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极目穷千里 惟见长江入海流——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大潜
裴增雨
李大潜,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数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他对一般形式的二自变数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自由边界问题和间断解,建立了目前国际上最完善的局部解理论,并获得有关整体解的系统深入成果。
自强不息 小荷露角
1937年11月,李大潜出生在江苏南通,当时正值抗战开始,还在襁褓中的他就随父母避乱上海。4岁时返回故乡南通,李大潜进入当地小学读书。他天资聪颖,9岁就跳级考上南通中学。1953年,年仅15岁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复旦大学数学系,从此与数学结下不解之缘。
不过,李大潜从不认为自己是数学天才。在考入中学的第一次数学测验中,李大潜因争强好胜,抢着交头卷,结果只得了18分,为此还受到了同学的嘲弄,“李大潜,中学生,算术考了18分!”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使他认识到学习不能粗枝大叶,不能急于求成。在以后的每一次考试中,他都反复核算后再交卷,养成了细致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父亲在他常用的竹制笔筒上刻着“自强不息”4个字,以此来激励他,从此成为他人生旅途上的主旋律。“不息只是一个时间尺度,自强才会在人生道路上描绘出灿烂的图画”,李大潜如是说。
进入复旦大学数学系后,李大潜过人的数学悟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复旦数学系名师荟萃,人才辈出。苏步青、陈建功、杨武之、谷超豪等都堪称学界泰斗,这些名师的谆谆教诲,严格训练,点燃了李大潜的智慧之火。朝气蓬勃的学术氛围,大师级学者的言传身教,师长们提倡的“学无止境,贵在坚持”的学风,使李大潜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1957年夏,19岁的他不仅以大学4年每门功课全优的成绩毕业,而且因其在科学研究方面展露的才华,经苏步青教授提名,留校任教。
留校后,李大潜就协助导师谷超豪先生开展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并迅速取得了重大突破。1961年,李大潜受谷超豪先生之命,在全国首届微分方程学术会议上介绍了这一成果,从此登上了全国数学界的学术舞台。
理论实践 珠联璧合
10年浩劫中,李大潜先后下放到上海电机厂和上海汽轮厂,历时3年。逆境中,他自强不息,绝不轻言放弃。他学习了物理学、力学及工程类的课程,还学会了使用计算机,努力用数学方法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祸兮,福之所倚”,正是这段经历,促使李大潜走进了应用数学这一陌生的研究领域,帮助他成为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双专业的博士生导师。
文革结束后,1979年至1981年,李大潜赴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做访问学者,得到了法国科学院院士里翁斯(J.L.Lions)教授的悉心指导。里翁斯教授将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创建了当代法国应用数学学派,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里翁斯的学术成就和治学风格给李大潜极大的教育启迪,使他看到了应用数学的强大生命力与无限发展空间,更加坚定了他走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道路。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这座桥梁,将他的研究事业引向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李大潜在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理论及应用上,对局部解(包括经典解及经典间断解)建立了迄今为止最完整的理论,对整体解(包括经典解及经典间断解)取得了系统深入的成果,对已有的理论作出了实质性的推进。他用简明而统一的方法,解决了完全非线性波动方程经典解的整体存在性与生命跨度估计问题。在应用方面,他解决了我国石油开发中的一项攻关课题——判断油层位置及储量的“电阻率法测井的数学模型与方法”,成功地把理念转化为实际应用,这项成果的基础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根据这个成果设计制造的微球聚焦测井仪器及编制的解释图版,增补了国内空白,在我国的大庆、江汉、中原等10多个油田中推广使用,为油田的开发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手段,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
李大潜的研究获得了诸多奖项,“非线性双曲型方程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非线性双曲型方程的整体经典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国家科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部教材分别获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优秀奖及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
理论与应用的珠联璧合,使李大潜受到国外数学家的高度赞赏。曾任国际数学联盟主席、法国科学院院长的里翁斯教授如是评价:“李大潜是一位同时关心理论和应用两方面的国际级数学家”,“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中国研究集体的学术带头人”。
才艺双全 诗意人生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数学家大都行为迂腐,言谈木讷,整天只知道与数字、公式打交道。但李大潜却多才多艺,兴趣广泛,情趣高雅。他饱览中外名著,爱好诗词,对文学颇有见地。1986年,在去江汉油田参加“电阻率法测井的数学模型与方法”的鉴定时,李大潜途中即兴赋诗一首——“测井攻关十二秋,黄鹤楼头忆旧游。登高极目穷千里,惟见长江入海流。”
在复旦数学系,李大潜的嗜书成癖也是出了名的。每逢出差,他总会随身携带文艺作品,总会逛逛当地的书店,这已成了李大潜定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与文学,好比鸟儿的双翅,比翼才能双飞。或许,这也正是李大潜成为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数学家的原因之一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