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始人沈学础

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始人沈学础

时间:2022-11-0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天生我才必有用——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始人沈学础1938年4月15日,沈学础出生在风景如画的江南农村——江苏溧阳。那时,沈学础刚出校门,年轻气盛,不辞辛苦。1981年回国后,沈学础建立了新的红外物理研究室,进而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红外物理开放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凝聚态光谱和红外光电子物理研究。

天生我才必有用——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始人沈学础

1938年4月15日,沈学础出生在风景如画的江南农村——江苏溧阳。上学第一年,一天他与同伴正在学校天井里玩耍,日寇突然进犯,子弹穿透了木制的校门,从大家头顶上呼啸而过,吓得大家赶紧趴在地上。从此,幼小的他懂得了软弱就要被人欺负的道理,决心发奋读书,报效祖国。

沈学础的学业从小就十分突出,读书对他而言,不是苦不堪言的难事,而是一种难得的智力享受。尽管他曾接连跳级,中途辍学,但他的成绩始终是最优秀的。他参加过两次地区举办的数学竞赛,每次都轻松夺冠。1952年秋,沈学础以最高分考入江苏省溧阳中学高中部,获得全额奖学金和助学金。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各门功课,尤其喜欢物理,经常亲手做实验,激发了强烈的从事科学研究的愿望。高二那年,他甚至订阅了只有教师才有可能看懂的《中国物理学报》。

由于沈学础学习成绩突出,1955年学校决定推荐他去苏联留学,若留学不成则保送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读大学,但他两次均因体检出心脏病而落选了。在这样的挫折面前,年轻的沈学础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没有气馁。在老师的帮助下,他报考了复旦大学物理系,终以高分如愿以偿。

1958年10月,在“大跃进”浪潮激荡下,沈学础提前结束了大学学业,跨入了由中国科学院和复旦大学联合创办的技术物理研究所。他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上海地区天然气中氦含量的光谱分析和测定,以寻找有重要科学和产业价值的氦气。那时,沈学础刚出校门,年轻气盛,不辞辛苦。他每天从复旦大学坐公交车,中途多次转车、换车,辗转到达浦东天然气产地,然后用传统的排水集气法收集一大瓶天然气样品回实验室,再注入光谱仪样品池进行光谱分析,并根据相关光谱线的存在与否和强度来推断天然气中氦气的含量。尽管这一课题只进行了3个月左右,但他所受到的科学研究基本训练,却使他受益终身。后来,沈学础又参加了谢希德院士领导的重掺杂半导体隧道结的压力效应课题,并取得了成果。1963年,他代表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首次在全国物理学会上宣读论文,研究成果也被国外物理学文摘收录。

1978年11月,沈学础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派出的第一批访问学者之一,来到联邦德国斯图加特马普协会固体物理研究所,他的导师和主要合作者是该所所长兼研究室主任根策尔教授。沈学础选择了富有挑战意义的“双光束傅里叶变换光谱方法及其在固体光谱研究中的应用”作为主要课题,并且独立开展研究工作。这一课题的研究内容相当于一个博士学位研究加上博士后研究的工作量。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沈学础大量阅读有关文献和研究性论文,既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方法,也寻找他人论著中的缺点和不足。功夫不负苦心人,沈学础凭自己的学识和数学功底,解决了这种新的高灵敏度的光谱方法的理论模式,并结束全部实验研究,证实它在某些弱光谱现象研究方面的应用价值,圆满地完成了课题的预定目标。这一成果不久即作为马普固体物理研究有代表性的成果,写入该所年鉴的重要成果栏目,在德国有关方面和学术界评审该研究所时被汇报展览,而且一展就是10年。此后,沈学础又研究了几种结晶和非晶固体中原子振动的模式,尤其是杂质原子的低频振动模式,均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他在凝聚态光谱及其方法研究领域的地位。

1981年回国后,沈学础建立了新的红外物理研究室,进而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红外物理开放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凝聚态光谱和红外光电子物理研究。沈学础选择了半导体量子阱及相关低维结构光谱、超纯固体中微量杂质的光谱和固体中微观状态杂化光谱研究等近代凝聚态光谱前沿课题。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建立起了红外磁光光谱、红外发光光谱等国内外独一无二,在国际上也曾处于领先地位的集中固体光谱综合实验室系统和装置,并在实验研究方法上提出和实现了几种新的共振光谱和调制光谱方法,所有这些课题和方法研究,都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

由于在科学研究上的丰硕成果和杰出成就,沈学础于199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在新的世纪里,回顾过去,沈学础对自己能为祖国的科学事业作出贡献而倍感欣慰;展望未来,他感到前程灿烂,任重道远。

(赵鸿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