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走错一步的魏国_秦国的历史故事

走错一步的魏国_秦国的历史故事

时间:2022-04-08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走错一步的魏国自孝公以来的几代秦国君主选择了装孙子卖乖,韬光养晦,隐忍待时,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国内国外环境,这是强大的秦国在西方崛起的一个内在前提。而在秦国这个最为重要的“黄金战略发展期”,东方六国,特别是秦国的邻邦魏国,在战略决策上的一连串失误,则是导致秦国强大的外部因素。魏国是战国时代首先进行变法图强的诸侯国。关于这一点,我们看一看魏国国土的地形

走错一步的魏国

自孝公以来的几代秦国君主选择了装孙子卖乖,韬光养晦,隐忍待时,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国内国外环境,这是强大的秦国在西方崛起的一个内在前提。而在秦国这个最为重要的“黄金战略发展期”,东方六国,特别是秦国的邻邦魏国,在战略决策上的一连串失误,则是导致秦国强大的外部因素。

春秋时代过渡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大国已不再满足于称王争霸,而是展开了你死我活、弱肉强食的兼并战争。兼并的结果,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似乎没有任何悬念。自然是秦国吃掉了其他六国,统一了天下。但是,在战国初期,天下的格局并不像后来看到的那样明朗。当时,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实力都很强大,鹿死谁手,难见分晓。如果现代人像《寻秦记》所说的那样回到了战国初期,告诉当时的人们七国争雄的最终结局,估计多半人都会惊得瞠目结舌。

不怪人们不相信,实在是当时的秦国太不显眼。当时谁最显眼?是身处中原腹地的魏国和位于东海之滨的齐国。尤其是魏国,在三家分晋以后,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最终继承了母邦晋国的威势强大了起来,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的头号强国。

说天时,是因为魏国在战国初期恰逢魏文侯和魏武侯两代明君。魏文侯和魏武侯是历史上有名的英明君主,既有王霸之气又有儒者之风。他们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奋力强国,不仅笼络了大批的人才,而且还与时俱进,率先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完成了社会转型。魏国是战国时代首先进行变法图强的诸侯国。魏文侯重用法家李悝、西门豹制定“法经”,建立“武卒”,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封建官僚制度,并且按“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公务员,削弱贵族特权,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www.guayunfan.com)魏国社会转型较早,所以在战国初期优势非常明显。正是因为魏文侯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才奠定了魏的强盛基础。其他的六国君主,都是借鉴魏变法强国的经验,开始变法自强的。商鞅在秦国施行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李悝变法的翻版。《晋书・刑法志》中记载,商鞅是学习了李悝的“法经”以后才到秦国实行变法的。(1)所以说,魏国在战国初期率先强大,可谓占尽天时。

说地利,是因为魏国在三家分晋之后得到了晋国最好的土地,占尽了地理上的优势。魏国地处中原腹地,土地肥沃,人口繁庶,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当时,战国时期最大的商业城市除了宋国定陶外,就数魏国大梁了。战国时,铁器逐渐推广使用,而当时天下的冶金中心就在魏国。魏国尤其以兵器制作业的发达而称雄一时。当时的魏军,都是重装步兵,披着重铠,持戈配剑,背弓弩,挎箭囊,可以说是装备精良,武装到了牙齿。张仪游说六国时说“魏军甲兵犀利”,真是一点都没有夸张。我们上面提起,秦国,到了战国末年,还是清一色的青铜兵器。仅就武器装备而言,秦国就已经落后不只百年!如果没有强大冶金工业和兵器制作业的支持,拿这般精良的装备武装到单兵是难以想象的。所以说,魏国在战国初期崛起,可谓占尽了地利。

说人和,是因为当时的魏国人杰地灵,英才济济。那时候,法家李悝,兵家吴起,政治家西门豹、公孙痤,大将乐羊、庞涓、犀首,都在魏国效力。而当时的魏文侯和魏武侯,又是求贤若渴,礼贤下士,量才适用,使得这些人才都能为魏国所用。所以说,魏国在战国初期遥遥领先于其他六国,是占尽了人和。

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大魏国,在外部又和韩国、赵国结成了强大的作战同盟,三晋合力,齐心攻守,共同进退,不仅在人力、物力上占绝对优势而且又占据了天下枢纽,因此所向披靡,没有一个诸侯国能够抵挡他的锋芒。就这样,魏国在战国初期一跃而成为诸侯霸主。关于这一点,只要我们看一看魏国的战绩就明白了。魏从公元前413年到公元前408年五年的时间里,连续攻秦,得到了秦河西之地,逼迫秦国退守洛水,勉强自保。公元前408年至公元前406年,魏国派大将乐羊越过赵国灭掉中山国。公元前404年至公元前373年,魏国连续十一年攻打齐国,突破齐长城,使齐国内地震恐。公元前375年,魏又攻打楚国榆关,于公元前371年攻占了楚国的鲁阳。可谓战无不胜,威风不可一世。

但是,仅有咄咄逼人的气势和实力,还不足以吞并天下。要夺取天下,除了有雄厚的国力作后盾以外,还必须学会拓宽视野,合理布局,审时度势,制定适合自身国情的方针战略。可惜,魏国非但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而且文侯、武侯的后继者都昏庸无能,失去了昔日他们的辉煌。魏国仅在霸主的宝座上坐了七十余年,就成了昨日黄花,风光一去而不复返。

人亡政息,是魏国从强盛走向衰弱的直接原因。自魏文侯、魏武侯之后,魏国统治者忌才妒能、刚愎自用、轻视贤才,致使人和的有利因素渐渐消失,而霸业也就废弛了。吴起、犀首是魏国良将,屡建奇勋,却受到了魏主的猜忌,一个南逃到楚国,一个西奔到秦国;公孙痤临死举荐商鞅,而惠王不以为然;孙膑向魏王献兵书反被挖了膝盖骨;范雎出使齐国有功不赏,反遭陷害下狱受刑,差一点惨死在狱中;信陵君是魏安厘王之弟,是战国末期优秀的贵族军事家,曾率魏楚联军解邯郸之围两败秦军,却反而受到魏王疑忌,几次被罢了兵权,最后忧愤而死。像吴起、犀首、商鞅、孙膑、范雎、信陵、尉缭这样的贤才,都受到了魏国的轻视、排斥和迫害,使得他们四处奔逃,投靠别国建功立业去了。所谓“得士则强,失士则亡”,这正是魏国盛衰兴亡的真实写照。

在战略上毫无规划,盲目出击,招致四面树敌,最后在多线作战中精疲力竭,是魏国由强盛走向衰败的根本原因。魏国虽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但却是一马平川,没有山河险要,这是魏国致命的软肋。而魏国却无视自身的弱点,在蚕食天下的过程中,忽东忽西,忽南忽北,毫无战略谋划可言。魏自持强大,肆意破坏三晋同盟,攻打赵国、讨伐韩国,一边防秦,一边迫齐,一边逼楚,虽然表面风光,称雄一时,但在没有地利之险的情况下,四面受敌,让自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四战之国和四战之地,最终陷入多线作战的不利态势中不能自拔。魏国为维护霸主地位,抡着两个拳头要跟天下人打架,怎么可能长久?

扩充地盘固然很好,但守住地盘却更为关键。而对魏国来说,毫无谋划的盲目扩张战略,使得魏国的国土变得易得而难守。关于这一点,我们看一看魏国国土的地形就明白了。魏国的国土地形可以说是哑铃型或扁担型,一根扁担挑两头,两头重中间轻。魏国西部是与秦国接壤的河西之地,东部是以大梁为中心的中原腹地,北部地区是以邺为首的河内之地;另外还有隔着赵国的飞地中山。东部的中原地区与西部的河西地区,受到了韩国的阻碍,只能凭借上党的崎岖狭窄的战略走廊相连,而且在迁都大梁后,东重西轻的态势已经确定,一旦河西发生危机,魏国从中原地区调兵经上党的山地驰援河西,道路崎岖,路程遥远,肯定难以应急。尤其是秦强大以后,对河西之地志在必得,魏国以河西之军是难以抵挡秦倾国兵力的。况且,中原才是魏国的根本,而那里又是四战之地,魏国精兵多半被他国牵制,难以分身援助,即使魏军千里赴援,秦军占了地利的方便,以逸待劳,魏军远道而来未必能占得便宜。后来,魏惠王把河西七百里地割给了秦国,并不是因为他傻到了家,实在是鞭长莫及。最终,魏国被迫迁都大梁,只能死守中原腹地以自保。

除了中原腹地之外,魏国还有一块飞地——中山。这块飞地,原为中山国。公元前406年,魏大将乐羊跨越赵国消灭中山国,在那里安兵扎营建防御工事。这个地方南面连着赵国,北面接着燕国,孤零零在外面,就像三国时候蜀国的荆湘九郡。正是为了这块战略跳板,诸葛亮才提出了“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宏图大略。只要念好拖字诀,不和东吴闹翻,才有可能保住此地。可惜,后来关二爷不知道诸葛亮的良苦用心,竟然四面树敌,公开叫板,导致了荆湘失守,方寸大乱,满盘皆输。而这个时候的魏国,却是跨过赵国灭了中山国,在赵国如入无人之境,实在是嚣张啊!当年的秦穆公,也正是不远千里灭滑国,才招致全军覆灭的大祸。而魏国,得到了中山,却不知道跟赵国修好,反而是百般挑衅,使得中山从一块战略要地变成了孤立无援的废地。果然,后来,中山趁着魏国在马陵打了败仗,没工夫管它的时候杀了魏的守将复了国。魏国前功尽弃,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不难看出,魏国虽然实力雄厚,肆意扩张,却只是打了个热闹。到最后,竹篮子打水,虽说不是镜中月、水中花,一无所有,但却没有把国土连成一片,而是分成了三段,零零碎碎,导致东西南北不能兼顾,四面树敌不能应对,犯了兵家大忌。正如张仪所说的,这走的分明是一条四分五裂的道路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