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整编一师,韬光养晦待反攻_关于粟裕的故事

整编一师,韬光养晦待反攻_关于粟裕的故事

时间:2022-08-2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整编一师,韬光养晦待反攻_关于粟裕的故事粟裕到苏北已差不多两年,他率领下的新四军一师官兵在军事上沉重打击、削弱了敌人。粟裕目的是保存现有的力量,培养大批的后备力量等待反攻时刻的到来。部队的精简整编对象为一师三个旅,主要精简了师部和旅部机关。10月26日,华中局、新四军部电令一、六两师正式对内合并,粟裕任师长兼政委。精简整编部队的同时,粟裕于1

整编一师,韬光养晦待反攻_关于粟裕的故事

粟裕到苏北已差不多两年,他率领下的新四军一师官兵在军事上沉重打击、削弱了敌人。敌我力量的对比由两年前的敌强我弱转化为敌我相当。日伪在苏中有550多个据点,看起来占了上风,但广大农民都是新四军的支持者。

对日伪方面的南浦而言,粟裕是值得敬重的对手,但更是狡猾强悍的敌人。作为军人,消灭粟裕和他的部队是他南浦的职责,但凭他现有力量想要逼走或打垮粟裕已不可能。

南浦的第十二混成旅隶属日本中国派遣军第十三军,其司令官是下村定中将。一方面,南浦既要面子,又不想其他同僚插足苏中,所以不肯向下村定请求增援;另一方面下村定也一时抽不出力量来支援他——下村定的第十五师团、二十二师团、七十师团还在料理5月份发起的对顾祝同、冷欣的浙赣战役的后事,第六十师团正在苏南“清乡”。所以维持现状是南浦的最佳选择。

粟裕也不想过分刺激南浦。新四军凭现有力量要反攻打垮苏中区的日伪军也做不到。依粟裕看来,如果刺激或者打击过分,南浦就会感到无法维持现状。他就可能向下村定请求增援,或是南浦离开换一个人来,也许会比南浦更凶,会打破现有相对稳定的局面。(www.guayunfan.com)

当时的国际形势发展很快,粟裕估计希特勒的残余力量到明年春季或夏季就能被彻底解决,美、苏、英等同盟国向日本发起的反攻在明年秋季可能就大举开始(史实证明,这个估计过于乐观)。反攻是要付出代价的,凭粟裕一师现有力量要收复苏中500多个日伪据点是不可能的。粟裕手里只有正规部队2.8万多人,其余是战斗力不强的民兵,而日伪仅在三、四分区的据点就近200个。假如一个据点消耗100人,那么单打下三、四分区这200多个据点,粟裕所部的力量也就消耗得差不多了。

这还只是对苏中区一个部分,并不是苏中区全部。而且作为华中、全中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组成部分,苏中区抗日军民的任务绝非仅仅是打垮南浦和苏中区的日伪军那么简单。

粟裕着眼的是以充分的准备配合美、苏、英等同盟国向日本发起的反攻,着眼的是配合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的中国。这个配合不是喊一句空话就行的,需要有雄厚的力量才能做到。

粟裕目的是保存现有的力量,培养大批的后备力量等待反攻时刻的到来。

南浦“扫荡”后总结发现“扫荡”失败与他控制的伪军大有关系,就一面对伪军实行缩编强化,裁汰老弱和不稳分子,一面关注他在苏中开的贸易公司。粟裕则利用这个相对稳定的局面加紧精兵强政以壮大力量。

经华中局和新四军部批准,粟裕首先对全区武装部队进行了精简整编。

当时一师存有一些问题:一是主力部队长期频繁作战,消耗过大,兵员不充实,缺少整训;二是地方武装数量虽已超过主力,但较多用于执行警备任务,较少用于进击敌人,还不能独立地担负起坚持原地斗争的任务;三是除第二分区北部外,其他各区部队过于拥挤,存在“塘小鱼大”的矛盾。精简整编工作势在必行

对部队的精简整编是精兵简政的一个组成部分。精兵简政是1941年11月由党外人士、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李鼎铭等人提出的。精兵的目的是提高战斗力,简政的目的是提高政府效能。二者最终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开支,减少浪费,从而减轻百姓的负担。这个提案得到中共中央的采纳并统一部署于同年12月实行,并将这个作为1942年全党全军的中心工作之一。

粟裕根据中共中央和华中局精神,结合苏中实际于5月间组织党政军贯彻精兵简政。部队的精简整编对象为一师三个旅,主要精简了师部和旅部机关。各旅削减了老弱人员,充实了机关下来的干部,但编制基本不动。全师有一、二、四、五、七、八团共计6个主力团,另有三团(属一旅)、六团(属二旅)2个小团。

9、10月间的这次精兵简政,粟裕指出:在节省人力上要提出一个人做两个人以至三个人事的口号,在节省物力上要提出一个钱当两个钱用的口号。

此次精简整编的对象,据粟裕在1942年11月5日发军部《第一师精简整编情况》看,粟裕整编对象除一师一、二、三旅外还有六师十六旅、十八旅。

此次精简整编在编制上,各旅仅保留一个主力团。主力团兵力和装备配备情况为:下辖步兵营三、特务连一、机枪连一、特务队一(通讯排一、侦察排一)。每个营辖3个步兵连,每连9个班,每班12人。每连配轻机枪4 ~ 5挺。每个团配重机枪6挺,重迫击炮2门。每营配小迫击炮2门。全团计1800余人。

这种主力团相对整编之前,数量上减少了,但质量提高了;相对其他地方化的部队,武器配备是当时最全最好的,是精锐部队,是拳头部队。其性质和作用类似于现在的快速反应部队。

精简整编后各旅主力团情况如下:

一旅主力团为一团,团长廖国政;二旅主力团为四团,团长刘别生;三旅主力团为七团,团长严昌荣;六师十八旅主力团为五十二团,团长陈挺;十六旅主力团为四十六团,团长黄玉庭。各旅成立有特务营。其余主力团实行地方化,与各县地方武装合并,建立了乡有民兵自卫队、县有警卫团、分区有独立团的地方武装体制。同时成立担负培训干部和师部警卫任务的师属教导团,团长为张震东;组建担负海上斗争任务的师属海防团,团长由三旅长陶勇兼任。

根据实际需要,部队归属有小幅调动:一旅三团归二分区管辖,十八旅五十一团调归十六旅管辖。武器装备上也有小规模调配:一师调轻机枪16挺、重机枪4挺、迫击炮2门给十八旅五十二团,五十二团有16门小迫击炮,自己留6门,其余给一、四、七团。

各主力团以六个月为期限进行训练。一团在石港以东岔河以北流动整训,必要时向三分区转移。四团在盐城原二旅驻地整训,并掩护师属后勤及工厂、抗大九分校,同时有警卫军部的任务。

这次整编使一师和苏中军区有主力在手,随时可以对重要方向实施突击;而各分区各县也都有较强的武装作为机动兵力,配合游击队和民兵,担负坚持原地斗争的任务。同时,主力部队得到了轮流作战、轮流整训的条件;地方部队则大为加强,并在斗争中逐步上升为新的主力,大量半脱产和不脱产的民兵,则成为群众性抗日游击战争的伟大力量和补充壮大主力军、地方军的不竭源泉。

10月26日,华中局、新四军部电令一、六两师正式对内合并,粟裕任师长兼政委。随后粟裕联名谭震林、钟期光将部队精简整编情况上报军部。

精简整编部队的同时,粟裕于10月下旬在如皋(今如东)县南坎镇主持召开苏中区军政党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和华中局决定,这次会议建立一元化领导体制,撤销苏中军政党委员会,建立中共苏中区委员会,作为苏中区的最高统一领导机关,粟裕任书记。随后,又在第一、二、三、四分区和兴东泰特区分别建立中共地区委员会。

在为期近一个月的会议上,谭震林代表华中局参加了会议并作了形势报告,陈丕显、管文蔚分别作了《开展三冬运动》《苏中精兵简政的方针与实施步骤》的报告。

粟裕作了工作报告和会议总结,总结反“扫荡”、反“清剿”工作的成绩和不足,商讨关于敌伪顽战术特点及我对敌之策。

会上,粟裕总结了半年来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工作的成绩和不足,然后在这个客观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对日后军事工作提出意见。

粟裕向来认为游击战争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问题和军队行动,而是与政治和人民密不可分的战争。他认为:只有广大的群众加入了武装斗争,建立起了地方武装,才能开展广泛的群众游击战争,才能防止日伪的力量侵入到农村里面,才能慢慢地转变敌我力量对比,而最终驱逐日寇出境。所以在这个总结中,粟裕仍然强调要加强主力部队、地方武装与民兵结合的工作,完善人民武装体制。

粟裕作为苏中党政军的最高领导人,对党政工作都有精辟的论述和指导,这里仅从军事上就粟裕根据日伪军的变化而作的军事部署作阐述。

粟裕在对日后工作的指导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伪军工作。

在苏中区的军事斗争中,早期日军以第十五师团、第十七师团和第十一旅团各一部接替第十二混成旅团在长江北岸及运河沿线各据点的防务,然后由十二混成旅团组成机动部队与新四军作战。自江苏境内的大批国民党军降日之后,苏中区伪军达到一个惊人的规模,此后在日军与新四军之间的军事斗争中,一般由日军组成机动部队攻击新四军,伪军则担任警备和牵制新四军的任务。伪军充当日军以华制华的工具。之前为了打击降日的气焰,也为了夺取其武器装备,一师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在把对日作战放在首位的同时,也不间断地对伪军予以打击,曾击毙伪师长、伪旅长及许多下级军官。从军事上和政治上制服了伪军。

虽然打击了伪军,改善了装备,但也消耗了自身的力量。所以粟裕提出今后只打击最坏的和有反共政治背景的伪军,而且打了以后还应不放弃使用“拉”的手段。

总结半年来对伪军工作的经验教训,粟裕指出:对一些原韩德勤部被俘虏后参加了新四军,后嫌新四军生活太苦又开小差过去当伪军的这一部分要改变对待方法,改变视之为反动分子或是叛徒而杀之的办法,用不再杀,放他回去的办法感化他们;如果伪军固守碉堡或拒不投降,就召集和动员伪军家属喊话以瓦解其军心;采用日军对伪军分而治之的办法,只打击顽固不化的伪军;根据情况分别对待反正的伪军,不采用大批反正的手段,而是采取分批反正的办法:对一定要反正的伪军就给其地盘使其不致垮台,再加以改造和巩固,同时不过分刺激日军;对反正过来不能控制的部分伪军采取长期埋伏方针。

在提高部队的战斗力问题上,粟裕把提高干部的军事技术和战术水平放在首位。他提议把一些有战斗经验的政治干部转为军事干部,同时在原有军事干部中加强培养教育。

在这个总结中,粟裕开始关注技术兵种的问题,提出应努力训练一批技术兵种干部,以利将来发展。已开办了无线电、锄奸、医务、会计、敌工等训练班,在教导队和抗大九分校培训军政干部,选派了二三十名知识青年去学习炮兵。

粟裕让自己的警卫员去学炮兵,这个警卫员不肯去,说我们炮都没有几门,学了有什么用。粟裕告诉他:这倒不用着急,因为将来反攻,敌人首先丢的就是大炮和重武器,所以不怕没有武器,只怕我们不会使用武器,到时候不会使用那就糟糕了。

粟裕在对陈丕显报告中的“三冬”运动提出指导意见时,将中国有过的三种兵役制度进行了比较。第一种是雇佣兵制,粟裕认为这种制度不可靠,用钱买来的兵战斗力不强,苏中区也没有那么多的钱来买;第二种是志愿兵制,粟裕认为这种兵质量虽好但数量太少,不够用;第三种是义务兵制,粟裕认为义务兵制虽然带有强制性,但这是目前苏中可取的兵役制度。粟裕借鉴察晋冀地区的先进经验,指出实施这种兵役制度的前提是加强政治动员,同时必须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才能顺利进行。“三冬”工作要以冬防为中心,训练出大批的民兵,作为部队的后备力量。

会议期间,粟裕接华中区电报,传日军增调三个师团到华中地区,这使得华中形势变得十分严峻。为了配合陆地上的军事斗争,粟裕在这次南坎会议上提出在苏中海防大队的基础上建立海防团,得到与会者的赞同后,粟裕立即着手海防团的组建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