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回天津当寓公绘图建楼房_小德张的故事

回天津当寓公绘图建楼房_小德张的故事

时间:2022-08-2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回天津当寓公绘图建楼房_小德张的故事祖父到天津第一站便下榻在日租界芙蓉街我父亲的小楼内,不久祖父就在英租界烟台道购买楼房一所,祖父与其母亲唐氏等又迁到此处居住。后来经当差的打听,搜查张府当官的警察叫杨义德。遗憾的是祖父当时与张伯苓、周恩来的合影相片在“文化大革命”中丢失了。不惜工本,此建筑工程之大,造型之美,在英租界列为华人楼房之冠。1919年两幢楼同时开工起建,马福祥的住宅称为马家楼。

回天津当寓公绘图建楼房_小德张的故事

祖父到天津第一站便下榻在日租界芙蓉街我父亲的小楼内,不久祖父就在英租界烟台道购买楼房一所(当时称为“英国马号”),祖父与其母亲唐氏等又迁到此处居住。

我的父亲张宾儒讲述过在“英国马号”居住时的一件事。那时我父亲张宾儒认识一个人叫张伯苓,此人是南开中学校长,他是由祖父小德张雇用的律师夏琴西引见的。有一天,夏琴西张口找父亲借钱,理由是帮助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办教育,经费有困难,急需用钱。当时父亲听后半信半疑,就问夏琴西,你与张伯苓是什么关系?夏琴西回答是老朋友关系。父亲说如果张伯苓真有困难我可以帮忙,不过必须请张伯苓到府上来问个明白。几天后,张伯苓先生来到府上,父亲见到张伯苓,了解到南开中学眼前办学经费有困难,由社会各阶层人士尽力帮助。父亲当时没有驳张伯苓先生的面子,从家中拿出钱来递给张伯苓先生,嘱咐别告诉我祖父小德张。从那以后,张伯苓与父亲有了来往,彼此之间有了了解。父亲对张伯苓校长评价较高,为人规矩、正派、出于公心,所以愿意帮助张伯苓校长筹集社会各界人士力量自愿赞助办教育出力。从此,父亲与张伯苓拜了把兄弟,为今后交往,互相帮助奠定了牢固基础。

有一天,父亲正在客厅看报休息,突然,听见有人急促的敲门,当差问:找谁?从门外传来:“找宾儒兄,我是伯苓。”父亲赶紧让当差的把大门打开,站在门前伯苓身边还有一位年轻男子不知是谁。伯苓对父亲说,我们想在您府上躲避一下。父亲二话没说,赶紧把他们让进后楼屋内,这才得知年轻男子叫周恩来,与张伯苓是师生关系,因为当时正闹学潮,被警察局盯上了,正在抓捕他,只能在府上躲一躲。此时无法请示祖父,紧接着敲门声又响起,父亲赶紧去开门,当官警察带兵往府内闯,父亲见势不妙,把警察让进客厅,又是香烟、又是茶……。让父亲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当官的警察发现客厅墙上挂着的慈禧太后的巨幅相片,赶忙跪在地上冲着相片连磕三个响头,腰上武装皮带拨着手枪,同时滑落在地上,嘴里不断的说:对不起您,进错府了。回过头来告诉士兵赶紧走。这群警察刚走出大门,祖父听见了动静,来到了客厅问发生了什么事,父亲才把真实情况告诉了祖父。祖父听后,嘱咐父亲:既然你的把兄弟有困难,需要暂住府上,那就让他们多住几天,每顿饭四菜一个汤,照顾好他们,现在院外肯定有暗哨盯着这个院,千万别走。四天后,祖父、张伯苓和学生周恩来一起合影留念,安全的离开了张府。后来经当差的打听,搜查张府当官的警察叫杨义德。遗憾的是祖父当时与张伯苓、周恩来的合影相片在“文化大革命”中丢失了。

1917年,天津发大水,祖父萌生建新楼的念头,选址在英租界民园体育场附近的爱丁堡道(现重庆道)上的六亩地。为此他亲自绘图,精心构思,选料优质。不惜工本,此建筑工程之大,造型之美,在英租界列为华人楼房之冠。(www.guayunfan.com)

该建筑大门为n型铁铸花门,进入门洞可见19层台阶,拾阶而上就进入主楼,中央是大玻璃罩棚演戏大厅,四面是两层带环廊的主楼,楼顶有大露台。大门洞两侧是高大的平房,顶部是露台。西侧平房是准备留给姚兰荣住的,因他的腿不好,祖父特意给他建成日式的,即铺榻榻米的地炕;东侧平房是祖父给徒弟小太监们住的。主楼东侧为大花园,里面有太湖石假山,山下有水池,山后有铁拐李铁铸人像;山前有黄绿琉璃烧制的龙喷水,山上有茅草亭。山东面为读书房三大间,与其北面的大花窖相毗连。花园北面有中式外客厅三大间,两侧各有小耳房一间,这是祖父练剑抚琴的舍馆,取名“伴琴斋”,内有他自己书写的一副匾“勤有功,戏无益”,并经常以此为座右铭教育晚辈。

经祖父设计的建筑体很有特色,为中西合璧式。外表上看是西式楼房,但整个建筑却是中式建筑理念,即“四合式”:楼内中间是带罩棚的大厅,四周是才是正式住房。从外面看,住房一、二层有一圈子带围栏的连廊,连廊以西式罗马柱为支撑,而围栏是由中式黄、绿、蓝三色的琉璃瓦柱组成的,楼内也是如此,非常独特。一楼一进大门的抬头窗上有绘制在玻璃丝上的山水画,两侧是两间大厅,一间是餐厅,一间是会客室,大厅门是厚厚的菲律宾木拉门。正对面是镶有彩色刻花玻璃的大拉门,玻璃是比利时进口的。刻花玻璃为蓝、绿、紫色和无色,上面的图案是祖父自己画的梅、兰、竹、菊及山水,落款是“伴琴主人”,即祖父的笔名。大厅地面是光滑的水磨石,正对面有一个可拆装的小木舞台,供唱堂会时用;大厅顶棚中央吊挂着一个巨大的葡萄灯,是祖父从意大利定制的。

祖父虽自幼开始就生活在封建皇宫中,但他来天津做寓公后,为自己所建的住宅却是偏于西式的中西合壁式。这一是因为宅基地位于英租界内,建筑风格不能是纯中式的;二是祖父在宫中当大内总管,见识多,特别是对西洋的东西颇感兴趣,因此他在天津为自己建住宅时,在请洋人设计师按照自己的中式理念进行设计外,也吸收了很多西式建筑风格的设计理念。这时,马福祥正好也来天津作寓公,看到祖父的设计,很是喜欢,便在他位于今河北路、洛阳道口(现为第五幼儿园)的住宅楼顶上的围廊上也装上三色瓷柱。1919年两幢楼同时开工起建,马福祥的住宅称为马家楼。后来祖父所建的重庆道住宅卖给载振后,在英租界的都柏林道(现郑州道)另盖起的新楼(可惜唐山大地震后被拆除)基本上在原图纸基础上进行改动后重建,外廊也是用三色瓷柱做围廊,在阳光照射下,相映生辉。

俗话说:土木不可擅动。对于建住宅这种百年大计的事,祖父更是非常重视,在建筑过程中,几乎天天到现场监工,不准出现任何偷工减料、弄虚作假的事。有时他把一摞大洋放在地上,看着工人们打地基,他看着满意了,当场就赏,不满意就鞭打。他把宫里管人的那一套又用上。

1923年,我们举家迁入重庆道新居,当时正值唐氏老太太75岁大寿,祖父特约天津京剧界名角老伶工程永龙以及其他名角李吉瑞、薛凤池、小竺英等大办堂会。一时间贺客盈门,高朋满座,清朝遗老载涛、载振,民国官员马福祥、马鸿逵、傅作义,还有他在宫内的盟兄盟弟及他所经营的几个商号的经理都从北京前来祝寿。这是张府在重庆道新居内所办的首件大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