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聂耳生平介绍_聂耳简介资料

聂耳生平介绍_聂耳简介资料

时间:2022-03-0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聂耳生平介绍_聂耳简介资料“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乐乃心声”。“耳朵先生”其实聂耳的原名并不叫聂耳,而叫聂守信。在他自制的书签里,聂耳就开始以耳为名。1922年,聂耳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私立求实小学高级部。并于三年后考取云南省昆明市第一联合中学,聂耳是作为插班生考入这所学校的。在聂耳的一生中,对他影响最重要的人是田汉。1933年,在田汉的介绍下,聂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成了一个坚定的革命战士。

聂耳生平介绍_聂耳简介资料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乐乃心声”。生活的艰难和时代特定的历史时期,使得聂耳的作品充满了铿锵有力的音符,在中华古老的土地上蔓延着,激起了人们爱国的热情。聂耳的作品充满了社会底层人物的心声,所以他的作品被人们广为传唱。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了永远响起的旋律,和聂耳永不消亡的精神一起鼓舞着人们前进。

“耳朵先生”

其实聂耳的原名并不叫聂耳,而叫聂守信。聂耳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

1912年2月15日,聂耳出生于云南玉溪的一个落魄的中医家庭。生在中医世家的聂耳,却对抓药救人一点兴趣没有,相反,从小聂耳就喜欢音乐,而且人们还发现聂耳的耳朵非常灵活,听力非常好。聂耳天生与音乐有缘,而且又善于表演,尤其是模仿人和动物的声音,得益于他的听力非常好,这些声音被他模仿得惟妙惟肖,甚至可以以假充真。

有一次在明月歌舞团的联欢晚会上,聂耳在这次晚会上大出风头,他表演了很多个节目,除了展现他优越的音乐才能外,他还表演了一个小活动,就是表演两只耳朵一前一后地动。一般人的耳朵能动,方向都是一致的,要么是同时朝前,要么往后,像聂耳这样的实在是不多见。聂耳的这一举动展示了自己耳朵的灵活性,大家在联欢会上争相给他起绰号“耳朵先生”。

联欢会后,聂耳觉得这个绰号很幽默便采纳了。在他自制的书签里,聂耳就开始以耳为名。后来为了方便,他干脆改名叫聂耳。这个以后震惊世界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www.guayunfan.com

1918年聂耳就读于昆明师范附属小学。聂耳生性活泼,是不肯休息的人,他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二胡、三弦和月琴等乐器,并在这上面取得不小的成绩,同年在老师的邀请下聂耳还担任了学校“儿童乐队”的指挥。

1922年,聂耳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私立求实小学高级部。并于三年后考取云南省昆明市第一联合中学,聂耳是作为插班生考入这所学校的。1925年,中国南方爆发了几次改革的运动或起义,新思想在当初病态的社会急速地传播,聂耳这时受到进步书刊和《国际歌》等革命歌曲的影响,并且他开始接触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学说,并深受影响。

1927年聂耳转入云南第一联合师范学校学习。并在第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一些印刷传单、上街游行示威等革命活动,聂耳对革命的认识和对共产党的了解在一次次斗争中逐渐加深了。

革命的火种在他年轻的生命逐渐燃烧了。这对他以后加入革命并成为坚定的革命者奠定了基础。

《卖报歌》和田汉

聂耳在音乐的创作上极注重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他的很多音乐作品都是从社会底层的百姓生活中获得的灵感,尤其是那首著名的《卖报歌》。

1933年秋天的一个傍晚,虽然还没到入冬时节,天气已经变得异常寒冷,聂耳走在大街上不由自主地裹紧了自己的外套。走到重庆南路的时候,聂耳的耳边突然传来叫卖报纸的声音,聂耳顺着声音寻过去,只见是一个衣着单薄的小女孩,脸都冻得发紫了,依然咬着牙卖报,她的声音清脆、响亮,有顺序地说着报纸的名字和价钱。

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别的卖报儿童早就回家了,唯有这个女孩还在寒风中坚持,聂耳的心里一阵没来由的心酸,他走了过去,从小女孩手里买了几份报纸。街上的行人已经很少了,聂耳索性和小女孩聊起天来。他了解到小女孩之所以这么晚还卖报,是因为家庭困难,父亲又身患重病。

聂耳又聊到了关于卖报的问题,小女孩都详细地告诉他,这一刻他觉着自己有责任写一首卖报歌送给这个小女孩。他和小女孩约定三天后在这儿见面。

回到公寓后,聂耳立刻着手谱曲,并且找到了好友安娥请她写一首关于卖报的歌词,在听到小女孩的遭遇后,安娥同意了。很快她就把歌词交给了聂耳。聂耳来到重庆南路,卖报的小女孩已经在那儿等候他多时了。

聂耳把歌词念给小女孩听,并问小女孩有什么建议,小女孩想了想说:“都挺好的,但如果能把报纸的价格也写在歌词上,我就可以边唱边卖了。”聂耳回去后立即和安娥商量,把“七个铜板就能买两份报”写在了歌词里。

从此以后,著名的《卖报歌》就从这个小女孩口中,传遍了整个世界。在歌声中,小女孩的生意也渐渐好了起来,他父亲的病有治了,生活又开始变得幸福起来。也许到2017-02-18 ,这个卖报的小女孩已经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但聂耳对待贫困百姓的关心一直会在她的心里,在人们的心里。

在聂耳的一生中,对他影响最重要的人是田汉。田汉是著名的话剧作家和歌词作家,他们相识于1931年,那时聂耳还在明月歌舞团。两个人都是接受新知识教育的人,在音乐上彼此拥有不同的见解,他们一见如故,成为很好的朋友。

后来田汉介绍聂耳参加了“苏联之友社”的音乐组,在这里聂耳认识了很多在音乐上具有较深造诣的人,任光、安娥,都是他在这个音乐组里认识的。

聂耳与田汉的第一次合作是在1932年的秋天。当时联华影片公司正在拍摄田汉创作的《母性之光》,在田汉的邀请下,聂耳为影片谱写了《开矿歌》,聂耳在剧中客串了一个矿工的角色,他把身上和脸上涂着漆黑,领着矿工们唱这首《开矿歌》。田汉与聂耳的第一次合作受到当时人们的肯定,就连苛刻的文学评论家也非常看好他们之间的组合。这是聂耳第一步接触人民群众的歌曲,也为他以后的歌曲起了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1933年,在田汉的介绍下,聂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成了一个坚定的革命战士。其实聂耳早就成了一名坚定的革命者,这从1932年,聂耳在写给母亲的信中明确提到:“我是为社会而生的,我不愿有任何的障碍物阻止或妨害我对社会的改造,我要在这人类的社会里做出伟大的事业。”

永恒的旋律

1933年到1935年期间,这段时间是聂耳和田汉合作联系最紧密频繁的阶段。这两年,田汉填词,聂耳作曲,两人合作相互补充,实现双赢。

在田汉看来,聂耳是一个有着贫穷经历的革命者,两人之间在性格、阅历、脾气等各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在认识聂耳的时候,田汉已经是名扬天下的剧作家,而当时聂耳只不过是在音乐上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在田汉看来,这并不是他们之间合作的障碍,经过多次接触后,田汉更加明确了这点。

在这两年间,两人从最初的《开矿歌》开始,然后还合作了《大路歌》《毕业歌》《码头工人》《苦力歌》《打转歌》《打桩歌》《告别南洋》《春回来了》《慰劳歌》《梅娘曲》《打长江》《采菱歌》等歌曲,几乎占据了聂耳创作歌曲的一半,所以对聂耳来说,田汉是对他影响最深的一个人。

1935年,电通公司拍摄了田汉创作的《风云儿女》的剧本,当时由于意外,田汉被抓捕入狱,在狱中田汉创作了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歌词,并托人带给聂耳谱曲。歌词由当时的编剧夏衍交给聂耳。当时看完歌词后,聂耳拍胸脯保证说:“作曲交给我,我来谱曲。我会让所有的人都满意的。”

不久后,聂耳就拿出初稿,初稿得到了编剧夏衍的肯定,他说:“这是他听过的最激动人心、最气势磅礴的一首歌曲。”这首主题曲的定稿是在日本完成的。这首歌就是后来红遍大江南北的,甚至震惊世界的《义勇军进行曲》。

在聂耳看到《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时,他的脑海里闪烁着无数在革命战场上用鲜血来挽救民族生死存亡之危机的英雄事例。他又想起在国民党反动派压迫下的人民群众,使他压抑在心里的愤怒和激情像火山似的喷发出来。他把自己全部的感情凝聚在这首歌曲中,给这首歌灌注了很多的感情色彩。

这首《义勇军进行曲》随着影片《风云儿女》的上映,立刻传唱全国大江南北,给当时正处在抗战中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这首歌被誉为“革命号角”,从那以后,在抗战战场上经常听到这首歌曲。这首歌曲激励着人们义无反顾地投入抗战中,为抗战的胜利起了很大的作用。

1949年,在政治协商会议上,这首《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从那以后这首歌经常随着国旗升起时响起,激励着中华儿女去努力、去拼搏。

聂耳的名字随着这永恒的旋律永远飘荡在人们的脑海里。

不朽的丰碑

1935年4月,随着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加剧,很多共产党人被迫转入地下工作,田汉如此,聂耳也是如此。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聂耳坐轮船去日本暂避国民党白色恐怖正处于紧张时期的风头。

身在日本,心在中国的聂耳,每天都通过不同的途径来了解国内形势的变化,为了缓解这种思念祖国和家乡的痛苦,聂耳把自己每天的行程都安排得满满的,满腔热情地学习、工作,不知疲倦,他还学习音乐、戏剧、舞蹈甚至电影制作。这个年轻的革命家身上似乎有用不完的激情和力量。

在对电影的了解逐渐加深后,聂耳还写作了《日本影坛一角》《法国影坛》《苏联影坛》等多篇评论文章,发表在上海的几家有名杂志上。

1935年7月17日下午,年仅23岁的聂耳去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死。一代坚定的革命战士和极富天赋的音乐天才就此离世,带给世人无限的遗憾。《义勇军进行曲》成了他和田汉最后一个合作曲目。聂耳留给世人丰富的音乐宝藏。

郭沫若曾给予聂耳高度的评价,他说:“聂耳同志,是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鼙鼓,其所著《义勇军进行曲》,闻其声者莫不油然而生爱国之思,庄然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同趣于共同之鹄的。聂耳乎,巍巍然其与国族并寿而永垂不朽乎!”

《义勇军进行曲》在屏幕上首次响起的时候,不幸正逢聂耳去世,但这首歌所蕴藏的强大的生命力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鼙鼓。如今当雄壮的国歌响起时,人们总是会想起聂耳和他在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向前进,向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