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而立之年_孔子的故事

而立之年_孔子的故事

时间:2022-04-2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而立之年_孔子的故事(一)评价子产,初论政治孔子步入中年之时,天下的政治形势更加动荡无序,用司马迁的话来讲,就是:是时也,晋平公淫,六卿擅权,东伐诸侯;楚灵王兵强,陵轹中国;齐大而近于鲁。郑国子产之政引发的孔子的议论证明了他的这一趋向。[4]称他是有古风的仁爱之人,可见那时的孔子对子产的政治作为是十分景仰的。这是孔子关心政事的开端。换言之,孔子三十岁时,他的思想已卓立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础之上。

而立之年_孔子的故事

(一)评价子产,初论政治

孔子步入中年之时,天下的政治形势更加动荡无序,用司马迁的话来讲,就是:

是时也,晋平公淫,六卿擅权,东伐诸侯;楚灵王兵强,陵轹中国;齐大而近于鲁。鲁小弱,附于楚则晋怒,附于晋则楚来伐,不备于齐,齐师侵鲁。[1]

至于周王室,则更是走向朝不保夕的境地了。面对这种形势,孔子心中肯定萌发着要在政治上大干一番的想法,所以他对政治的兴趣亦明显地表露出来。郑国子产之政引发的孔子的议论证明了他的这一趋向。(www.guayunfan.com)子产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他执郑国之政二十余年而不败,显示出他极大的政治才干。鲁昭公二十年(前五二二年),子产向他的继任子大叔作了施政遗训:

“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2]

但子大叔执政之后,不忍猛而用宽,结果是盗贼大起。子大叔悔而用猛,盗贼才少有收敛。对于这一政治事态,孔子明确地作出了大胆的评论,他说:

“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3]

接着还引用《诗》中的句子来证明自己的主张。当他听到子产去世的消息时,不禁怆然涕下:“古之遗爱也。”[4]称他是有古风的仁爱之人,可见那时的孔子对子产的政治作为是十分景仰的。很显然,虽然孔子此时的政治主张与他晚年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但他毕竟是有了自己的看法。也许孔子想成就一番子产的事业,在鲁国这样一个相似于郑国的地方施行“宽猛相济”的政治策略。这是孔子关心政事的开端。

就在同一年,齐国发生内乱,一位叫做宗鲁的勇士无谓地牺牲在其中,他在鲁国的好友琴张准备前去吊唁,孔子得知后劝阻道:

“君子不食奸,不受乱,不为利疚于回,不以回待人,不盖不义,不犯非礼”。[5]

我们在此且不论孔子对宗鲁之死的评价恰当与否,仅就孔子的这番议论而言,就足以看到孔子的思想已走向成熟了。他对“君子”的行为有着严格的要求,并提出了“义”、“礼”这些概念,确如他自己所言,三十岁的孔子,已经“立”起来了。

(二)“立”的含义

孔子无论是“志”,还是“立”,以至于“不惑”和“耳顺”等,都讲的是精神所臻至的某种境界,即指的是思想上的收获,而并非社会地位、名声和政治权力上的进阶。所以,孔子讲“三十而立”,是强调他在思想上已经能够自立,能独立判断、全面思考了。换言之,孔子三十岁时,他的思想已卓立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础之上。三十岁以后的孔子,在思想上已选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从政,进而治国是他的首要选择。

值得强调的是,孔子并不认为治理国家是一个人所能胜任的,而天下亦不仅有鲁国一国,所以,要利用一切时机,扩大自己思想的影响范围,这样,孔子便摸索着走上了行教的路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