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核物理研究领域里的跋涉者丁大钊

核物理研究领域里的跋涉者丁大钊

时间:2022-11-0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核物理研究领域里的跋涉者丁大钊丁大钊,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曾师从我国核物理学家、宇宙线及粒子物理研究的奠基人和创始人王淦昌先生。所有这些,都使年轻的丁大钊热血澎湃,激动不已。在质子与中子多体系的层次上研究原子核的结构和运动规律,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是尖端科技,丁大钊和他的研究集体正在这个学术前沿努力地探索着。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核物理研究领域里的跋涉者丁大钊

丁大钊,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曾师从我国核物理学家、宇宙线及粒子物理研究的奠基人和创始人王淦昌先生。

1935年1月,丁大钊出生在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苏州,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旋即于1956年赴苏联留学。1960年底回国后,他负责氢核反应装置的核反应界面调研及测量工作。70年代后他领导的核反应γ谱学小组开展了快中子核反应γ谱测量、热中子俘获γ谱研究、原子核巨共振研究等课题,并参与领导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及多次国防科工委重大成果奖与部级科技进步奖。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志存当高远

1955年,丁大钊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时,正值开国之初,百废待兴,新生的共和国急需大批的建设人才,国家对大学生寄予殷切厚望,并且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所有这些,都使年轻的丁大钊热血澎湃,激动不已。他立志努力读书,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为祖国建设尽一份力,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完美地结合起来。

同年10月,丁大钊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今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前身)工作,从此步入了核科学研究的大门。国家为这批年轻人创造了最优越的学习环境与工作条件,丁大钊被送到苏联去学习,进修有关专业。稍后,他又被挑选到了当时具备最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环境的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去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用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加速器从事粒子物理的最前沿科学研究。

名师出高徒

丁大钊在科学研究的路上蹒跚学步的时候,有幸得到了王淦昌先生的悉心指导、教诲、鼓励和提携,学到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经验、素质与思路,也学到了王先生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刚开始时,丁大钊对这一领域所知甚少,但他始终遵奉两个信条:一是认认真真,做好老科学家的助手;一是踏踏实实,做好任何哪怕是琐碎的工作。王淦昌注重启发与扶持青年人点滴的思想火花,支持与帮助丁大钊在工作中提出的一些新想法。那时,丁大钊曾提出与气泡室发明人不同的观点——由δ电子局域加热成泡核芯而非正负离子对成泡核芯。尽管想法十分粗浅,但王先生感到很有价值,指导丁大钊学习有关知识,从理论与实践上加以探索,后来形成一项有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并在他发现反西格马超子的工作中用于鉴定核子时起了关键作用。

王淦昌先生的言传身教,对丁大钊影响甚深,他后来回忆说,“我在后来所从事的一些领域中曾做了一点工作,其中也有一些成果还算有点特点,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王淦昌先生的教诲”。

风正一帆悬

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丁大钊正是这样一位不知疲倦,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

20世纪70年代末,丁大钊提出先利用热中子辐射俘获研究低激发能、地角动量区和利用快中子俘获研究高激发能、低角动量区的若干问题,同时研制具有优越性能的高能γ探测器,待加速器建成后再把试验基地转移到串连加速器上。1980年他开始此项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测量了23Na、31P、32S、40Ga等氢核的热中子俘获谱;并于1986年底建成了HI-13串连静电加速器核物理实验室。在质子与中子多体系的层次上研究原子核的结构和运动规律,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是尖端科技,丁大钊和他的研究集体正在这个学术前沿努力地探索着。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如今丁大钊及其小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相信他们必将取得更大的成绩。

(赵鸿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