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个“老银川”的片段记忆

一个“老银川”的片段记忆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郭维真,男,69岁,银川市汽车运输公司九队退休工人。按照银川旧时城池的格局,郭老住的这一带位于整个银川城的西南,以解放西街为中轴,西南的两条街道从北到南依次是自强巷和宗睦巷。只有清真寺、地藏寺,还有位于解放西街的天主堂保留下来,陆续成了银川市的文物保护单位。中大寺于1993年被列为银川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个“老银川”的片段记忆_发现宁夏

17.一个“老银川”的片段记忆

作者:曹海英

每天下午5点,郭维真老人都要上清真中大寺做礼拜。这是像郭维真这样的回族老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郭老的家就住在离这里一街之隔的宗睦巷。

郭维真,男,69岁,银川市汽车运输公司九队退休工人。原住地,银川市近郊郭家庄,现住银川市兴庆区宗睦巷108号。

解放前就搬到这里,一住就是50多年

在郭老的记忆里,解放初,银川城还基本保留着原有的城市格局,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方形城池,有六大城门,现在只有南薰门(即南门)还在,其余五座城门与城墙在解放初陆续给拆除了。那时很多人家盖房子拓土坯直接拉城墙上的土,图方便,那时候也没有人管,银川城墙是砖包墙,外面包着一层砖里面是黄土。现在中山公园西面两个土垛垛,就是残存的西城墙。他小时候还和小伙伴们到城墙上玩过。好像到20世纪60年代,西门城楼还在,后来据说是因为妨碍交通给拆了,80年代初又在原来位置上建了团结碑。

按照银川旧时城池的格局,郭老住的这一带位于整个银川城的西南,以解放西街为中轴,西南的两条街道从北到南依次是自强巷和宗睦巷。解放前后,这两条巷子分别叫二道巷和三道巷,也是依老银川的习惯以西大街(现解放西街)为方位参照。郭老说,以前,宗睦巷以北到西大街,西至西门城楼,大部分居民都是回族,以中寺为中心形成了银川市的一个回族聚居区。宗睦巷以南,一直到南城墙,也是今南薰街,居民以汉族为主。城外就是一片荒滩了。

“大庙”一带的变迁

大庙得名源于这里曾有的一座古庙,古庙解放前就拆了,但是这个称呼一直保留了下来。现在在银川九中家属院和自治区轻纺系统家属院包围中还残留着一座寺庙,名为地藏寺,周围的居民都叫它居士林。关于居士林的历史,郭老也说不太清楚,只记得他小时候全家搬过来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过去常有汉族人在这里上香做法事。

解放前,这里的回族多是做点小买卖,这里住的大多数汉族家里都开有手工纸坊。郭老记得,他小时候,在宗睦巷玩耍时,一大早,纸坊的学徒推着装满纸张的独轮车出来晾晒刚做出来的草纸。那时,一年四季宗睦巷这一条街面南的土墙上贴满了手工做的纸。这面墙也和其他土墙不一样,为了晾纸,都用细泥抹得溜光。这里二三十家手工纸坊生产的纸基本供应了当时整个银川市的生活用纸,后来也生产文化用纸和糊窗用的白纸。生产纸张的原料是马莲草和稻草,马莲草在银川郊外的荒滩上大片野生,这一带还有一家草场,专门收购马莲草和稻草,以供应附近纸坊的原料。除了纸坊,这一带还多粉坊和豆腐坊,生产粉条和豆腐。以前生活用水都是井水,西城的井水水质就比东城的好,水甜。西城用水,大多数家里都打井,东城居民主要是吃西府井的水。现在银川市展览馆所在的地方是当时远近有名的西府井,水质最好。因为水好,生产的粉条和豆腐味道也好。郭老说,以前有个老街坊家里就开过纸坊,1955年、1966年公私合营时,这一带的纸坊都以公私合营的形式入了股,成立了国营纸厂。关于纸坊的去向,1984年城市改造后,老街坊不知道搬迁到哪儿去了,要不他能说得更清楚。

清真中大寺——银川市唯一一座“文革”期间没被拆毁的清真寺

对于清真中大寺的历史,郭老十分了解。银川市清真中大寺是银川市区内现存的五大清真寺之一,也是唯一一座“文革”期间没被拆毁、得以保留下来的清真寺,建筑样式是和其他四大清真寺(南关清真寺、西关清真寺、北关清真寺、新华寺)的阿拉伯风格有所不同的中国宫殿式。大寺建于20世纪30年代。1936年,马鸿逵的一个亲信马光田带头集资修建,建成现在规模的有大殿、厢房、沐浴室、宫殿式建筑院落。1966年至1978年,银川市棉毯厂迁进了中大寺,大殿也就成了厂房,“文革”后,棉毯厂才迁到了北门外。因为当了厂房,中大寺才得以保留下来。当年居住在这一带的回族多是祖籍河州的回族。

80年代,城市改造,这一带的平房都拆了,盖上了高楼。只有清真寺、地藏寺,还有位于解放西街的天主堂保留下来,陆续成了银川市的文物保护单位。中大寺于1993年被列为银川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宗睦巷名称的来历,郭老说大概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这么叫的,是否取自家族和睦之意,郭老也说不太清。

郭老说,银川市比过去大多了,以前老银川的样子几乎都没有了,走得远点,弄不好他都能迷向。

从前的老街坊只要到老城总要到中大寺看看,实在是他们对这座有着近70多年历史的清真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现在,像他这样守着一个地方一住几十年的人也很少,附近的居民,都是几十年来陆续迁来的,最早的也都是1958年自治区成立后从外地迁来的,更多的是近十来年从附近搬来的。

让老人有点惋惜的是,过去老银川以几大清真寺为中心,形成几个相对集中的回族聚居区,现在,在几十年城市改造和变迁中,这一点越来越不明显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