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一、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简称国民核算,是指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全面和系统描述,以反映国民经济规模和结构的全貌。从国民经济的运行来看,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是首要环节,它的产出成果称为社会产品,具体表现为各种货物和服务。以上五大核算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SNA的核算范围是国民经济的各部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_统计学教程

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

一、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简称国民核算(National Accounting),是指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全面和系统描述,以反映国民经济规模和结构的全貌。

要进行国民经济核算,必须把握和熟悉国民经济的运行。国民经济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和;二是指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社会再生产总过程分为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四个环节。实际上,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不同部门从事不同的再生产活动,而各部门又在再生产过程中得到调整和发展。

从国民经济的运行来看,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是首要环节,它的产出成果称为社会产品,具体表现为各种货物和服务。其中:货物是有形的产品,它的生产与使用过程是分离的,从而能够进入库存,并可多次进行交换;而服务是生产与使用相结合并一次使用的无形产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物和服务生产出来以后,便产生两种相对运动,即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实物运动是指货物与服务从生产经流通到使用的过程。在一定时期内,所有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总和,构成社会总供给。价值运动与实物运动相伴随,即社会产品制成以后,经过销售取得货币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的经济收入,用以购买货物和服务,这种社会各界包括集体和个人用以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有效需求总和,称为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对比关系,构成整个国民经济在平衡和不平衡的对立统一关系中运行。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如图11-1所示。

img844

图11-1 国民经济运行图

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必须在宏观管理中力求实现社会供需总量上的平衡和构成上的平衡,为此要求以国民经济为整体进行核算,以了解掌握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和全貌,为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提供系统的国民经济活动的信息材料。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既是以国民经济所有部门为对象的总体核算,也是以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为对象的总体核算,即它是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核算、分配核算和使用核算。如果把各种核算有机的结合起来,便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而现在联合国和各国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根据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需要,侧重从五个方面进行核算,或者说它包括五个方面的核算内容。

(一)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是对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成果总量的核算,它是分配和使用的基础,因而它是整个国民经济核算的中心,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投入产出核算

投入产出核算反映各生产部门之间消耗与被消耗的相互关系,是整个核算体系中实物流量核算的主要部分。

(三)资金流量核算

资金流量核算以全社会资金运动为对象,核算各部门资金的来源和运用,是国民经济核算在分配领域的展开,反映全社会各种资金在各部门间的流量、流向,包括各部门收入的形成,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特别是通过金融渠道调剂资金余缺实现扩大再生产的情况,为研究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储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投资需求与资金供给的平衡关系,为国家制定分配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依据。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流量核算显得特别重要。

(四)国际收支核算

国际收支核算是对与国外的各种交易往来,包括借贷往来,投资往来以及各种援助往来等的核算。它可以综合反映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收支结构以及国际储备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为制定对外经济政策,分析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因素,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提供依据。

(五)资产负债核算

资产负债核算即国民财富核算,它是对生产出的产品除消费以外存量的核算,包括有形资产与金融资产,它可以反映全社会在一定时点上的资产与负债的规模、结构,为研究国民财产状况和经济实力,调整产业结构,制定投资政策等提供基础数据。

以上五大核算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目前我国推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除五大核算以外,还包括一些辅助核算。限于篇幅,本书不加以介绍。

三、世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概况

国民经济核算是随着国家经济管理职能的加强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是在社会生产总量指标统计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核算。由于各国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不同,曾形成两种不同的核算体系。

其一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A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缩写MPS)。该体系是前苏联、东欧、古巴、蒙古等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国家所推行的,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也基本上是实行这一体系。它最早产生于前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为了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的需要,开始编制国民经济平衡表,以后经过多次修订形成MPS体系,该体系于1971年经联合国统计委员会通过并于1977年公布。但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俄罗斯、东欧国家都放弃了MPS体系。

其二是国民经济账户体系(A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缩写SNA)。该体系是西方实行市场经济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1953年,由联合国统计司公布的《国民账户体系及辅助表》标志着西方核算体系的形成。

MPS和SNA是不同经济运行机制下的产物。两种体系的区别是由于不同的生产概念引起的。MPS中关于生产的概念是:只有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即物质产品的生产(又称货物的生产)和物质性服务(与生产货物有关的邮电、货物运输、商业和物资供应等)。其余部门一律视为非物质生产部门,排除在生产领域之外,称为限制性生产的概念。SNA中的生产概念是:凡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一切活动都是生产性劳动,称为全面性生产的概念。由于生产的概念不同,两大核算体系的核算范围有很大差别。MPS的核算仅限于物质生产部门,它以社会总产品作为反映社会生产活动的总成果。社会总产品的概念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各种社会产品的总量,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就是社会总产值,是MPS反映社会再生产活动总量的核心指标。SNA的核算范围是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既包括货物的生产部门又包括各种服务部门,它是以国民总产品作为反映社会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国民总产品的概念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产品的总和。国民总产品的价值形态为国内生产总值,通常又被称为国民收入,它是SNA反映社会生产活动总量的核心指标。MPS主要描述社会再生产的实物运动,对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求、国家财政信贷资金综合平衡以及社会劳动力资源和分配等方面有较详细的资料,但对资金运动没有完整系统的反映。而SNA对社会生产的实物和资金运动、流量和存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核算。在核算方法上,MPS采用平衡表式,直观、简便,但各核算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系统性不强。SNA采用会计的复式记账法,组成结构严密的体系。

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根据各国国民经济核算内容的不断扩充和完善情况,对SNA进行了补充和修订,于1968年公布了新国民经济核算方案——国民账户体系,称新SNA。1981年,联合国第21届统计委员会决定根据世界各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情况,对新SNA进行再次修订。经各国核算专家和统计界的反复讨论修改,于1993年的联合国第27届统计委员会完成修订并公布,同时确定推行一种核算体系,即SNA核算体系,称为一种核算制度,MPS可以说不存在了。

四、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基本上是采用MPS体系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如前所述,MPS主要适用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运行机制。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已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MPS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MPS侧重于反映物质生产,不能反映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情况,同国家加快发展社会、科技事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不相适应,既不利于反映综合国力,也不利于全面掌握产业结构。

2.MPS侧重反映实物流量,不能系统反映社会资金运动情况,同国家转变经济管理职能不相适应,不利于国家通过财政、金融、物价、税收等经济杠杆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

3.MPS侧重于生产核算,分配、消费、积累等方面的核算比较薄弱,不能反映国民经济循环全貌及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情况,同国家掌握整个经济运行和进行总体平衡的要求不相适应。

为此,从1984年我国开始着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于1992年3月公布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该体系是在总结我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SNA体系的一些科学的核算方法而建立起来的。与过去的核算方法相比,新体系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扩大了核算范围。从过去单纯的物质产品核算扩大为包括服务在内的全面核算;在社会再生产核算中,改为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指标;从过去的财政、信贷资金的运动扩大到全社会的资金运动的核算。

(2)充实了核算内容。在总量核算的基础上充实了反映部门间经济技术联系的投入产出核算;从部分价格指数的计算扩大到国民经济综合价格指数的核算;从流量核算扩大到对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存量的核算。

(3)改进了核算方法。借鉴了SNA的经验,采用了账户、矩阵和平衡表相结合的核算方法,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组成一个有机的总体。

(4)提高了国际对比能力。吸收了国际上不同核算方法的长处,并采用板块式的转换结构,可方便、科学地同世界各国进行国际比较。

《试行方案》是在总结我国当时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当时国内外实际情况制定出来的。由于长期采用MPS体系,引进SNA体系的时间尚短,我国经济分析和管理部门当时仍然主要采用MPS体系的有关指标分析和处理经济问题;同时,在方案的形成过程中,前苏联和东欧等国家仍然采用MPS体系,因此,《试行方案》仍然保留了MPS体系的一些核算内容;由于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欧盟五个国际组织联合制定的1993年SNA尚未最终完成,《试行方案》所采纳的SNA的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是建立在1968年SNA及1993年SNA草案基础上的。

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经济体制的变化,使得我国经济分析和管理部门逐步放弃了MPS体系,转而采用SNA体系的有关指标研究经济情况、制定经济计划和政策。而同时随着联合国1993年SNA的正式出版,许多国家根据这套新的国际标准对各自原有的核算体系进行了系统的修订,国际上形成了统一的核算制度,即SNA核算体系。针对国内外客观情况的变化,我国也对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革。1999年,国家统计局决定对《试行方案》进行修订,于2002年制定出了新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2003年开始逐步实施。

新核算体系对1992年颁布的《试行方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取消了其中的MPS核算内容,澄清了某些基本概念,修订了机构部门和产业部门分类,调整了基本框架,增加了核算内容,修改和细化了有关表式的指标设置,努力做到基本上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于1993年推出的SNA核算体系相衔接,这标志着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与国际标准接轨方面又迈出了重要步伐。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是核算体系的中心内容,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进行全面的描述。附属表是对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的补充,它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所涉及的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进行描述。图11-2描述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

img845

图11-2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本框架

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构成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本书将结合国民经济的五大核算简要介绍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表及其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