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张骞出使西域地图路线

张骞出使西域地图路线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旅游组织成立于1975年,总部设在马德里,现有成员国100多个。世界旅游组织于1979年9月的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正式决定,每年的9月27日为“世界旅游日”,借此推动国际旅游,促进各国文化、艺术、经济、贸易的交流,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推动社会进步。节日游、假日游、自驾游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徐霞客在中国旅游史上可称千古一人。
世界旅游日_现代节日解读

(9月27日)

世界旅游日:9月27日,世界旅游日的英文是:World Tourism Day。

世界旅游组织成立于1975年,总部设在马德里,现有成员国100多个。我国于1983年10月5日被接纳为该组织的正式成员国。世界旅游组织于1979年9月的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正式决定,每年的9月27日为“世界旅游日”,借此推动国际旅游,促进各国文化、艺术、经济、贸易的交流,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推动社会进步。选在这一天的原因是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在1970年9月27日在墨西哥城的特别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将要成立的世界旅游组织的章程,所以值得纪念。

何谓旅游?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旅者,客寄之名,羁旅之称。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谓之旅。”“游”,《说文解字》本义指在水中浮行或陆地上行走。“旅”侧重于出行者因某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定居地,居住的生活空间发生了变化,如旅客、旅馆、旅居、旅店等。而“游”更侧重于动态的行走,如游玩、游学、游说、游艺等。“旅游”合称是指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

进入近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文化文明程度的提高,旅游成为脱离贫困、得到温饱人群享受精神生活、了解世界的时髦用语,甚至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方都在想方设法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档次、吸引旅游人员为经济建设服务。节日游、假日游、自驾游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加之交通条件的限制,近现代观光式的旅游活动在中国古代不甚发达,而带有政治、军事、外交、宗教和学术考察性的旅行活动却较为频繁。

一、帝王巡行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说:“共工之子曰修,好远游,舟车所至,足迹所达,靡不穷览,故祀以为祖神。”这里说的是远古时期的帝王共工的儿子修喜作远足旅游的故事。

《穆天子传》记载,约公元前10世纪时的周穆王曾坐着8匹骏马拉的车子西行至昆仑丘(今青海境内)与西王母会面,并互赠礼品。这些记载虽有许多神话色彩,在古代作这种远行旅游实为后世帝王巡行之滥觞。

秦始皇曾经西行到陇古(今甘肃),东至鲁邹(今山东),南至衡山会稽。汉武帝也到过安徽天柱峰、山东泰山。隋炀帝几次乘坐龙舟由大运河南至扬州观花,北游涿郡。

明清时期的一些皇帝也喜欢游幸江南,如明正德皇帝、清乾隆皇帝等。这些风流皇帝有时微服出游,随心所欲,至今还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传说。

二、文人旅行

先秦以来,古代文人远足旅行已很普通。孔子孟子、苏秦都曾周游列国。不过他们四处奔走,不是单为旅游,而是兜售、宣传其政治主张。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两次带有学术和游览观光性质双重目的的旅行除现在的福建、广东以外,长城以南的许多地方都有他的足迹。他每到一地细致地观察当地的民情风俗和各地的重要政治、军事的历史史料。这些游历对他写作《史记》有极大的帮助。司马迁不仅是伟大的史学家,也是一名著名的旅行家

唐宋时期,不少文学家都有过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的经历。如李白写下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说出了在外旅行人的思乡之念,唯一可与亲人共睹的就是高悬在天的明月。李白一生曾经两度漫游全国,沿途写下了不少诗作。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宋代诗人陆游在游览时写下的思想感慨,乡村淳厚的民风给作者以丰富的想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的印象,他综合自己的观察所得,提出了如何能认识事物真面目的哲学问题。

三、社会考察旅行

这种旅行是一种对社会最为直观的考察旅行。具有历史意义的是欧洲人马可·波罗13世纪来中国经商、游学和做官的经历。马可·波罗全面考察了中国社会经济、民风民俗后撰写了《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它在1477年出版之后轰动了欧洲,将一个地大物博、“雄伟壮丽并物阜民丰”的中华帝国的国家形象呈现在世界面前。

明末的徐宏祖(即徐霞客)便是一位以考察旅行为毕生事业的人,从22岁出游到终年历30多年的考察,足迹踏遍浙江、江苏、山东、安徽、河北、山西等16个省份,写下了20卷的巨著《徐霞客游记》。这不仅是对社会极有价值的科学文献,而且许多篇章描绘生动,是卓越的文学游记。徐霞客在中国旅游史上可称千古一人。

四、宗教旅行

道士炼丹养身,寻访深山幽境,游历天下,佛僧游方化缘和取经求法是中国古代另一种类型的旅行。最著名的如晋代法显。法显于公元399年,以65岁高龄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穿越葱岭(帕米尔高原),遍历北、西、中和东印度,以后又下南印度,乘船经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渡南海、东海,在山东半岛的崂山地区登陆,历经13年。回国后,根据经历30多国的所见所闻,写成《佛国记》一书,生动地记述了中亚和印度的宗教经典、风土人情、山川形势、经济生活等情况。它是一部在文学和地理学上都有较高价值的著作。

唐代的玄奘(俗称唐僧)于公元627年踏上西行取经的征途,长途跋涉17载,历经无数艰难险阻,行程5万多公里,游历110个国家和地区,足迹遍及西域和古印度。公元645年,玄奘回长安,受唐太宗之命,写成《大唐西域记》,记述他亲历的110个国家和地区及传闻中的28个国家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地理位置、山脉河流、物产气候。该书成为后人研究中亚、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历史、地理所必不可少的珍贵文献。

除上述外,中国古代还有一类旅行是带有政治、军事、外交为目的的出使旅行,其中以西汉张骞通西域和明代郑和下西洋为代表。

——张骞通西域。汉朝初时,人们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天山南北的今新疆地区,称为西域。西域有30多个国家,有的依托沙漠绿洲种植五谷、葡萄,有的则逐水草游牧。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打通与西域的联系,派张骞出使西域。历经10多年,回到长安。公元前119年第二次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出使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古罗马),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郑和下西洋。明朝永乐至宣德年间(公元1405—1433年)前后28年间,郑和7次下西洋。他率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每次出动船只100至200艘,其中大宝船60余艘,率众27 000余人,航行于西太平洋及印度洋上,最远到达非洲东岸(今肯尼亚境内),先后到了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航程中,编绘了航行图志,对于航线、航程、停泊港口和暗礁、浅滩等均有可靠的记载,并编制了《郑和航海图》。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一次海上旅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