为推广基金的主要来源。对于产业化程度高、效益明显的项目,以企业投入为主,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入股、集资等形式筹措资金。同时,可以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等形式开展有偿服务。

(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努力形成一支以高校科教人员为主体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专家队伍。组建一批数量足、素质高的农业技术推广专家队伍,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农业大学人才济济,拥有多学科、多专业的农业科技人员,在资源配置、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方面优势明显。要增强大学农科社会化服务功能,关键在于建立适合市场经济和农业发展要求的运行机制,制定优惠激励政策,吸引更多的科教人员在教学科研的同时,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4)积极总结经验,扩大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实践证明,农业科技试验站和示范基地作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一种有效模式,是连接科技与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农业科技试验站与示范基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树立样板,进行引导,以点带面,推动区域龙头产业的发展。因此,农业大学要按照全国各地不同生态区域和产业特色,以农业资源高效综合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建设一批农业科技试验站和示范基地。

(此文系与国务院研究室信息司忽培元同志合作,刊于国务院研究室《送阅件》,2010年11月11日第70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