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清政府实施新政的原因,新政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影响

清政府实施新政的原因,新政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影响

时间:2022-08-3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清政府最后力行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含有迎合列强的因素。我们这里把清政府最后十年间所进行的改革,都称为清末新政。第三,清廷实行新政,还有缓和国内矛盾,消弥日益高涨的革命的目的。2、新政初期的各项改革讲解新政初期的主要改革措施,分析其影响。新政期间,商部制定、颁布了

文章简介: 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冲击下,清朝政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统治集团内部顽固守旧势力江河日下,改革势力日益崛起。清政府最后力行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含有迎合列强的因素。


  清政府实施新政

  关于清末新政的概念及其时间界定,过去仅仅限指1901—1905年,清政府为挽救衰亡,应付各派政治力量的需要而实行的改革,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主张把清末新政的下限延到1911年。我们这里把清政府最后十年间所进行的改革,都称为清末新政。在长达十年的新过程中,大体可以以1905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1、“预约变法”上谕、督办政务处和《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介绍新政的启动,分析清廷实行新政的原因:

  第一,八国联军血洗京师,朝廷亡命西安,庚子事变后的时局已经不再是一般的“危局”、“变局”,而是统治阶级无法照旧统治一去的一种“残局”。这种局势深刻地刺激了朝野内外,包括慈禧太后,使他们认识到,必须改弦更张,整顿政治,才有可能继续维护清朝的统治。

  第二,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冲击下,清朝政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统治集团内部顽固守旧势力江河日下,改革势力日益崛起。有人说,戊戌政变杀年青、南方人多,八国联军杀老年人、北方人多。这种南方与北方,年青人与老年人的背后,实际上是改革人物与顽固人物的对立。在列强点名“惩凶”以后,顽固守旧势力从此江河日下。这就为新政的推行减轻了阻力。与此同时,一些倡导洋务,倾向改革的地方督抚如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在东南互保中已经显示了足以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实力,在顽固守旧势力被铲掉一大批后,他们的实力和地位进一步提高,从而成为新政的决策者和推行者。

  第三,清廷实行新政,还有缓和国内矛盾,消弥日益高涨的革命的目的。反过来,孙中山不断起义,加快革命步伐,也有与清廷的改革进行竞争的因素,因为一旦新政获得成功,革命将失去合法性的基础。

  第四,帝国主义列强的改革压力,也是清廷实行新政的一个因素。在西方列强看来,与其等着一味守旧的清政府最终被革命所推翻,不如督促清政府实行改革以消弥革命,这样才能保持甚至扩大它们在华的既得利益。因此,《辛丑条约》签订之前和之后,列强多次向清政府提出改革的建议。从这一点上讲,清政府最后力行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含有迎合列强的因素。


  2、新政初期的各项改革

  讲解新政初期的主要改革措施,分析其影响。

  (1)官制改革:裁旧衙门、添新衙门和整顿吏治。

  这些改革的措施只是对旧官制的初步改革,虽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革除清政府腐败、无能的种种弊端,但经过这番改革,自隋唐沿袭下来的传统的六部建置已基本瓦解,从而向国家建制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2)军事改革:编练新军和开办警政。

  新军编制:军(总统)、镇(统制)、协(协统)、标(标统)、营(管带)、队(队官)、排(排长)、棚(正副目)

  新军的编制主要效法德、日两国,从军、镇到棚的建制,相当于军、师、旅、团、营、连、排、班。此外还有一种混成协,是多兵种的混合部队,不隶属于镇,相当于独立师或独立旅。从编制来看,新军已经是一支接近于近代化的军队,编练新军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重要阶段。

  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活动,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副产品:

  一是袁世凯北洋集团的崛起。在最后练成的新军中,袁世凯主持编练的北洋新军就有6个镇,从而形成了庞大的北洋集团。二是为清政府的最后覆灭准备了掘墓人。“新军”的军官大多选用国内外军事学校毕业生,对士兵也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所以新军的官兵素质也比旧军要高。同时也为革命党人的活动提供了有得的条件,“新军”最终成为反清革命的一支基本力量,这是清朝统治者始料所不及的。这种情况大概可以称作“种瓜得豆”。

  开办警政,建立维持治安的巡警部队始于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1902年,袁世凯在保定主持训练了一支3000人的巡警部队。列强撤出天津后,规定天津20里以内中国不得驻军。于是在直隶总督衙门从保定迁回天津的同时,袁世凯以巡警的名义,把这支部队带进了天津。这是中国警察制度的开始,此后,各地相继推行警政。到1905年,清政府感到巡警关系重要,决定设立巡警部,由徐世昌任尚书,赵秉均等任侍郎。


  (3)改革教育:停科举、设学堂、奖游学和定学制

  讲解清政府逐步废除科举的过程,分析废科举的影响和意义。
  1905/9,清廷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被废除。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评论:“科举制度的改革,代表着中国已与过去一刀两断,这大致相当于1861年沙俄废奴和1868年明治维新后的废藩。”

  新式学堂的设立和奖励留学政策的实施。

  新政的教育改革还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2)和《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1904),前者因为不完备而没有实施,由张之洞、张百熙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成为中国第一个实行的学制:

  普通教育:蒙养院、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分科大学、通儒院。

  师范教育:初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

  职业教育:初等农工商学堂;中等农工商学堂;高等农工商学堂

  这是一个三级七段制的教育体系。它的实施,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类型比较齐全、体制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从而为教育的近代化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中进行得最为彻底也是影响最大的改革,影响所及,不仅推动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甚至要超过教育本身。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旧式士类的解体和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出现。在新式学堂和留学运动中诞生的新式知识分子,在接受了西学知识后,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走向了清廷的对立面,成为反清革命的又一支基本力量。


  (4)经济改革:成立商部,劝办商会,颁定商律、奖励工商。

  一是成立各级工商业管理机构,在中央设立商部(1903),由皇族载振担任尚书。同时在地方设立商务局;二是在各省劝办商会,以打破传统的行会、公所、会馆对工商业的限制。到1911年,全国各地基本上都成立了有关的商会组织;三是颁定商律。新政期间,商部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的商律,如《公司律》、《破产律》、《奖励公司章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商人通例》、《简明商会章程》等等。这是近代中国经济立法的开始,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

  此外,在社会习俗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准许满汉通婚、禁止鸦片、禁止妇女缠足等。

  实行新政的性质:末新政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互相影响着的两个运动:由于民主革命活动的开展,触动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因此,清末新政有转移人们斗争视线、破坏革命的动机。

  三、清廷宪政改革及其失败

  初期新政有何的特点?变革方式有何特点?

  清廷运用传统的官僚体制和程序,自上而下地推行涉及教育、科举、新军、奖励工商等方面的改革。尽管在政治上进行了官制的初步改革,但这一时期的新政,并不涉及政治体制和政治程序的重大变动,这种变革的方式,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传统政体下的政策创新”。

  从1906年开始,清末新政突破了“传统政体下的政策创新”这一变革方式,而进入到了以宪政改革为主题的新阶段。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清末新政突破“政策创新”的变革方式,作出筹备立宪的重大政治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