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年少志高望新生_关于李四光的故事

年少志高望新生_关于李四光的故事

时间:2022-08-2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年少志高望新生_关于李四光的故事斗转星移,时光如梭,一转眼几年过去了。1902年初春,李仲揆迎来了13岁生日,这一年,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降临在他的面前。在他的主持下,湖北省率先建立了学务处,自1902年起,洋务派相继在武昌城内创办了5所高等小学堂,分别称为东、西、南、北、中路新学,每所学校各招收100名学生,并规定入学年龄在11岁至14岁之间。李仲揆天生孝顺而且心理成熟,不可能无视自己的家庭境况。

年少志高望新生_关于李四光的故事

斗转星移,时光如梭,一转眼几年过去了。20世纪的大门被岁月悄悄地推开,少年李仲揆即将面临青春时期的艰难抉择。

屠格涅夫曾经这样赞美和诠释青春的寓意:“啊,青春!青春!或许你那美妙的奥秘不在于是否能够做出一切,而在于依旧希望做出一切。”

如果说春天是每一年的新生季节,那么,每个人的新生季节便是这一生之中只有一次的青春年华。处于青春期的李仲揆心里到底怀有怎样的希望呢?他所怀抱的希望能否如愿以偿?这是他和全家人共同思索的问题。

在那个年代,拥有一定的私塾学历已经算是难能可贵的事了。在外人看来,仲揆可以继承父亲的事业,留在本村做个私塾教师,不仅受人敬重,还可以早些娶妻生子,传宗接代,走一条平平常常的人生道路。这也是仲揆家人的一种朴素愿望。然而,李仲揆并不想这样,这不是他的志向。现有的文化水平根本不能满足他,他还想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尤其是获得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将来走向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一番大事业。因此,他一直在默默地思考,留心地观望走出去的机会。(www.guayunfan.com)

伟大的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人类所有伟大的力量,只是耐心与时间的混合物。所谓强者,是既有意志力,又有耐心等待时机的人。”年轻的李仲揆就是如此,不仅拥有远大的志向,而且能耐心等待并善于抓住时机。

1902年初春,李仲揆迎来了13岁生日,这一年,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降临在他的面前。

清朝末期,落后的中国仍旧处于封建社会。在封建王朝的严酷统治下,虽然出现了太平天国及数次农民起义,但是都以失败告终。后来,在反清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一批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人士。其中,以湖广总督张之洞为首的洋务人士,一方面在湖北省开矿办厂,振兴实业,另一方面还设立新型学堂,致力于人才培养,这在当时被称为“新学”。

新学的反面则是旧有的私塾。私塾大都局限于人文方面的教育。而新学不仅要读诗诵经,而且开设了自然科学课程,如数学、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还有体育、音乐、美术等多种课程,注重培养文理科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张之洞等洋务派人士认为,小学是人才成长的根本,是教育的基础。在他的主持下,湖北省率先建立了学务处,自1902年起,洋务派相继在武昌城内创办了5所高等小学堂,分别称为东、西、南、北、中路新学,每所学校各招收100名学生,并规定入学年龄在11岁至14岁之间。每位儿童至少能够背诵一两部经书,并且可以讲述其中的大意,这是入学的先决条件。值得一提的是,考生一经录取,校方为学生免费提供在校期间的住宿、伙食、服装和日用品等。不仅如此,品学兼优者还可以被选送公费留学,接受国外的先进教育。

消息传到湖北境内的黄冈,传到私塾后,李仲揆激动万分,心想,这种“新学”不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知识圣殿吗?他下定决心要去报考,并迫不及待地想要征得父亲的同意。但是,兴奋之余,他静下心来想想,又迟疑了:考虑到自家的经济状况,离家上学,现实条件允许吗?

李仲揆天生孝顺而且心理成熟,不可能无视自己的家庭境况。祖父、祖母相继去世,父母已上了岁数,弟弟妹妹还年幼,自己和哥哥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不仅肩负着为父母分忧解难的职责,还要照顾弟弟妹妹的成长,承上启下的责任根本无法回避。在这种情况下,他怎么能只考虑个人前途而放弃应尽的家庭义务呢?况且他已经觉察到父母认为自己是接管祖业、在乡教书的最佳人选,而且已经有意培养他,倘若真的如此,天生孝顺的他又怎能违背父母之命呢?然而,新学招生的优越条件也令他心动,现在他已经13岁,一旦错过这次机会,美好的理想便将全部化为泡影。面对两难的抉择,仲揆终日忧心忡忡,满脸愁容。

俗话说,知儿者莫过于父母。尽管仲揆什么都没有说,但父母从他那反常的举止中猜出了他的想法。

一天傍晚,李仲揆从外面回来,默默地走进家门,母亲关切地凑到他跟前,悄悄对他说:“仲揆,你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快去你爹的书房。他正等着你呢,想跟你说件要紧事。”

“什么事呀?”仲揆的心不禁往下一沉,仿佛有什么不祥的事要发生。

“进书房你就知道了。”母亲神秘地把他拉进书房。

走进书房,仲揆见父亲在烛光的照耀下,不声不响地喝着茶水,似乎正在思考什么严肃的问题。他不禁感到更紧张了。

“坐下吧。”父亲见他进来,平静地指了指面前的一条长凳,又喝了一口茶水,严肃地向他宣布家庭决议:“这两天,听说省城创办新学,你是不是一直心神不定?我和你妈商量了,从明天起,你就别下地干活了。”

“不干农活了?”仲揆愣了一下,难道事情出现了转机?

“对,不下地干活了。”父亲平静地瞅了他一眼,说道。

“爹,为啥如此安排?”年轻的仲揆沉不住气了。

“今天晚上,你把行李搬到书房来。”父亲继续说,“桌子上的这几部书是我特意帮你挑出来的,都要看一遍。”

“爹,你是让我学着教书?”仲揆觉得决定自己命运的关键时刻就要到来了,一心想问个明白。

“不,孩子,我是让你考新学呀!”

“让我考新学?报考省城的新学堂?”仲揆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是呀,报考省城的新学堂。要知道,这么大个湖北省,报考新学的有为少年肯定很多,学堂招收的名额只有500人,比官场上的科举取士还难呀!稍有一点大意就会落榜。孩子,爹娘和全家人都不希望你给李家门庭开个这样的先河啊!”

听了父亲的话,仲揆突然什么都明白了,父亲这么做正是为了满足自己心里的愿望啊!他的脸上,两行热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代替了他内心的千言万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