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奇迹出在东梁山_李培福的故事

奇迹出在东梁山_李培福的故事

时间:2022-08-1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奇迹出在东梁山_李培福的故事沿陇海铁路到达武山洛门镇,就会看到闻名全国的引水上山典型工程——东梁渠。周恩来曾亲手将“武山引水上山典型——东梁渠”的锦旗授予武山人民,这是武山光荣历史的见证,也是武山人民的自豪和骄傲,更是李培福精心指导的结果。东梁人民沸腾了。后在李培福,武山县委书记张十存、县长包海珍的陪同下,对东梁渠整个工程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会议在陕西省西安市开幕,正式会议在武山东梁渠召开。

奇迹出在东梁山_李培福的故事

沿陇海铁路到达武山洛门镇,就会看到闻名全国的引水上山典型工程——东梁渠。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领导全国亿万农民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伟大创举之一,它的成功经验一度轰动了全国。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国内外专家亲临考察,给予了高度评价。全国著名的河南红旗渠也得益于东梁渠的启迪。周恩来曾亲手将“武山引水上山典型——东梁渠”的锦旗授予武山人民,这是武山光荣历史的见证,也是武山人民的自豪和骄傲,更是李培福精心指导的结果。

东梁渠海拔1900多米,山上有12个村庄,4万多亩耕地。由于山高坡陡,水源奇缺,生活在这里的农民“出门望见水长流,山上干旱叫人愁”。人畜饮水要山下去几公里外担水。世世代代的东梁人只能望水兴叹。因此,长期流传着“穷北山,富南山,苦熬不过东梁山,担水磨面要下山,有女不嫁柏家山”的民谣。

1956年春,根据武山县境内有渭河、南河、榜沙河、山丹河、聂河和300多条山涧溪流的水力资源和历年来群众与旱灾搏斗、旱地变水地的丰富经验等有利条件,县委农工部部长包海珍和县委书记卫民会同水利局科长汪鉴,由李华带领,赴现场勘测定线。2月初,县委召开了县、区、乡、村1500多人的四级干部动员大会,从6个乡13个社队抽调1000余人,召开誓师大会,“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动员会后,东梁渠引水上山工程于3月中旬开始了。

李培福撰写的有关介绍水利工作经验的文章

东梁山工程全长30公里,渠道要经过4处森林,跨越24条深沟,还要攻开七八处悬崖峭壁。大家出谋划策,民办公助、土法上马。采用“先修马路后开渠,以水引路看高低”的办法划定了施工地段,同时有组织地培训了石工、木工、爆破工、勘测员、安全员等,这样就保证了先期工程的顺利进行。

工程委员会利用蓼阳木工多的优越条件,聘请了武山的能工巧匠做技术指导,组成攻关小组赴兰州“桑园子”考察通往白银的黄河渡桥的构造。他们到现场一看,心慌了,黄河渡槽完全是正规化的水泥钢筋建造,没有条件做到。为此,又去兰州市学习高架设备修楼房的经验,一看心里豁然开朗,深受启发。回来后,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一座以木料为主的渡槽方案很快制定出来了。蓼阳民工提出发动群众“献木料”的建议。工程委员会立即召开了千人动员大会,短短几天时间就集中木料16立方米。渡槽建成了,为14条大、小沟的通水开创了条件。

民工陶五成、刘海元修山坡用草皮、石块为原料解决渠水渗漏的问题。为预防滑坡,就坚持在渠旁植树,渠面种草,用生物措施保护工程建设,确保渠身稳固。渠身巩固了,但又有几处“烂泥湾”早开晚堵,无法通水。还是土法上马,采用山区农村窖水的方法,用柳条编筐,内装大小石头,用过滤法拦泥通水,效果颇佳。1956年冬,聂河水终于被人民群众所征服。东梁渠工程仅用7个多月时间,用工6.8万多个。这一人间奇迹——引水上山工程在巍峨的东梁山上实现了。

东梁人民沸腾了。清晨,四面八方的农民有的骑着毛驴,有的拄着拐杖,扶老携幼涌向柏家山,他们要亲眼看看这惊天动地的人间奇迹,看看这多少代人想过、梦过、盼过但无法利用的聂河水是怎样在共产党领导下被引上东梁山的。晌午,渠旁聚集了千余人,民工在欢唱,农民在欢唱,渠水在欢唱,整个东梁山在欢唱。

1957年春夏交替时把聂河水引到了关家山。昔日县委提出的“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口号变成了现实。

省委书记张仲良前来视察,对整个工作十分满意。为了使渠道充分发挥效益,东梁渠建设加快进度,为全省树立典型,省委决定由副省长李培福具体负责指导工程建设。李培福亲临工地,对工程逐段进行视察,帮助解决后续工程存在的困难,作了许多重要指示,在各方面给予支持。时隔不久,人民日报社和甘肃日报社记者12人深入村庄、院落、工地及工程委员会进行采访,对陪同的新任县长包海珍说:“武山人民胸怀壮志,为群众创造幸福,这种精神,值得全国人民学习,武山的经验应在全国推广。”事后,《人民日报》《甘肃日报》在头版头条用醒目的标题全幅发表专题报道,在全国进行宣传。

全国引水上山典型——武山县东梁渠

通水后的山地,存在着地陡难灌的问题。李培福建议武山县向天水专区作专题汇报,得到天水专区领导的大力支持。专区当即派4名水利技术员来东梁绘图设计,在何家湾成立了山地灌溉试验站。中国科学院也派来2名水利工程技术员帮助设计。经反复试验,采用林连库、库连渠、渠连塘、塘保田的“长藤结瓜”灌溉法。利用居高水位落差,在何家湾设的两处人工降雨灌溉试验得以成功,并全面推广。

东梁渠引水上山后,农业和生产大发展,粮食大丰收,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十年九旱的柏家山种上了水稻大麻。何家湾群众种的大红菜瓜重100多斤。水上山后,不仅要达到粮菜丰收,还要结束用煤油点灯的历史,让山区通上电,让人民照上电灯。在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工程委员会反复研究制订方案,报县上同意后,在养护渠道的基础上发展多种经营,土法上马,因陋就简,用渠养电。在柏家山建成了15千瓦的水电站,修了水磨和亚麻厂,使柏家山“点灯不用油,磨面在村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1956年秋季,年近六旬的国家林业部副部长惠中权来武山,视察马河林场“封山育林”。后在李培福,武山县委书记张十存、县长包海珍的陪同下,对东梁渠整个工程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惠中权说:“东梁渠引水上山是整个西北解决干旱的方向,武山人民改造大自然的雄心壮志值得全国人民学习。”惠中权回京后,给当时的水电部副部长何基沣作了口头反映,随后两人同去给当时任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委员会主任委员的陈正人作了汇报。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也前来视察。时隔不久,何基沣又来甘肃同省委书记张仲良视察东梁山,为东梁渠的发展作了许多指示,鼓励大家好好干,东梁渠建设上需要什么,省上就给解决什么。

1957年秋,中央召开全国水利建设会议。东梁渠引水上山工程作为主体汇报材料,与会代表观看了“东梁渠模型”,会议集中讨论了武山东梁渠水利建设的经验。从此,武山东梁渠引水上山工程轰动全国。

1958年夏季,中央召开西北五省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各省省委书记参加。会议在陕西省西安市开幕,正式会议在武山东梁渠召开。会上,武山县介绍东梁渠建设的经验。水保会后不久,全国各兄弟省的代表团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学习。苏联水利水保专家扎斯洛夫前来东梁渠视察了两天,临行前说:“回去后要把你们的工作给领导汇报,让中央在物资上支援你们。”当时,驻郭槐文家寺搞红星社农业发展规划的苏联专家巴森可夫在百忙中抽空来东梁渠视察后说:“武山人民改造大自然的雄心壮志,我十分敬佩。你们在这地形复杂、物资贫乏、技术欠缺的条件下,在山梁上修通了长达30公里的渠道,把水引上山,真是历史罕见。”

东梁山渠长达30公里,灌地3万余亩,为山地水利化开创了一条新路子,被树为“引水上山的旗帜。”

后来李培福写了《依靠群众战胜干旱——介绍武山县兴修水利的几条经验》一文,刊登在1957年11月27日的《甘肃日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