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苏轼简介,出口成章的苏轼所做的贡献

苏轼简介,出口成章的苏轼所做的贡献

时间:2022-09-01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环山抱水,风景秀美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气氛,对苏轼的影响都是很大的。这不仅孕育了苏轼的聪慧和灵秀,而且也养成了他既洒脱、豪放,又稳重、热情的个性。父母的引导使苏轼自幼喜爱读书学习。因此苏轼7岁时就精读“四书五经”;8岁开始学诗,对欧阳修、范仲淹的文章十分崇拜;10岁能文,并且出口成章,一再得到亲朋好友们的夸奖。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他于1036年出生在今四川眉山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苏洵是北宋颇有成就的、著名的文学家,家中藏书很多;母亲也是一位有文化修养的妇女。他家有“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之美誉。

四川是文人荟萃之地,曾有“天下诗人皆入蜀”的美称。苏轼的家乡眉山既有奔流不息的岷江,又有峥嵘的群山,是江山灵秀汇聚之地。环山抱水,风景秀美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气氛,对苏轼的影响都是很大的。这不仅孕育了苏轼的聪慧和灵秀,而且也养成了他既洒脱、豪放,又稳重、热情的个性

父母的引导使苏轼自幼喜爱读书学习。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开始亲自教他认字读书,还常给他讲故事。稍懂事的时候,父亲就是他最好的老师,给他讲经论道。因此苏轼7岁时就精读“四书五经”;8岁开始学诗,对欧阳修、范仲淹的文章十分崇拜;10岁能文,并且出口成章,一再得到亲朋好友们的夸奖。

有一次,在花园里,父亲吟了两句诗:“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苏轼听了说:“父亲,这真是好诗呀!”

父亲说:“轼儿,这算不得好诗,要是在每句中加上一个很妙的字,那才会变成好诗呢!你想想,加上什么样的字好呢?”

苏轼又想了一下,就说:“前句加上一个‘摇’字,后一句加上一个‘映’字。就成了:“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父亲摇摇头,说:“太一般了,不好。”

苏轼想了想,很快说:“有了,改成‘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父亲听了说:“意思是出来了,不过用字太熟,也不好。”

苏轼又说:“父亲,那你说用什么字好呢?”

父亲沉思了片刻,说:“这样吧,你晚上睡觉时好好想想,再想不出来,明天要打你屁股啦!”

这天晚上,苏轼翻来覆去思索着,睡不着。天亮了,苏轼老早就爬起来,跑到父亲的房间里对父亲说:“父亲,那两个字我想出来了。一个是‘扶’字,一个是‘失’字。成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父亲说:“妙!这‘扶’字不只写了杨柳柔弱的形态,还写出了轻风绵绵的情意;这‘失’字更妙,写出梅花、月色溶在一起,没法分辨的情景。”

得到了父亲的夸奖,苏轼心里美滋滋的。不久,父亲要外出游学,苏轼和弟弟苏辙就拜张易简为师,继续学习。

苏轼努力读书,几年下来,便把家中和眉山所有的书都读遍了。于是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有一天,他在自家的大门柱上,贴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识遍天下字

下联是:读尽人间书

横批是:周游天下

他每天进出家门时都要在这副楹联前站立一会儿,每读一遍,脸上就会出现欣喜的笑容。

有一天,他家大门口站着一位老人,手里拿着一根拐杖,仔细看苏轼写的这副楹联。一面看,一面不住地摇头。这时,苏轼正好从外面回来,看到门口站着一个像是读书人的老者,但衣服十分的破旧,也就没有理他,径直向大门走去。那老人看到苏轼没有理他,就赶紧走到苏轼的面前,指着楹联说:“相公,这副对联是你写的吗?”

苏轼笑了笑,说:“是。”

那老者又问:“这么说,相公是无书不读,无字不识的了?”

苏轼又笑了笑,说:“是。”

这时老者从袖筒里抽出一本书来,恭恭敬敬地递给苏轼,说:“我这里有一本书,读不懂,正想向相公求教呢!”

苏轼不以为然地从老者手中接过书来,只翻开第一页,就有许多字不认识,再翻几页,十之八九的字都不认得,翻着翻着,苏轼的汗就从额头上冒出来了。他手捧着这本书,再看这位老者时,觉得他气宇轩昂,有一种特殊的风骨,不像是穷酸的书生。他心想:“这一定是一位高人。我得拜他为师。”想到了这里,他连忙抢步上前,吩咐家人大开正门,然后恭恭敬敬地请老者到客厅上座。他让家人泡上一壶好茶,亲自为老人献茶,然后又恭恭敬敬地跪在老者面前,要求拜老者为师。

那老者笑呵呵地说:“山野小民,无知无识,哪里能当‘无书不读,无字不识’的相公的老师呀!”

苏轼在地上叩了几个响头说:“学生才疏学浅、妄自尊大,真是太不自量了。请老师谅解。”

那老人在苏轼的家里住了几个月,不但使苏轼的学业有了很大长进,而且使他真正懂得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懂得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等那老人走后,苏轼在原来的楹联上又加上了四个字:

上联:发奋识遍天下字

下联:立志读尽人间书

横批:学无止境

苏轼不仅勤奋好学,而且兴趣广泛。一天,刚下过一场雨,窗外翠竹郁郁葱葱,令人赏心悦目。他想画下来,可是几次提笔,都无从下手。偏巧,这时表哥文与可来了,他是个画竹的高手。表哥说:“这样奇妙的竹景,你怎么不把它画下来呢?”苏轼说:“表哥,你是画竹的专家,我正想画竹子,但是不知从何处下手。现在请你来教我画墨竹吧!”

表哥文与可也不推辞,对着窗外绿竹一阵凝思,随即挥笔飞舞。不一会儿,一幅千姿百态的墨竹画成了。

苏轼说:“表哥,你画得这样好,有什么奥妙呀?”

表哥文与可说:“有什么奥妙呢?不过多看多想多练罢了。下笔之前,必须多看,在胸中酝酿出竹子的形态和形象来,当这个形象出现时,你就马上动笔……画竹子要画出神韵来。”

苏轼听了表哥的话就说:“这叫成竹在胸啊!”

“对!对!是胸有成竹!”

从此,苏轼在看书研读和写作之外,又加紧练习书画。按表哥所说的,他时刻注意观察周围景观,勤学苦练,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成了著名的书画家。

苏轼从小就立下了雄心壮志,长大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他发奋读书,对历代的诗词歌赋、诸子百家的书,看到就读。苏轼不仅在家用心苦读,而且还走出家门,常常步行数百里向高人求教,广泛涉猎各种典籍,寻求处世之道和治国之本。

苏轼21岁就考取了进士,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自己还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