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赫尔利和毛蒋会谈的故事_赫尔利归国遭贬

赫尔利和毛蒋会谈的故事_赫尔利归国遭贬

时间:2022-03-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赫尔利和毛蒋会谈的故事_赫尔利归国遭贬就在重庆谈判接近尾声的时候,这次谈判的策动者却于9月26日飞回了美国,去华盛顿进行他的另一番鼓动去了,这个人就是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先生。赫尔利在国共谈判未见端倪时便打道回府的原因很多。对此,赫尔利认为有必要回华盛顿大事疾呼。同时,为了缓和美国舆论对国民党的攻击,减少对赫尔利的阻力,国民党政府宣布自10月1日起废除战时新闻检查制度。

赫尔利和毛蒋会谈的故事_赫尔利归国遭贬

就在重庆谈判接近尾声的时候,这次谈判的策动者却于9月26日飞回了美国,去华盛顿进行他的另一番鼓动去了,这个人就是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先生。

赫尔利在国共谈判未见端倪时便打道回府的原因很多。一是见国共谈判没有进展,赫尔利将说服美国政府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得支持“亲美”的蒋介石政府。因为他到时候会提醒美国政府,如果不这样,共产党就可能在中国掌权,苏联就会主宰中国,美国将失去“在华利益”,二是被他从中国土地上赶回美国的谢伟思、艾其逊又出来工作了,并且被任命为驻东京的麦克阿瑟总部的顾问。在赫尔利看来,谢伟思等人的复出,是“亲共分子”的得势,证明了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游移”。对此,赫尔利认为有必要回华盛顿大事疾呼。另外一个原因或许是最主要的,就是:《中苏条约》公布之后,中共并没有受《条约》的影响,按照他设想的发展。在赫尔利看来,苏联承认了蒋介石政府,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失去了依靠,在国内必然就会屈服于蒋介石,交出军队。然而,中共在谈判中却坚持不肯交出军队。因此,他要回美国促成政府对蒋介石的进一步支持,迫使中共承认蒋介石的领导地位后,再找时机迫使中共交出军队。

蒋介石对赫尔利回华盛顿的“疾呼”抱了极大希望,为了加强赫尔利“疾呼”的力量,蒋介石和孔祥熙还特意写信给杜鲁门总统,赞扬赫尔利在中国的杰出工作。蒋介石说赫尔利有“英明的政治家风度和人格”,“中国人民从他身上看到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公道和正义的确切象征”。孔祥熙则在信中表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很少有外国的外交官像赫尔利大使那样完全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国领导人的尊敬。”同时,为了缓和美国舆论对国民党的攻击,减少对赫尔利的阻力,国民党政府宣布自10月1日起废除战时新闻检查制度。

其实赫尔利回华盛顿大事疾呼是多余的,因为美国政府从来就没有放松过支持蒋介石的行动,即使美国政府避免大规模军事介入,仍然希望在未来的中国政府中,国民党占主导地位,蒋介石作为政府的首脑。为了确保国民党的统治地位,美国政府除帮助蒋介石运输军队和弹药到各战略要地外,还由麦克阿瑟出面,命令海军陆战队华北各地登陆。登陆美军的任务是:一、占领并确保华北若干指定的港口和机场——天津、北平、青岛、秦皇岛和烟台——以便中国政府军进入这一地区;二、协助对日军的受降工作和解除他们的武装;三、管理和保护投降部队及其武装,并在可行的条件下尽速移交中国当局。这就是说,在国民党军队来不及赶到时,先帮蒋介石把这些地区抢占到手。

10月1日,美军在秦皇岛登陆,与岛上共产党武装发生冲突,双方激战1小时,中共军队被迫撤出该地,于是秦皇岛被美军占领。

10月4日,美国军舰试图在烟台登陆,遭到八路军的顽强抵抗,登陆未成。但是美国陆军部长为此发表了一份措词严厉的声明,其中表示:“在华美军并不用于制止内战,但将保护美国人民生命财产,美军解放之数处中国港口,即将移交于被承认之中国中央政府人员,美军倘遭攻击,即将予以有力而制胜之抵抗。”

当中共军队与美国海军陆战队发生激烈战事时,已经回到华盛顿的赫尔利再也按捺不住了,他觉得这是大事疾呼的最好时机。10月14日,他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在会上,他发表了一项声明。声明说:“《波茨坦宣言》及亚洲盟军总部之第1号命令,限定中国境内之日军向蒋委员长所代表之中华民国政府投降,美军之魏德迈二级上将乃蒋委员长之参谋长,武装之共产党企图改变此一程序,使一部分日军向武装的共产党而不向蒋委员长或中国国民政府投降,其目的在取得日方武器,使武装之共产党能藉此在中国另行树立一政府,或推翻中华民国政府……”

“此举本质上为战争之一部分,而非和平之一部分。联合国如准许日军向军阀、匪徒组织,或任何武装政党投降或缴械,中国定将发生长期之内战……”

远在中国上海的魏德迈积极配合赫尔利在华盛顿的行动。他连续两次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已安排5万3千名美军代替国民党军在华北执行任务,还宣布要采取一切必要的步骤来保护美国人的生命和财产。

10月11日,美国海军陆战队1万5千人在青岛登陆。美海军航空队开入北平、唐山、开平、静海等地“驻守”,为蒋介石守卫战略要点和交通线。10月31日,美军率领国民党军队沿北宁路向驻山海关的中共军队猛攻,侵占了北戴河

由于有美国人的支持,蒋介石在《双十协定》签订后不久,就继续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占领了浙东、苏南、皖中、皖南、湖南5个解放区,又在津浦、陇海、胶济、平汉、同蒲、正太、平绥、北宁各线节节推进,占领许多县城。11月8日到16日,蒋介石在重庆召开军事会议,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都被召回重庆参加会议。蒋介石手拍着墙上的军用地图,眉飞色舞地说:“近一个多月来,我军收复了许多战略要地,控制了许多铁路干线,可以说,只要三个月或者半年,就可以消灭与政府对抗的共产党。”

各位参加会议的将军们听了主帅的话,无不欢欣鼓舞,纷纷向蒋介石保证,坚决击败敢于抵抗的共产党。

美国驻华大使馆听到了蒋介石磨刀霍霍的声音,充满了忧虑,在向白宫送出的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大规模内战的威胁正在增长中。共产党相约只要政府答应停止运送政府部队前往华北,就不进行攻击交通线,但政府明确表示拒绝。

美国政府是不赞成中国内战的,美国军队之所以帮助蒋介石运送军队和弹药,并帮助抢占地盘,目的是为了压迫共产党向国民党屈服,成立一个以蒋介石为首的联合政府。但是,这在客观上却助长了蒋介石消灭共产党的气焰。

魏德迈这时已从上海回到了重庆,见了国务院的指示后,当即给白宫回电说:“除非得到新的命令,我不会给国民政府更多的援助,美军也将从华北撤出。”

五角大楼陆军部的将军们却极不满意魏德迈的做法:“海军陆战队决不可从华北撤出,这可以表明国民政府是有美国强有力的支持的。为了打败共产党和阻拦苏联的干涉,帮助运送政府军去华北甚至东北都是必要的。”

海军部的军官们也主张美军留在中国,因为:“日本战俘尚未遣返,单靠中国的力量是无法完成遣俘工作的。再者,如果美军撤出,华北、东北都将被中共军队占领,这直接损害了国民政府的利益。”

国务院的官员们却提出了与武官们相反的意见,他们认为:“国民党政府贪污无能,已失去民心。中国共产党在武器装备方面虽然较差,但得民心。所以,以后美国应该避免直接卷入中国的争论,在中国的美军即使只进行运送日俘的工作,也要慎重。”

在重庆密切注意美国政府动态的蒋介石,通过他在华盛顿的耳目捕捉到了这一讯息,他以埋怨的口吻对宋子文说:“赫尔利大使回美国并没有带来好消息,我还一直以为他很能干。”

宋子文也不满地说:“现在美国对是否继续执行既定的对华政策举棋不定。如果美国人放弃了在军事上对我国政府的援助,那华北、东北可能都是共产党的天下了。”

蒋介石在屋子里踱着步子,想着计谋,突然,他抬头对宋子文说:“我现在就请美国人帮我把精锐部队从华北运往东北,缠住美国佬,让他们欲走不能。”

宋子文同意蒋介石的意见,并立即把这一要求告诉了魏德迈。

魏德迈是一个忠实地执行上级命令的军人,尽管他希望能给予蒋介石更多的援助,但决不敢自作主张。他把蒋介石的要求向马歇尔作了报告,马歇尔指示他说:“海军陆战队的行动只限制在华北,决不能卷入对东北的军事行动。”

根据马歇尔的指示,魏德迈婉言拒绝了蒋介石运送五个军到东北的要求。

蒋介石见往日温顺的魏德迈竟然拒绝这一要求,非常恼怒,竟跑到魏德迈下榻的招待所责问道:“魏德迈将军,现在你们美国的对华政策究竟是什么?难道不继续支持国民政府啦?你我是多年的老朋友,我不怪你。但你得说清楚。”

魏德迈苦笑说:“蒋委员长,我是军人,除了执行你的命令,也执行五角大楼的命令。至于美国现在的对华政策,我也不很清楚。”

魏德迈说的是实话。不只是魏德迈,就是白宫和五角大楼的对华政策制定者,也不清楚下一步行动应该如何做才合适。

这一天晚上,魏德迈收到了白宫拍来的电报,告诉他,美国下一步行动方针草拟有三个方案:一、继续采取日本投降以来实行的那些行动;二、撤退海军陆战队;三、增加援助蒋介石,美国更直接地帮助蒋介石控制华北和东北。但在协调委员会的会议上没能决定采取哪一个方案,因此,希望魏德迈将中国国内的最新动态如实报告给白宫,以便作出最后的决策。

魏德迈顿时觉得心情紧张,责任重大。他连夜就起草了给白宫的报告。

柔和的灯光下,他凝神静思,希望从纷乱的中国国内时局中理出一些头绪来。

“中国内战的步伐已经加快,蒋委员长企图把美国拖进中国的内战。”他在报告的一开头就这样写道。美国人说话就是这样直率,不加任何掩饰。

“中国局势混乱的大部分责任在于国民党,因为蒋委员长仍然信任以前拥护过他的那些军阀和官吏。因此,即使他们肆无忌惮或并不胜任,他也委任他们去盘踞政府中的负责岗位。他们利用所得到的机会营私舞弊,而且他们也照例委派庸碌无能的人去充任次要的职位。”

在写这一段话时,魏德迈心中充满了悲伤和失望,他真不希望一个他满腔热忱支持的政府竟会是这样。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为了让白宫能正确地决策,他不得不如实报告。

“如果我们不派出军队帮助蒋委员长,他是无法同时守住东北和华北的。就我看来,尽管如此,美国在军事上仍不宜直接插手中国内战,但是可以帮助蒋委员长巩固在南方的统治,加强对国民政府的经济援助,以便在以后收复北方。”

在报告的末尾,魏德迈又提醒说:“美国如果要保证蒋委员长控制大部分中国,就必须准备自己同中共和苏联作战。”

但是,魏德迈的报告不但没有使协调委员会得出一致的结论,反而引起了一阵混乱。

陆军部和海军部的将军们仍然坚持说:“如果国民政府无力派兵进驻东北,美国就应该予其额外的援助,甚至可以增调军队到中国去。”

马歇尔却是另一个主张,他在11月25日向国务院提出的一份文件中说:“美军应该撤出中国。”

美国混乱不堪的对华政策,使得魏德迈茫然不知所措,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之后关系日趋紧张,内战的战火一触即发,作为驻华美军,这时应该干些什么,他实在弄不明白,于是,他又急急地拍电报给陆军部,要求赶紧向总统和国务院说明:“如果没有美军卷入自相残杀的战争,蒋介石就不可能控制中国。是从中国撤出,还是直接进行大规模干涉,请速作决断。”

从11月27日,协调委员会举行第三次高级会议。

会议达成了四点协议:

一、海军陆战队必须留在中国;

二、必须准备把其他国民党军队运到北方并支援他们;

三、在目前由日军占据,日后可能成为国民党和共产党部队争夺的地区,应该设法安排停战;

四、必须继续支持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断断续续进行的努力——在蒋介石领导下达成一项政治协议,并把共产党地区和部队包括在内组成一个统一的中国国家和中国军队

这是一个在干涉和停止干涉之间的折衷决议。协调委员会为这一决定感到非常的得意。

但是马歇尔却苦笑说:“需要有魔术师的技巧才能完成这些任务。”

协调委员会的决定,对满怀信心回华盛顿的赫尔利大使是一个极大的打击。赫尔利大使的对华主张是:加强对国民政府的援助,甚至可以动用美国军队,迫使中共交出军队,服从国民政府的领导。而现在却不是这样,美国政府不准备动用军队来帮助国民政府,并且提出要组成以国共两党为主体的联合政府。他太失望了。

于是,他以健康问题为由,提出辞职。

他不承认自己对华政策的失败,他对国务卿贝尔纳斯说:“中国的工作把我累垮了,我已经把国共双方拉在了一起,但以后还有许多事要做,让年轻人去做或许更好一些。”

贝尔纳斯认为赫尔利可能是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挽留他说:“你不能辞职,如果你在执行对华政策中,有人试图阻拦你,可以马上把这些人调离。”

贝尔纳斯还把赫尔利辞职的事告诉了总统。

杜鲁门也不赞成赫尔利辞职,他只是建议赫尔利“去新墨西哥州的日光下作些休养,然后返回华盛顿”。

但是赫尔利疑虑重重,他知道,就中国的国情看,如果美国不派兵帮助蒋介石,那么蒋介石就会垮台,到那时,共产党上台掌权,美国的在华利益就要遭到破坏。怪谁呢?国内舆论问起来的话,杜鲁门定会把责任推到他的身上,因为杜鲁门政府是民主党政府,而他本人则是共和党人。他将成为一只替罪羊。然而看见杜鲁门和贝尔纳斯热情地挽留自己,他又有暂不辞职的想法。

也许活该赫尔利倒霉。当他准备再干下去时,美国驻华大使馆代办罗伯逊从重庆发来报告说:国共和谈已经没有希望了,华北已经爆发了大规模的战斗。

他震惊了,中国的局势非他所能收拾了。更不幸的是,当他从新墨西哥州享受了充足的日光后,回到华盛顿却接到了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长王世杰的一个电话,告诉他:有消息说,驻华大使将由民主党人接替。

他马上意识到,如果这一消息属实,他就将以对中国局势负有责任为理由被调离中国。

中国内战的战火已被美国各界人士闻见,舆论界纷纷指责政府,矛头则集中在赫尔利身上。

赫尔利不愿做替罪羊,他决心辞职了。

11月26日,赫尔利怀着愤愤不平的心情写了一份致杜鲁门的辞职书。一开头他就说:“我现在请辞驻华大使之职。”

也许这时国务院还没有物色好合适的人选,贝尔纳斯力劝赫尔利不要辞职,并向他保证说:“美国政府不会放弃蒋介石,总统将继续对你保持信任。”

一天以后,杜鲁门还特意约见了赫尔利,劝他不要辞职。

于是,赫尔利收回了辞职的想法,表示过两天便回重庆去。

然而中午回到住处,拿起报纸,看到了民主党议员狄拉西在众议院的讲话,赫尔利又愤怒了,他觉得狄拉西披露了很多对华政策的内幕情况,而这些情况只有国务院的人才能提供。于是,他怀疑是国务院的人对他不信任,甚至抱有敌意,有意要诋毁他。尽管贝尔纳斯说信任他,但实际可能并不是这样。

于是,他又向白宫提出辞职。

这次辞职的方式显得非常奇特,中午吃饭的时候,他向新闻记者们发表了一通强硬的演说,他说政府和国务院的对华政策都模棱两可,让人无法执行,他决定不干了。

他喝了自己酿造的苦酒,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牺牲品。

但是美国的对华政策仍需要有人脚踏实地去贯彻执行。就是说,应该派人到中国去,在蒋介石的帮助下,完成美国的对华政策,保护美国在远东的利益。

这个人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刚上任不久的杜鲁门总统思考了好几天,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这一天,杜鲁门独自一人坐在总统办公室里苦思冥想,把他手下的文武官员一个个都在心中估量了一番,觉得都不适合作为总统的特使派往中国。这时,电话铃响了,是他派往中国的私人代表、职业银行家小埃德温·洛克打来的,他向杜鲁门建议:派一个有身份的私人代表到中国去,这个人要有希望得到英、苏的支持,这个人也应该有调解某种复杂矛盾的能力,他不应该只是毫无条件地支持蒋介石。

杜鲁门似乎受到了某些启示,他对着电话兴奋地大叫:“谢谢你,我的老朋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