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白音查干_50多年制作300多辆勒勒车_少数民族

白音查干_50多年制作300多辆勒勒车_少数民族

时间:2022-08-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白音查干_50多年制作300多辆勒勒车_少数民族白音查干,民间工匠,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传承人。50多年来,共制作勒勒车300多辆。目前有两个徒弟,并为民族民俗活动制作勒勒车和小型勒勒车工艺品。多年制作勒勒车,白音查干对勒勒车及其制作已经烂熟于心。勒勒车主要由车上部和车下部两部分构成。

白音查干_50多年制作300多辆勒勒车_少数民族

白音查干(1938~),民间工匠,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传承人。内蒙古赤峰阿鲁科尔沁人,蒙古族。他小时候跟随父亲和叔叔学习木工,并向村里其他木匠请教学艺,逐渐成为制作勒勒车的能手。50多年来,共制作勒勒车300多辆。2009年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技艺类)代表性传承人。目前有两个徒弟,并为民族民俗活动制作勒勒车和小型勒勒车工艺品。

一、50多年制作300多辆勒勒车

白音查干(www.guayunfan.com)

1938年,白音查干出生在内蒙古赤峰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达日罕嘎查一个牧民家庭

白音查干的父亲和表哥都是木匠,受他们的影响,白音查干小时候就掌握了一定的木工技艺。

过去,在牧民的游牧生产和生活中,勒勒车是必备的工具,几乎每户牧民家庭都有几辆勒勒车。即便是新中国成立后,情况也仍旧如此。

由于广泛使用,制作也就成为必要。那时,生产队里有3位专业木匠,勒勒车制作技艺精湛,白音查干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16岁开始,白音查干给生产队放牧,闲暇时就学着修理和制作勒勒车,遇到难题时,就向专业木匠请教。时间长了,白音查干熟悉了勒勒车制作的整套工艺以及各环节程序,掌握了其全部技艺,成了能够独立操作的木匠。

白音查干在制作勒勒车车轮

50多年来,白音查干修理过的勒勒车无法统计,光是制作的勒勒车就有300多辆。他制作的勒勒车,不但规格规范,而且结构合理,制作速度也比一般人快不少,工艺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当有人问他“一台勒勒车需要制作多长时间”,白音查干回答说:“如果有现成的轮毂,一天完成车轴和轱辘的制作,两天完成整个车辆。就算是从头制作,最快时三天就能制作出一辆勒勒车。”而一般的工匠,制作一辆要用一周时间。

多年制作勒勒车,白音查干对勒勒车及其制作已经烂熟于心。有记者采访时,老人站在勒勒车旁边向记者介绍,如数家珍:“勒勒车由车架子、车轮和轴鞍构成,主要是用桦木和榆木等质地坚硬的木材制作。车架子的组成部分是两根辕木、9根横撑、8根竖撑和两个车厢盖。车轮部分,由一根轴、两个车毂、36根车辐条和12根车辋构成。勒勒车有两个轴鞍,连接车架子和车轮……制作勒勒车,只用斧子、凿子和锯等简单的木工工具。”

2008年10月,白音查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6月,白音查干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传统技艺类)代表性传承人。

二、勒勒车:“草原之舟”

勒勒车是北方游牧民族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尤其以蒙古族勒勒车最为驰名。据称,“勒勒”是牧人赶车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因此而得名。勒勒车常用牛拉,故亦称“蒙古式牛车”。

勒勒车有着久远的历史,从古文献可知,勒勒车的起源可上溯到《汉书》所谓的“辕辐”。南北朝时期,鲜卑、柔然、铁勒(又叫敕勒)等民族的造车技术已经相当高超。北朝时的铁勒人就以造车闻名,他们造的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汉书》),很适合草原环境,铁勒人因此被史书称为“高车人”。辽代,蒙古族造车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并且广泛应用于游牧生活。

“草原之舟”勒勒车

勒勒车车身一般长4米以上,车身小,双轮大。它轻巧灵便,用牛、马、骆驼拉均可,在雪地、深草甚至沼泽、沙漠中都能顺利通过,载重数十公斤至数百公斤不等。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勒勒车主要用于拉水、运送燃料,倒场迁居时装载蒙古包和其他生活用具用品。勒勒车可以带篷,带篷的车厢就像船舱,“行则车为室,止则毡为庐”,旅行途中往往成为牧民的临时住居。此外,战时勒勒车还常用来驮运辎重。

勒勒车通常主要以草原上常见的桦木为原料,车轴、车轮、车瓦、辐条、轮心、车辕、车架都用桦木做成,也有用松木、柳木、榆木、柞木、樟木的。桦木质地坚硬,着水受潮不易变形,桦木制造的勒勒车轻巧耐用,适宜在草原、沙滩上通行。勒勒车不用铁件,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修理。

勒勒车主要由车上部和车下部两部分构成。车上部是由两根车辕、8~10条车撑、车槽组成,车下部则由车轮和车轴组成。车轮直径最长的有1.5米,相当于牛身的高度,车辐多为15~20根。有些勒勒车上有用柳木条弯曲成半圆形的车篷,周围包羊毛毡,形成篷帐,用以遮阳、挡雨、防雪、御寒。

勒勒车种类很多,主要有三种。一是牛马拉大车,按构造大小又分为头大车、二大车两种,主要用于搬运货物,车身结实,载重量250~500公斤,日行15~20公里。二是马拉轿车,有轿状装饰,专供乘客使用,车体轻便,日行20~30公里。三是牛车,又可分若干种,有用于载物、装水的无篷车,载重量为100~250公斤;有用于储粮并载人的库房车,车身上有带门的木柜,上面加盖或蒙以帆布;有供牧民特别是妇女出门时乘坐的牛拉篷车,这也就是影视作品中常常见到的草原上有名的大篷车,车篷装饰各种图案,有的还加了花边,颇具民族特色。

草原上的勒勒车队

从秦汉时期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千多年中,勒勒车一直是草原牧民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有“草原之舟”的美誉,在蒙古族牧民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旧时,往往可见由十几辆甚至几十辆车组成的庞大的勒勒车队,驾车的多是妇女或儿童。为了不使车队走散,每头牛的犄角都用绳子相连,最后一辆车拴有大铃铛,叮当作响(以便前面的人能够听到),成为草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2006年5月,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手工技艺类)。

三、自带徒弟,嘱咐徒弟老了也要收徒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勒勒车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摩托车、小汽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除少数偏僻地区还有牧民使用外,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初,草原上已经难以见到勒勒车。

与此相应的是,掌握勒勒车制作技艺的艺人多数上了年纪,而且后继乏人。显然,这项民族传统技艺亟待抢救和保护。

诚如白音查干所说:“蒙古族人世代使用的勒勒车,正从自己的生活中渐渐远去,如今只有在一些民族展览会上才能见到勒勒车。提起制作勒勒车,我想大部分人早就不知道了。”

2008年10月,白音查干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确定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6月,白音查干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勒勒车的用途已经不同于旧时,最主要的是用于民族民俗风情旅游。白音查干说:“现在找我做活儿的人越来越少了,过去生产生活都用勒勒车,现在用的人不多了,就是旅游景区和那达慕大会展览上用。”有一次,有位客户一下子就定做了7辆勒勒车,每辆可以卖到上千元。

晚年的白音查干,老伴去世多年,两个女儿早已成家。老人住的屋子非常简陋,全是泥巴的,一个人显得有些孤苦伶仃。他没有电话、手机,更没有电视。家里只有一台收音机和一个电饭锅这两样家用电器。陪伴他的,还有一把破旧的二胡。

近年来,年事已高的白音查干不希望勒勒车的传统制作工艺失传,于是就在村里物色了两个年轻的徒弟。老人说:“我在嘎查里找了两个徒弟,现在这两个徒弟已经学会了这个技术,都能制作勒勒车了。”

近两年,白音查干和两个徒弟一起制作了20多辆勒勒车工艺品,有大、中、小3种型号,被推荐到各个景区去,深受游客欢迎,也有一些人专门上门购买用来收藏的。

闲下来的时候,白音查干老人经常会边抽烟、边眺望远方,仿佛他制作的勒勒车正在黄牛的牵引下吱嘎嘎吱嘎嘎地行走在草原上。老人说,他向往草原,热爱草原,希望这种民族传统制作工艺能够传承下去。“我跟我的两个徒弟说呢,等你们老的时候也要收徒弟,要不然这个民族的东西就要丢失。”

白音查干制作的的勒勒车工艺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