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秋瑾的故事_生平事迹

秋瑾的故事_生平事迹

时间:2022-06-0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秋瑾的故事_生平事迹秋 瑾1875年11月8日,秋瑾出生于福建厦门。1890年,因祖父辞官,秋瑾举家返回绍兴故里。秋瑾开始意识到男尊女卑的封建信条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产生了妇女要自立、自救的革命思想。这些都充分表现了秋瑾对封建束缚的强烈反抗精神。秋瑾被捕后,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敌人无奈,只得编造秋瑾口供,于7月15日在绍兴轩亭口将秋瑾杀害。解放后,人民政府又在绍兴建立了秋瑾纪念馆,永远纪念这位烈士的英雄事迹。

秋瑾的故事_生平事迹

秋 瑾

1875年11月8日,秋瑾出生于福建厦门。她的祖父秋嘉禾是福建的一个地方官,在厦门府属的云霄厅任同知。因此,秋瑾就在云霄度过了童年。由于她出身官宦人家,又是书香门第,所以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秋瑾十分聪明,记忆力特别强,对一些古文常常能过目成诵。在读完《四书》、《五经》等书以后,她还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唐诗、宋词,到十一二岁时,就能自己作诗了。

秋瑾自幼不爱女工,爱读书吟诗,尤其酷爱古代的侠义小说和历史书籍。她对古代的游侠救人急难,不矜功自恃,功成而身退的事迹十分向往,常常以西汉游侠郭解、朱家自比。在阅读了陆游、辛弃疾等爱国诗人的大量诗篇后,更激发了她的爱国热情,立志将来自己也要当一个女中豪杰,叱咤风云地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1890年,因祖父辞官,秋瑾举家返回绍兴故里。她的舅舅和表兄都精通武术,秋瑾住在外婆家时,就随他们练习拳、棒、刀、剑和骑马射箭等武艺,这不仅锻炼了她的体格和意志,也使她的侠义性格有所发展。当时亲友和女伴们都称赞她“伉爽若须眉”。秋瑾也曾在一首“满江红”中写道:“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1892年,秋瑾随父母迁居湖南。1896年,她21岁时,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湘潭富户王黻丞的小儿子王廷钧为妻。王廷钧是个不学无术,铜臭气十足的花花公子,与才貌双全、文武兼备、侠义豪爽的秋瑾在性格和志趣上毫无共同之处,因此婚后的家庭生活极不和谐。这种封建的包办婚姻,给秋瑾带来的是无限的惆怅和痛苦。(www.guayunfan.com)1902年,王廷钧花钱在北京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官,秋瑾也随其居住在北京。当时的北京刚刚经过八国联军的入侵,战火后的疮痍比比皆是,特别是腐败的清政府为保住其统治地位,决意“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同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卖国的《辛丑条约》。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清政府的腐败和国破家亡的悲惨景况,极大地激发了秋瑾的爱国热情,使秋瑾决心投入到挽救祖国危亡的斗争洪流中去。

在北京,秋瑾结识了一些新的女友,其中有户部郎中廉泉的妻子吴之瑛。吴之瑛不仅文采昭曜、精通诗词而且思想也比较先进。秋瑾与吴之瑛志趣相投,经常在一起读书吟诗,并在吴家阅读了一些当时的书报,如《苏报》、《新民丛报》、《罗兰夫人传》、《东欧豪杰》等等,使她大大开阔了眼界,思想上起了较大的变化。秋瑾开始意识到男尊女卑的封建信条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产生了妇女要自立、自救的革命思想。例如她不但自己放弃缠足,而且还联系京城的一些妇女组织“天足会”,动员更多的女子放弃缠足。此外,秋瑾还在中秋节大胆地穿起男装,到戏院看戏,这一举动曾在京城引起轰动。这些都充分表现了秋瑾对封建束缚的强烈反抗精神。

秋瑾的思想愈走向革命,她与顽固守旧的丈夫之间的矛盾也愈来愈大,裂痕终于到了无可弥补的地步。1904年5月,秋瑾冲破封建家庭的阻挠,毅然变卖了自己的首饰作为路费,东渡日本求学。寻求驱逐胡虏(指清朝统治者)之策,寻找志同道合的壮士,共同挽救祖国危亡的命运。

秋瑾初到东京,先在中国留学生会馆办的日语讲习所学习日语,继而进入青山实践女校学习。这时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思想已经相当活跃,秋瑾一面学习,一面积极参加留学生组织的各种爱国活动。每当她参加大的集会时,必登台演说,其言辞淋漓悲壮,荡人心魂,常使与会者感动得流下热泪。秋瑾在从事爱国活动中,结交了宋教仁、刘道一、冯自由等一批资产阶级革命派,并与陈撷芬共同发起建立了中国妇女的第一个革命团体“共爱会”。“共爱会”由陈撷芬为会长,秋瑾任招待,它的宗旨是反抗清廷,恢复中原。此外,她还参加了“十人会”和“三合会”等革命团体。

1904年9月,秋瑾为了进一步唤醒同胞,在东京创办了《白话报》,鼓吹反清革命,主张男女平权,与当时《新民丛报》所主张的保皇谬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905年,秋瑾在回国筹措学费时结识了“光复会”的骨干徐锡麟,并由徐介绍参加了“光复会”。同年7月,秋瑾再次东渡日本。8月,孙中山组织中国“同盟会”,秋瑾由冯自由介绍入会,并由黄兴主持进行了宣誓。不久,她即被推举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的主盟人。

“同盟会”成立后,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更加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为镇压学生革命,清政府勾结日本文部省,颁布了一项严禁中国留学生参加革命活动的“取缔规则”。中国留学生纷纷罢课、集会,强烈要求日本政府取消“取缔规则”,但日本政府却一意孤行,拒绝取消。在这种情况下,有一部分留学生主张忍辱求学,秋瑾、陈天华等则力主全体罢学归国,两种意见争执不下。秋瑾义不受辱,于1906年春毅然返回祖国。

1907年1月,秋瑾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女报》。她在该报发刊词中号召女界要“生机活泼,精神奋飞”,“为醒狮之前驱,为文明之先导”。《中国女报》虽因资金困难,仅出版两期,但它在号召女界求自立,求解放,投入反清的革命斗争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办报的同时,秋瑾还积极筹划反清武装起义,她亲赴诸暨、义乌、金华等地广泛联络会党,准备武装起义的力量。但起义的消息不慎泄漏,秋瑾被清政府抓了起来。

秋瑾被捕后,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敌人要她供出同党,她大声回答说:“革命党的事,不必多问”,“革命党人不怕死,要杀便杀”。敌人无奈,只得编造秋瑾口供,于7月15日在绍兴轩亭口将秋瑾杀害。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自批准将秋瑾烈士遗体重新安葬在杭州西子湖畔,并亲书“巾帼英雄”匾额。解放后,人民政府又在绍兴建立了秋瑾纪念馆,永远纪念这位烈士的英雄事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