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利弊皆由后人评_关于乾隆的事迹

利弊皆由后人评_关于乾隆的事迹

时间:2022-04-2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利弊皆由后人评_关于乾隆的事迹第一次南巡,是乾隆南巡征程的重点。这两个人在乾隆朝影响很大,他们在的时候,如果反对南巡,那么乾隆将会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总而言之,对于国家来说,乾隆南巡是一件麻烦的事。据清史料记载,乾隆南巡所经之地处,州县均下令百姓只交本年应征地丁钱粮的十分之三,如果当地上年受灾,则再减免十分之五。历史学家评价说,乾隆在南巡中对江南商人所采取的种种优惠措施,实在是一种极为聪明的做法。

利弊皆由后人评_关于乾隆的事迹

第一次南巡,是乾隆南巡征程的重点。南巡之前,他遇到的阻力比较大,遇到的困难也比较多。甚至有很多大臣极力反对,认为他不应该离开皇宫。但是,他聪明地找出各种理由,绕过了大臣们的反对,终于踏上了南巡之路。对于他来说,江浙是清朝统治的政治战略要地,所以无论有多少大臣反对,无论他们如何劝谏,自己必须要去。

很多人不解:既然江南对于清廷如此重要,那为什么乾隆要等到自己即位十四年以后,才首次提出呢?那个时候,他都已经40岁了。其实,他在十四年以前,根本无法下江南巡察。因为,他需要做一些比较紧迫的事情。比如,东巡盛京谒祖,巡幸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联络蒙古上层人士,以及降服大小金川,等等。当然了,这些原因也并不是全部,最重要的是,朝廷中最大的阻力消失了。乾隆十年(1745),鄂尔泰去世;乾隆十四年(1749),张廷玉退休。这两个人在乾隆朝影响很大,他们在的时候,如果反对南巡,那么乾隆将会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正因为如此,所以一直等到乾隆十四年(1749),在彻底没有了这两股阻力之后,乾隆才将南巡搬上了日程。

第一次南巡之后,乾隆又有了五次下江南。

乾隆二十二年(1757)一月十一日,乾隆第二次下江南,于四月二十六日返回北京;乾隆二十七年(1762)一月十二日,乾隆第三次下江南,于五月四日返回北京;乾隆三十年(1765)一月十六日,乾隆第四次下江南,于四月二十一日返回北京……(www.guayunfan.com)每一次南巡,声势、规模都很浩大,非常考验人。往往是,在南巡的前一年,乾隆就要指定亲王担任总理行营事务大臣,负责全面的筹划安排,甚至要精细地设置南巡的每一个环节。同时,他还会派人勘察沿途道路,制订巡幸计划。

路线设定好之后,朝廷会提前知会巡幸所经过的地方,各级官员都要修桥铺路,建筑行宫,准备器玩,安排御膳。当然了,皇帝经过的地方,社会秩序要稳定,环境要美,士兵要精悍,穷苦百姓要沉默,河渠要畅通等等。这一年的时间,地方官员要尽量做好这些,否则的话,就会出现漏洞,那事情可就大了。

总而言之,对于国家来说,乾隆南巡是一件麻烦的事。六次南巡,虽然不尽相同,但大体上都包括这几个方面:蠲赋恩赏、巡视河工、观民察吏、加恩缙绅、阅兵祭陵等。乾隆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国家的发展。但是,毫无疑问,每次南巡也都会给沿途百姓造成巨大的负担。这些,乾隆都心知肚明。因此,在每次南巡的过程中,无论重点在哪里,他都会对农粮商赋大加减免,以期不负百姓爱君诚意。因此每次南巡,抛开那些稍微有些沉重的负担,他总是能够带给江浙人民更多的好处,使得这里人心稳定,乐业太平。当然了,百姓乐业,天下太平,这也是他得到的好处。

据清史料记载,乾隆南巡所经之地处,州县均下令百姓只交本年应征地丁钱粮的十分之三,如果当地上年受灾,则再减免十分之五。这渐渐已经成为惯例,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实惠。

例如,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第一次南巡,就降旨免除了江苏、安徽、浙江三地的钱粮。同时他还宣布,豁免乾隆元年(1736)至乾隆十三年(1748)江苏省所积欠的地丁银二百二十万余两,安徽省积欠的地丁银三十余万两。第二次南巡时,江淮地区刚刚发生水灾,两岸百姓受灾颇重。因此,他又下令,免除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乾隆二十一年(1756)以前积欠的所有地丁钱粮。两次之后,江南地区百姓感念天恩,衷心顺服,乾隆也很是欢喜,故而以后每次南巡都这样办理。

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等省都是乾隆南巡的经由之地,他每次路过这些地方,总会依据实际情况,或免除赋税,或恩免钱粮,给百姓带来实惠。而对于百姓来说,这种蠲除自然是天大的喜事。所以每次乾隆南巡,当地百姓总会翘首以待,那些热闹的场面倒并非是当地官员的刻意为之。对于这样一个能够体恤民情的君王,百姓自然不会反感。

对于老百姓,乾隆是尽己所能,尽量补偿他们。同样,对于那些在南巡一事上捐钱的盐商们,乾隆也十分优待。每一次南巡,都会有大批盐商捐出银两供各地办差使用。他很清楚,如果没有他们的捐助,那么南巡所耗的费用,对国家来说将是一笔沉重的开支。所以,他总是想着办法给那些盐商们一些好处。

怎么给盐商们好处呢?他经常会通过政治手段,让盐商们多卖盐而少交税。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对盐商们以往因各种原因而欠下的大量盐税,给予一次性的豁免。这就好比你送我一个桃,我还你一个杏,谁也不吃亏,但是却很大程度地激活了经济

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降旨免除两淮商人未缴银两一百二十万两、缓征银两二十七万两;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又降旨免除淮南商人未缴银两二百万两;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再次降旨,免除两淮商人未完余利银两一百六十万两。

可想而知,这样大规模地免税,对于商人来说是多大的刺激。自乾隆第一次南巡之后,江南地区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大幅度提升,为江南经济的建设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然了,仅仅用“利”还不足以吸引所有商人的眼光。乾隆更是想出了用政治上的补偿来提高商人们的政治地位。对于那些对南巡有很大贡献的商人,乾隆会赐给他们官衔,甚至是品级。虽然那些官衔、品级大都是虚衔,但是对于封建社会属于下流之辈的商人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恩宠了。乾隆的这种做法,对那些商人们起到了很好的安抚作用。

历史学家评价说,乾隆在南巡中对江南商人所采取的种种优惠措施,实在是一种极为聪明的做法。因为它在客观上刺激了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逐渐繁荣,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商人竞相前来投资,带动了城市建设。

乾隆六下江南的另一功绩,就是治河了。在乾隆四十九的(1784)的《御制南巡记》里,他对几十年大兴河工的情况作了总结。总的来说,他经过南巡确定的工程有四项:第一,定《清口水志》,加固高堰大坝,基本上保护了淮安、扬州泰州等富庶地区不被洪水所淹,使这些地区百姓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障;第二,完成陶庄引河工程,有效地防止了黄河河水倒灌清口;第三,在浙江老盐仓一带修建鱼鳞石塘;第四,将原有范公塘一带的土塘,添筑石塘。除了这四大工程之外,他还亲自勘察批示过很多治河方案,下达了数以百计的上谕,指示治理,更是罢免了一大批治水不利的河臣。据清史料记载,六次南巡,仅他指示的治河方案,就动了国库几千万两的银子,可谓手笔极大。

但是,毫无疑问,在他的努力下,治河工程有了很大的改善,对减少洪灾、保护百姓财产和生命安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虽然六次南巡,在维护社会秩序、消除社会矛盾、刺激江南经济、减少洪灾水患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不可否认,乾隆屡下江南,也为江南经济带来了多方面的损害。比如,地方官员为了奉迎乾隆,接驾时往往极尽繁华之能事,铺张浪费,劳民伤财。地方高官富商们为了博得皇上欢心,更是不惜财力,千方百计地争奇斗巧。至于沿途官民商贾们进献的珍宝、器物、字画等“奢侈品”,更是数不胜数。

当然了,这些花费,也仅仅是南巡中的“九牛一毛”。苏州、杭州、扬州等地是游览胜地,乾隆喜去游玩。而他所到之处,必先铺修道路,码头铺棕毯、御道用文砖,水路特制龙舟,陆路两旁结彩棚,搭戏台……而他所住的行宫,更是豪华奢靡,令人咂舌。据清史料显示,乾隆每次南巡时所花费用,超过康熙南巡时的十倍。羊毛出在羊身上,这堪称天文数字的花费,自然还是出在老百姓身上。

虽然每次南巡,乾隆都极尽所能减免赋税,但是江南百姓却因此增加了繁重的劳役和各种额外负担。比如,铺治道路、搬运花石、修建行宫,等等。朝廷所给百姓的“工钱”,却往往很少。有朝鲜使臣曾在江南见到这种情形,他们是这样形容乾隆南巡的:“供亿浩繁,州县凋敝,农民举未息肩,商船或不通津。虽值丰登,无异歉荒。”这些描述,或许更接近实际,只可惜当时的乾隆看不到这些。

更为糟糕的是,乾隆南巡,给一大批贪官污吏制造了空子,他们趁机中饱私囊,鱼肉百姓。虽然乾隆对贪官深恶痛绝,但却很难监管到所有的官员。尤其是,盐商大户们的“捐款”,有很大一部分都落入贪官手中,银子不够用的时候,他们更会想办法从百姓身上获取。这样,同样给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总的来说,乾隆六下江南,有得也有失,有利也有害。通过南下巡视,乾隆清楚地了解到了江南的官风民情,然后大兴河工、蠲免赋税、培植士子、宣扬圣恩,对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百姓生命财产,以及推动社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得说,六次南巡,确实劳民伤财。

其实,乾隆并不否认南巡中“弊”的一面。他在晚年的时候,曾经对军机章京吴熊光说过:“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朕。”对于南巡,他后悔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