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着手南进,发展东南负重任_关于粟裕的故事

着手南进,发展东南负重任_关于粟裕的故事

时间:2022-08-2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着手南进,发展东南负重任_关于粟裕的故事1944年初秋,对粟裕个人来说最开心的是儿子粟戎生从扬州来到固晋。因有被敌人发现的迹象,粟裕的岳母亲自把不到两岁的戎生送到粟裕身边。这是老人家第一次见到女婿,粟裕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儿子——虎头虎脑,很可爱。当首批南下苏浙的部队确定由粟裕挂帅后,他开始着手南进的准备工作。等定好日子,粟裕到时会与他们会合。到了下午,那饲养员牵着两匹马离开师部,傍晚才回来向粟裕复命。

着手南进,发展东南负重任_关于粟裕的故事

1944年初秋,对粟裕个人来说最开心的是儿子粟戎生从扬州来到固晋。因有被敌人发现的迹象,粟裕的岳母亲自把不到两岁的戎生送到粟裕身边。这是老人家第一次见到女婿,粟裕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儿子——虎头虎脑,很可爱。儿子正长个,身上衣服太小了,实在不能穿,而且过冬的衣服也没有。粟裕就带着儿子来到供应部说明情况,领取一块布料,给儿子做了一套过冬的衣服。

不过粟裕并没有多少时间陪伴老人和儿子。当时华中局、军部确定新四军发展方向是西进和南下,其中以南下为主要任务,为以后收复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创造条件。当首批南下苏浙的部队确定由粟裕挂帅后,他开始着手南进的准备工作。

粟裕把侦察科的严振衡叫来,要他带上3部小电台和江南的地图,提前观察仪征、六合之间的情况,要24小时不间断地观测江面和两岸敌人的活动,包括日伪舰艇船只往返的航速、路线、次数、巡航方向和岸上敌军活动状况,实地勘察长江各段的流向、水流缓急、潮汐起落等水文规律,尤其要摸清北岸的船运情况。他要严振衡执行任务时一不准惊动兄弟部队,二不准惊动地方政府,三不准惊动老百姓,完成任务后不必回来报告。等定好日子,粟裕到时会与他们会合。

粟裕将七团、特务一团、特务四团调至三仓、曹甸等地集中整训,让秦叔瑾翻印苏南和浙东五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派得力干部先行南下,建立从上海经无锡至长兴的比较安全可靠的运输线;亲自选调干部,提前送他们到新四军军部学习;派张日清秘密从上海采购用来制造小口径迫击炮的无缝钢管,又找到军工部负责人李湘涛,并和李湘涛到海上动员,要求军工部做500门小钢炮,5000发炮弹。军工部的工人们积极性很高,想方设法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完成生产任务。当时海上不能翻砂,岸上的同志积极配合,搜集了废铜烂铁到离敌人据点较远的地方,迅速架起翻砂棚,船在海边等着。一翻好毛坯,就用牛车运到船上,在海上创、车、铣,制成武器。(www.guayunfan.com)

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粟裕正在师部忙碌,固晋村村长乐立伟来到师部。粟裕看乐立伟来了,十分客气,又是递烟,又是让座倒茶,笑着问:“乐村长来有什么事吗?”

乐立伟与粟裕是老朋友了,憨憨一笑,说:“有这么个事,村民响应军区扩军号召,我们固晋村报名参军的有很多,我们村干部经过目测后,决定选送乐廷善和乐振田两个最优秀的青年。这一人参军,全村光荣。别的村庄都是给参军青年披红戴花,然后敲锣打鼓,吹吹打打,骑马在周围几个村庄转上一圈,以示威武、荣耀,然后热热闹闹送到区政府。我们东头的兴隆村没有马欢送参军的,就用两头骡子来代替。但我们固晋村是个穷村,不要说骡子,就连驴子也没有一头。怎么办呢?有人说:找不到,就让参军的人跑去吧!有的说:不行!我们固晋不能落后于别的村,还是大家想想办法。又有人说:办法是有,到部队去借,就要找和粟裕师长熟悉的人去谈才行。大家一致推选我来,说我和师长关系好。”

粟裕明白来意,一口答应,立即让警卫员将饲养员叫来,让他准备两匹马。

乐立伟不好意思地说:“师长,我们都是种田人,没有用过马,见马还有点害怕,请您选两匹老实些的马……”

“放心,放心,”粟裕对饲养员说,“把我骑的那匹枣红马借给他们,再挑选一匹好马,喂饱了,下午你跟他们一起去。”

乐立伟眉开眼笑,得意而归。

到了下午,那饲养员牵着两匹马离开师部,傍晚才回来向粟裕复命。

“嘿,可把他们乐坏了。那参军的两个小伙骑上这高头大马,显得格外的英俊、神气,送行的人来了劲,锣鼓也敲得更响。别村的人问:这马是哪儿来的?他们自豪地说:看看吧,这是粟裕师长骑的马!听到的人无不羡慕眼热。”饲养员回来将路上情景在师部一说,师部一片欢笑。

粟裕笑眯眯的,他的桌上摆着几份报纸,一分区的《人民报》、三分区的《江潮报》、师部的《苏中报》,上面报道的都是根据地群众踊跃参军的事例。

据统计,兴化县5天内动员了500名新兵入伍;如皋县薛蔡乡一次就动员73个青年参军;泰兴在不到10天,就有1045名青年身体检查合格加入主力部队。宝应县有个老太太已送两个儿子参军,又将自己最小的儿子与侄子送来参军,说:“到新四军队伍里我放心,我们和新四军是一棵大树的根上长的。有国才有家,抗战胜利才能过好日子。”苏南日伪“清乡”区内有些群众,也渡过长江投到抗日部队来,他们说:“不愿被鬼子抓去当壮丁送死,要参加新四军一起抗日。” 这是苏中区掀起的大参军的群众性热潮。在各地农村中,几乎到处可以看到妻子送丈夫、父母送儿郎的动人场面。

参军热潮后是练兵热潮,主力、地方武装、基干民兵迅速掀起以提高射击、投弹、刺杀和土工作业四大技术为主的练兵热。“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口号就是那时提出来的。

一天,粟裕约陈丕显去一个主力团视察军训情况,为了了解更多的实际情况,出发时,他说:“不要惊动团里的负责干部,直接下到连队训练场地。”

两人带了几名随员,一早就出发,刚收割的晚稻田里留有一层厚厚的寒霜。

粟裕和陈丕显来到训练场,只见训练场上战士们生龙活虎,喊杀声震天。有的练投弹,有的练刺杀,有的练瞄准,尤其是练攀登障碍物的战士们个个都像下山的猛虎一样。

训练场上的干部一看是粟裕和陈丕显亲临现场,赶紧过来迎接,同时准备集合战士迎接他们。粟裕摆摆手,让战士们继续操练。

粟裕向在场的一位连长询问:“队列中那位身体健壮、刺杀动作标准有力的战士是哪里人,哪年入伍的?”

“报告师长,那位战士是三年前一次战斗中俘虏解放过来的伪军,是靖泰地区人。”

“解放过来的同志在连里有多少,他们有些什么主要特点?”

“全连有四分之一。他们自从参加新四军后,逐步树立了抗日保乡、为劳苦大众当兵的思想,大多数人军事技术较好,打起仗来也很勇敢,只有少数人还有些旧习气,在这方面连里正抓紧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粟裕听了汇报,连连点头,脸上露出了微笑。接着,他走到队列中,亲手帮战士们纠正拼刺动作,对战士说:“训练场也是战场,只有将民族仇恨凝聚在刺刀尖上,刺出去的枪才会更加勇猛有力。”连队干部、战士深受鼓舞。

陈丕显在一旁听战士们悄声议论。一个战士说:“能当粟司令指挥的兵,我就是今天‘光荣’了,全家都高兴。”

粟裕在基层看到,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一派积极备战的场面,有的采用沙盘作业、民主评议等方式,检讨和总结过去实战中的战术、技术经验及教训,提高战斗和指挥水平;有的单位评选出许多神枪手、爆破手、孤胆英雄,用他们的事例讲课,现场传经,并开展各种立功竞赛,搞得热火朝天。

固晋邻近的几个村庄,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民兵练兵的场景。他们有的拿着枪,有的用木棍、大刀、红缨枪做武器,在晒谷场上练习刺杀,到处可以听到“一、二、一”、“杀、杀、杀”的操练声。还有的用木头做的手榴弹进行投掷比赛。民兵自卫队员中,有男有女,有许多是父子、夫妻一起列队操练。还有一些儿童团员把木棍当枪插在腰间,跟在大人后面喊口号。

11月2日,粟裕向华中局、军部发电,认为苏中区仅各县、区武装即可担负原地坚持任务,苏中区抽调部队除主力团外,尚有五到七个团可以机动,建议军部派出更多的兵力南下。

12日,粟裕和副师长叶飞到淮南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开会。会上,军部负责人饶漱石宣布中央已批准华中局的部署,由粟裕先率领第七团、特务一团、特务四团三个团7000余人及从中央、华中局、苏中区党委抽调的干部399人首批南下,会合十六旅、浙东游击纵队发展苏浙敌后战场。

当时有消息说,日军面临盟军的强大反攻,拟抢先解决中国问题,甚至准备在中国大陆与英美决战。中共中央根据当时的形势,估计对日战争时间可能延长,因而对发展的部署也作了较长期的打算,准备由谭震林、叶飞相继率第二、第三批主力南下,必要时再组织后续南下梯队。

粟裕回到固晋,立即按照军部的部署抽调部队和干部。陈丕显既高兴又难过:既为根据地要向长江以南延伸、扩展,为迅速发展的大好抗战局面欢欣鼓舞,又为亲密无间的好领导、老战友粟裕即将离开苏中感到依依不舍。但陈丕显不形于色,和粟裕一起迅速开展南下的准备工作,他抽调了大批地方干部,筹集了大量军需物资,支援向南发展。

此时预定南下的各部队已分别在三仓、曹甸等地集中整训了两个多月,开展军事大练兵,进行形势和政策教育,整顿了组织,补充了兵员和武器弹药,补发了服装和全新的皮制子弹袋,做到齐装满员。为了适应南方山地作战,南下的每个连队又装备了3门自制的52毫米小炮,各营成立了装备有自制73毫米迫击炮和重机枪的机炮连,各团则组成了有洋造82毫米迫击炮的炮兵连。与此同时,从上海等地采购的医药用品和通讯器材已运到苏中,还准备有大量法币和一些金银以便必要时在新区使用。

12月2 ~ 4日,苏南的王必成、江渭清发来电报,说国民党集中6个团的兵力统一归六十二师师长刘勋浩指挥,进攻广德、长兴地区,王、江二人拟集中10个营突击歼其一路,打退顽军进攻。那一带正是此次南下的目的地,粟裕回电要他们集中兵力歼灭薄弱的一路,机断处理。5日,苏中成立南下司令部,为保密对外称“练兵司令部”,由刘先胜负责。粟裕从师部调作战参谋严振衡、管理科的王重、通讯科长兼电讯大队长李景瑞等人加强司令部力量,又要秦叔瑾从测绘室选业务较强的20人随其南下。当天,粟裕离开固晋前往淮南。

粟裕从师部抽走干部后,留守的机关有点冷清。不只是师部是这种情况,七团、特务一团和四团也向根据地和留守部队调干部、调枪。一些刚刚发展起来的地方部队被编并后只留下一些凑凑门面,站站岗。去的人充满信心与热情,兴高采烈,留守的人员一看好点的东西都被拿光了心里也不高兴。

粟裕心里不安,启程前叮嘱叶飞、陈丕显、管文蔚等几位负责人,说:“此次奉命南下,除带走一师部分指挥机关人员和3个主力团,还有300多名地方党政干部与我们同行,苏中根据地这个大摊子,就托付给你们了。根据党中央和华中局的战略意图判断,南下是个大动作,还会继续从我们苏中抽调相当数量主力跟进,对这一条也应有充分的精神和物质准备才好。部队的钟期光、刘先胜、陶勇、阮英平、彭德清等领导同志及地方的惠浴宇、陈扬、周林等同志都是首批南下的,到了军部,还打算把派在党校学习的彭冰山等同志也带到南边去。苏中党政军各级应尽早将领导人员充实配备齐,主力和地方武装还要加紧扩大,切不能像俗话说的那样‘拆东墙补西墙’,那我可不好交账啊!”

粟裕身负重任,挥戈苏浙,这是华中大棋盘上的金角加银边,已够他操劳的了,但他念念不忘苏中根据地日后的建设。他和叶飞、管文蔚一一握了手,最后对陈丕显说:“阿丕同志,叶飞接任区党委书记后,军事上他要负全责,区党委工作还是你主持常务,有什么大事就跟过去一样,多和大家商量商量,相信担子再重也压不垮你的,年轻人嘛!”

叶飞、陈丕显一直陪着粟裕一行,出了固晋村又步行了好一会儿。粟裕再三劝大家留步,最后见劝不住,就骑上马回过头来与送行的人挥挥手,随即手抖缰绳,两腿一夹,奔向前方。

离开固晋的队伍中有一个叫蒯斯曛的人,比粟裕还大一岁。蒯斯曛是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的,毕业后在上海当过文学杂志编辑,出版过短篇小说集,通好几门外语。他是这年秋天才调到粟裕身边担任秘书的。他到固晋没多久,就跟随粟裕离开固晋踏上南进之路,开始他人生中最辉煌的岁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