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舞台小天地人生大舞台——洪深与复旦剧社

舞台小天地人生大舞台——洪深与复旦剧社

时间:2022-11-0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舞台小天地人生大舞台——洪深与复旦剧社“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句俗语用来形容校园也很恰当。1925年,留学哈佛、专攻戏剧文学的洪深教授创立和领导了复旦剧社。凤子,原名封季壬,193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为复旦剧社主要成员。1985年,正逢复旦剧社60华诞。著名戏剧艺术家、上海人艺老院长黄佐临先生给剧社的亲笔贺信写道:“复旦剧社在中国话剧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舞台小天地 人生大舞台——洪深与复旦剧社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句俗语用来形容校园也很恰当。每年,一茬茬老生走了,一茬茬新生又进来了,不变的校园又增添了许多稚嫩新鲜的脸庞。他们在数年的大学生活中,组织了难以计数的社团,以青春的激情谱写生命的华彩乐章。这些社团有很多也如流星般闪过,真正能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则寥若晨星,而复旦剧社就是其中之一。

1925年,留学哈佛、专攻戏剧文学的洪深教授创立和领导了复旦剧社。洪深在戏剧上颇有造诣,早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参加戏剧演出。1919年,他写了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第一个有对白的剧本《卖梨人》;1922年写出成名剧作《赵阎王》揭露封建军阀统治的罪恶。1923—1930年,他先后参加戏剧协会、南国社、左联、左翼剧联,同时创作《冯大少爷》、《劫后桃花》等剧本;30年代创作了《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农村三部曲)。

复旦话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声誉。学校也为我国培养了一批著名的戏剧家和演员,如马彦祥、凤子、沉樱、王莹等。马彦祥1926年在复旦中文系学习时参加复旦剧社,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上海救亡演剧一队队长,建国后任文化部副部长。凤子,原名封季壬,193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为复旦剧社主要成员。1937年春她应中国留东剧人协会之邀,赴日本参加《日出》演出;抗战期间曾任《中央日报》副刊主编、桂林国防艺术剧社指导员,并在昆明、重庆等地参加业余剧团的演出活动;建国后主要从事文艺部门的行政领导工作。沉樱1924年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后因学校被国民党当局封闭,转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就读,并参加复旦剧社的演剧活动,开始文学创作,处女作《回家》、《妻》等引起文坛的注意。她还是复旦大学第一位女共产党员。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王莹,在复旦大学文学系学习时加入复旦剧社,1932年起参加明星影片公司,主演影片《铁板红泪录》、《同仇》,1936年在夏衍的剧作《赛金花》中饰演赛金花。抗战爆发后她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二队,1939年率新中国剧团赴香港和南洋演出,为抗战募捐,1945年曾到白宫用英文演出话剧《放下你的鞭子》等节目,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夫妇的欢迎。

复旦话剧活动在洪深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得到蓬蓬勃勃的发展。剧社马彦祥、沉樱、袁仁伦导演,田汉编剧的《咖啡店之一夜》到社会上公演,声名大振。后复旦剧社又公演过中外名剧《女店主》、《寄生草》、《西哈诺》、《说谎者》、《五奎桥》、《雷雨》等。这些剧本在洪深、应云卫、朱端钧、顾仲彝等人导演下,由同学马彦祥、吴铁翼、包时、凤子等人演出,得到社会上的好评。抗战期间,复旦话剧活动更注重反映现实生活。解放后,1963年,由剧社成员赵莱静、于成昆等编演的八幕剧《红岩》连演不衰,盛况空前。1965年后,剧社因“文化大革命”而一度沉寂。1978年秋,剧社重整旗鼓,由上海人艺导演刘同标执导排演了《于无声处》,后又连续创作和演出了《炮兵司令的儿子》、《女神在行动》等10多个剧目,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1985年,正逢复旦剧社60华诞。来自祖国各地的剧社新老社员来校共庆剧社60诞辰。“我们有机会在复旦剧团汲取了特殊的养料,这都长期受用于我们毕业后的生活。我们永远以自己曾是剧团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北京社友的联名贺信像一团火,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激情,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追忆当年纵横剧坛、团结奋斗的剧社生活,希望今天的复旦剧社能担起振兴新一代学生戏剧活动的重任。著名戏剧艺术家、上海人艺老院长黄佐临先生给剧社的亲笔贺信写道:“复旦剧社在中国话剧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抗战时曾担任过复旦教授的著名剧作家曹禺为聚会题词:“复旦剧社是享有盛名的话剧团体,六十年来对中国话剧史有杰出的贡献。”学校领导还勉励剧社发扬光荣传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为祖国的话剧事业作出新贡献。原复旦党委副书记,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的金炳华,中文系教授贾植芳和文艺界有关部门代表也到会祝贺。

进入新世纪后,复旦话剧又有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由校党委书记秦绍德为总顾问,由我校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话剧《托起明天的太阳》,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十周年”——上海市大学生艺术展演推荐剧目,在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的亲切关怀下,赴京参加由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主办的进京专场汇报演出,在清华大学大礼堂演绎了一台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反映西部志愿者事迹的大戏。陈至立看了这台话剧后,深受感动地说:“这台话剧深刻反映了大学生志愿者在西部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情况,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投身西部、扎根基层,为祖国和人民奉献青春智慧的时代风采,进一步升华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该剧以志愿赴宁夏西吉执教的复旦研究生冯艾为原型,在上海进行过10余次公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插上理想的翅膀,复旦剧社在新世纪必将达到新的高度,铸造新的辉煌!

(鄂之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