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林梢一抹青如画

林梢一抹青如画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全境禁牧封育,就是宁夏审时度势做出的一个决策。而在一个省份完全禁牧,目前全国还没有第二家,堪称前无古人的壮举、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在黄土高原春回大地的季节、宁夏全境禁牧封育10周年之时,记者驱车1700公里,对盐池、海原、西吉、中宁、中卫市沙坡头等禁牧重点县区进行了实地采访。制止滥采乱挖、禁牧封育是唯一的出路。盐池县专门设立了禁牧督查办公室,一天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半年一考核,年终总考评。
林梢一抹青如画_宁夏全境禁牧封育周年侧记_满眼风光:全2 册

满眼风光禁牧区

一个决策,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面貌,可以改变一群人的命运,可以改写一段历史

在全境禁牧封育,就是宁夏审时度势做出的一个决策。而在一个省份完全禁牧,目前全国还没有第二家,堪称前无古人的壮举、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

这个决策是2003年5月开始实施的。在黄土高原春回大地的季节、宁夏全境禁牧封育10周年之时,记者驱车1700公里,对盐池、海原、西吉、中宁、中卫市沙坡头等禁牧重点县区进行了实地采访。

绿色取代了黄色,黄沙不再起舞,举目四望,记者心旷神怡。

在盐池,记者看到,昔日羊群遍地、伤痕累累的草原,竟然看不到一只羔羊,所有羊都规规矩矩地住进了舒适的羊舍;

在海原,记者看到,从前光秃秃、寸草难生的大山,居然显露出难得的绿色,南华山上近10万亩水源涵养林正改变着局地小气候;

在西吉,记者看到,有上千人正在封育的山坡植树,仅今年春季就将5万亩荒山秃岭绿化,充分显示了西吉人重整河山的气魄,被人称为“感天、感地、感人”;

在中宁,记者看到,在压砂地上栽植的枣树已经有小孩的胳膊粗了,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似在接受记者的检阅,千古荒原顿时焕发了生机;

在中卫市沙坡头区,记者看到,封育后的草场再没有受到摧残,新搬迁的移民在一片荒滩上育成的上万亩经果林,已经吐出了新绿,滴管正为这些新生苗木注入生长的动力。在生态文明建设被党的十八大摆上前所未有的高度、“美丽中国”被列为奋斗目标之际,一向缺林少绿的宁夏,已经显露出“美丽宁夏”的雏形。

“林梢一抹青如画”,“长郊草色绿无涯”,“春色满园关不住”,“满眼风波多闪烁”,“柳暗花明又一村”……看着眼前的景物,记者脑海中不时蹦出这些赞美春天、赞美绿色的诗句,也禁不住要把所见所闻告诉那些关心这些贫困地区的读者,告诉那些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识之士。

一个“禁”字不简单

2012年8月14日,这一天将被许多宁夏人铭记:自治区党委政府这一天在牧业大县盐池召开了“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建设工作会议”,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代表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大会上郑重地提出了全境禁牧的要求:从2003年5月1日开始,在自治区全境禁牧!

在全境禁牧?这对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的宁夏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对祖祖辈辈以放牧为生的农牧民来说,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畜牧业,不放牧,会不会扼杀畜牧业?不放牧的畜牧业,还会有多大发展空间?如果不放牧,又该如何发展畜牧业?

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答复是:禁牧,不是限制畜牧业;让牧羊人“下岗”,不是让羊断子绝孙。自治区给的出路是:舍饲养殖,变“放牧”为“圈养”。

舍饲养殖,变“放羊”为“养羊”,像养猪一样养羊,让羊从到草原上奔跑觅食变为在棚圈里“坐吃等食”,这无疑是畜牧业的一场革命:对羊来说,是换了一种“活法”;对人来说,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考验。

本报记者参加了当年的会议并记下了陈建国的话:“全面禁牧,对改善生态环境来说,是投资最少、见效最快的措施,是一场革命,人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要随之改变。”

2003年5月1日,宁夏真的如期禁牧了。而总面积达8661平方公里、拥有七八百万亩草场的盐池县,竟然“迫不及待”地宣布在2002年11月1日提前禁牧,与之相邻的灵武市也决定在当年年底前禁牧。

一个“禁”字有深意

有些市县为什么对禁牧如此急不可待呢?原来,有些地区饱受过度放牧、生态恶化之苦已经很久了。

宁夏三面环沙,沙化土地达116万公顷,22个县市区中有13个县直接遭受风沙侵害。缺林少绿、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成为宁夏的基本“区情”。

“风刮黄沙滚滚来,青苗沟渠一道埋”,这是盐池人描述的景象。记者在盐池县采访时,青山乡猫头梁村村民组长陈万军、沙边子村村支书慕思信、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副局长郭毅、哈巴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许昌礼纷纷向记者描述了禁牧前的情景:“十几年前刮一场风,县城满街都堆满沙子!”“那时,黄沙掩埋房屋的事可多了!”“新房才盖三五年就让沙子压塌了,只能一次次搬家。”“一场风就把成片的庄稼苗连根拔起。”“风沙常常封住道路,车辆只好停在路上,要等第二天清掉了沙子才能走。清理沙子,就像清理封路的大雪一样。”“那时,沙子欺负人,逼得人一点办法也没有……”

陈万军讲了一件事:有一天中午,哥哥正在屋里睡觉,房墙突然被外面的黄沙压到了,幸亏躲闪及时才没有受伤,但靠墙的家具却未能幸免。

刘窑头村的刘占有对记者说,十几年前,村里的年轻人找对象都难,因为姑娘们一听那里的风沙就吓回去了。外面一家早就不想在那住了,但搬迁的申请却没被批准。再说,往哪里搬能躲得开风沙呢?

风沙越来越大,草场的草越来越少,载畜能力越来越低,但在草原上奔跑觅食的羊只却越来越多,到草原上挖甘草、抓发菜的人更是趋之若鹜。

越来越多的人看清楚了:环境恶化,是人类自己造成的!而过度放牧,滥采乱挖,是两大黑手!制止滥采乱挖、禁牧封育是唯一的出路。

禁牧,是有识之士的呼吁,也是灾区群众的意愿,禁牧的意义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出来。

然而,禁牧真的像说一说那么简单吗?这个“牧”真的能禁得住吗?几千年的放牧习惯真的能改变吗?

一个“禁”字好难写

禁牧,有人说很有必要,有人想不通。习惯了放牧的农牧民,一时更是无法适应。私下议论的有,公开抵制的有,偷偷放牧的也有,让人防不胜防。禁牧与偷牧,在草原上博弈:白天人上班,晚上羊“上班”,偷牧者像贼一样难防。这可忙坏了禁牧区的县、乡、村干部,他们不但经常上门做思想工作、帮助群众解决具体问题,而且要加强巡查管护。盐池县专门设立了禁牧督查办公室,一天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半年一考核,年终总考评。中卫市不仅在乡镇设立禁牧工作队,而且在村组配备护林员。海原县采取明察暗访、昼夜巡逻、定点守候等办法,突击整治,严管重罚。各个禁牧区真的有人因偷牧受到处罚,也真的有人因监管不力受到通报批评。仅中卫一地就查处违规放牧146起,处理违规人员46人,还有100多人因此受到警告,基层干部也为此耗去了大量精力。

仅仅做到这些,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不能成功禁牧。为了让羊换一种“活法”,自治区从财力、物力上给予了很多扶持,各市县也在设立围栏、建设棚圈、饲草种植、饲料加工、打井打窖、品种改良、疫病防治、科技服务、养殖培训、繁育销售等环节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仅盐池一县累计就建设规模化养殖园区104个、标准化养殖温棚3万余座,这些措施很快解决了农牧民“不会养”“养不了”、卖不好的问题。

盐池县农牧民告诉记者:每养一只基础母羊,就能拿到100元补贴。而建一座标准圈棚,政府竟补贴4000元。正是这些扶持政策,调动了农牧民舍饲养殖的积极性。

为了“写”好这个“禁”字,自治区和各市县几乎做到千方百计了。但是,这个“禁”字确实很难写,如今,尽管绝大多数群众都接受了禁牧并且把禁牧作为一种自觉行为,但仍有人认为自己不放牧就是吃亏,也仍有个别人瞅准机会就偷偷放牧。

一个“禁”字出奇迹

禁牧封育了,畜牧业会不会萎缩?农牧民不再放牧了,收入会不会大量减少?这是许多人担心的问题,宁夏禁牧10年给出了答案。

盐池县刘窑头村42岁的农民刘廷宝在自己家里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从17岁就开始当羊倌了,曾经放牧过200只羊。那时,他每天都是天不亮就带好干粮赶上羊群出门,直到太阳落山才回来,但走出去四五十公里,羊羔还没有吃饱,收入也少得可怜。现在,舍饲养殖,每年都有一百多只羊羔出栏,五六万元的纯收入是手拿把攥的。前些年,他还靠跑运输谋生。现在,他卖了货车,一门心思养羊。正想扩大养殖规模,只因难贷款而未能如愿。

中卫市沙坡头区兴平乡友爱村45岁的回族农民马万德,由于生活所迫曾在新疆打工多年,几年前全家搬回老家搞起了舍饲养殖,借助当地的小额贷款,投资10万元建起高标准养殖棚圈,每年都有三四百只羊出栏,年纯收入已经超过12万元。他兴奋地对本报记者说,还是在家乡好发展,我以后再也不走了!

禁牧后,各市县的饲养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畜牧大县盐池在禁牧前有羊68万只,就已经超出了草场的承载能力。今年,全县的羊只饲养量达到280万只,却没有破坏一亩草场。

最让人惊喜的是,过去放牧时,饥肠辘辘的盐池滩羊每年只能产一羔,现在禁牧了,它们饱食终日、养尊处优,生殖能力也提升了:一般两年生3羔,个别的竟有一年生两羔的!这样的羊羔,出生仅一个月就能卖三四百元,而育肥羊每只则可以卖上千元的好价,最好时每只羊可以卖到一千四五百元。一些育肥羊养殖户,每年四次出栏,每次就有几万元的纯收入。有人惊叹:羊肚子里有个小银行啊!

最让人欣喜的是:原来缺林少绿的宁夏大地,借助人工种植和自然恢复,水土流失面积和荒漠化面积正逐年减少,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封育区内的林草覆盖度由10年前的30%增加到现在的50%以上。

宁夏禁牧封育两三年,就已经看到了成效,禁牧10年,各方面的效益都显现出来了。

禁牧前,盐池县草原平均每亩产草只有48公斤,现在则达到142公斤,全县的植被覆盖度则提高了35个百分点,95%的草场得以恢复,原来的260万亩明沙丘只剩下40万亩了。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海原县,山大沟深,是“西海固”的一部分。过去,那里的许多山头一年四季只有一种颜色,现在都开始泛绿了。县林业局副局长田智俊告诉记者,海原县的林草覆盖率,已从10年前的3.2%上升到了9.28%。

盐池县原来曾有两条长长的明沙带,现在已经消失。300亩以上的连片沙丘也没有了。盐池县二道湖村农民陈万军对记者说,过去,村里看不到绿地;现在,看不到沙丘!

更令人高兴的是,许多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建好家园、保护生态正成为许多农牧民的自觉行为。有好几位农牧民十分肯定地对记者说,我们再也不能干过去那样的蠢事了!即使没人管,我们也不会去放牧了。

农牧民已从过去追求养羊数量转向了追求商品率、周转率、出栏率和饲料利用率。

生态环境的改善,首先让野生动物感受到了。记者走一路,到处都能听到禁牧区野生动物增加的好消息。大鸨、金雕、大雁、山鸡、马鹿、野猪等宁夏少见的野生动物种群不断增加。六盘山中不仅有鬣羚,而且有金钱豹。贺兰山在封育10年后,岩羊迅速繁殖到15000只,现已成为世界岩羊分布最密集的地区。

当然,人比动物更敏感。近年来,宁夏人普遍感到,曾经令人生畏的沙尘暴天气越来越少了、规模和范围越来越小了、能量也越来越低了。过去,宁夏人说风沙,常常谈虎色变,风沙,风沙,有风必有沙,沙必因风起,风与沙好像是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现在,风与沙分离了,每年有风的日子不少,扬沙的天气却不多。

不少宁夏人感叹:宁夏大地的颜色变了。

一个“禁”字未收笔

在实地采访各地的禁牧封育之后,自治区林业局的多名工作人员又在局机关的一间会议室里向记者畅谈了宁夏禁牧封育的成就和变化。

曾在牧区大县海原当过县委书记的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王洪界,对禁牧封育有很深的感受。他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定为国家战略,非常英明正确,我们完全拥护。宁夏全境禁牧封育,在全国先走了一步,既是战略性的思维,又是理性的选择,宁夏的林业工作者都感到自豪。宁夏的禁牧封育,在某些方面做出了一些牺牲,但它改善了生态环境,这不仅是对当地人民的贡献,而且是对全国、对全球的贡献。

禁牧到何时为止?何时可以开禁?有些恢复较好的草场能否轮牧?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许多林业专家认为,现在谈论这些问题为时尚早,因为现在的生态环境还相当脆弱,一旦开禁,局面很难控制,后果不堪设想。即使有朝一日恢复放牧,也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合理的、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以不破坏生态为前提,绝不能盲目行事。

事实上,记者在山区采访时也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放牧的羊群,也深深感到,禁牧一旦松懈就会出现反弹。

禁牧,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这是许多有识之士的呼声。

看来,这个“禁”字还没有写完,还不能收笔。

(原载2013年5月22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获《光明日报》月评好稿一等奖、宁夏好新闻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