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秦国公子地位

秦国公子地位

时间:2022-04-0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亲人都要靠边站我们再来看秦国的继承制度。然而,在秦国的历史中,公子的势力相当薄弱。林鸣剑先生在《秦史稿》中证实了这种猜测。他认为,秦国国君的子弟和王族亲戚,都没有半点封土。可不对呀,当时秦国的都城正在平阳。在秦国,所谓的封国,只不过是“食邑”。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会互派人质,目的是让对方有所忌惮,不敢贸然采取军事行动。这是诸侯彼此缺乏信任之后各国不得已采取的手段。人质绝对不会成为虎狼之师的软肋。

亲人都要靠边站

我们再来看秦国的继承制度。前面提到,秦初的继承制度是兄终弟及,哥哥死了,上位的不是儿子,而是弟弟。王位继承,也是有弟弟就传给弟弟,没有弟弟才传给儿子,这在秦国好像成了定制。这种选定接班人的办法从襄公开始,一直延续到春秋末年的秦穆公,这和中原各国父传嫡长子的继承制度格格不入。到了后来,秦虽然确立了让儿子来接班的原则,但也不分长幼嫡庶,嫡长子没有任何的优先权,而是让几个儿子去竞争,优胜者来接班。

以现在的眼光看,秦国这种选接班人的办法是进步的,最起码还有点公平竞争的味道。谁在娘肚子里出来得早谁就接班,实在太说不过去了。但这在当时的确如此,而且还被标榜为文明和礼法。你秦国不这么干,就是蛮夷。秦国国君秦景公(公元前577年—公元前537年)死了,孔老夫子在编《春秋》的时候偏偏记载成“秦伯卒”,就是不写秦景公的名字。为什么?因为秦人没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不合宗法的原则,所以让孔子很不爽,就故意不记录他的名字。

秦始皇铲灭六国以后,自称始皇帝,子孙称为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世。秦始皇标榜自己,但却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的祖先的排位顺序问题。秦二世元年,胡亥让群臣讨论建始皇庙的事,群臣异口同声,一致同意将始皇的庙称作“极庙”(极,就是最高最大,无与伦比),天子祭祀的时候应当专奉始皇庙。可见,秦人在宗庙祭祀方面,同样不考虑秦始皇的父亲、祖父等人的位置。宗庙在古代人眼里非常神圣,历经万世也不可随意毁弃。而作为已经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和二世胡亥的群臣,都以秦始皇为首,以秦始皇庙为首庙,对秦始皇的父亲、祖父等人置若罔闻,这就更突出反映了秦国的宗法观念是相当薄弱的。

秦国的宗法观念淡薄,不但不顾父子关系,同样也不管兄弟之情,以至于造成了“秦无大夫”的局面。西周以来的中原国家里,国君的兄弟,统称为公子。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其余的公子,都有自己的封地,在国家中的地位也比较高。然而,在秦国的历史中,公子的势力相当薄弱。史书上关于秦国诸公子的记载不多,有的只记有名字,而无事迹可考,而且多半都是“不详其世系”。这么看来,秦国所谓的公子,可能既没有封地,也没有权力,否则不会名不见经传。林鸣剑先生在《秦史稿》中证实了这种猜测。他认为,秦国国君的子弟和王族亲戚,都没有半点封土。宣公有九个儿子,成公有七个,穆公有四十个儿子,但他们都没有被封,说明秦国确实没有实行分封制。(www.guayunfan.com)当然,秦国国君子弟及王族亲戚再怎么落魄也不可能沦为普通老百姓。但他们一般仅有政治荣誉,再好一点的也就是有了些经济权力,但绝对不会有政治权力和军事权力。

政治荣誉就是封赐爵位,是徒有其表,没有其实。也正因为这样,君主一不高兴,随时都可以找来收拾。秦武王封公子恽、恽子绾为蜀侯,这两人后来又都被武王杀了。秦昭襄王时,公子市被封为陉阳君,公子悝被封为高陵君,这两人都是昭襄王的同母弟弟,当时执掌大权的是他们共同的母亲,那位巨奔放的秦宣太后,这两个人摆明了是“母荣子贵”,没有这么能干的母亲,估计也不会受封。

秦武公有一儿子,名字叫白。《史记》中记载他被封于平阳。可不对呀,当时秦国的都城正在平阳。白被封于平阳,难道是整个都城都是他的了?回答无疑是否定的。在秦国,所谓的封国,只不过是“食邑”。而“食邑”与“分封”是不同的。食邑,是指定某一个地方的赋税归某人所有,至于该地的统治权,仍然由国君派人去执行,国君不能干涉。而分封,则是将某一个地方(连同这个地方的子民)一股脑地赏赐给某人,这个人在自己的封地内,既是统治者,又是地主,只需要定期向君主交纳一定的“贡赋”就可以了。

白被封于平阳,有的仅是封地,没有权势。但这已经很不错了。翻开马非百《秦集史》中的《人物传》,同时有封地和权力的公子寥寥无几,秦国的重要大臣也少有公子担任。秦武王二年开始设立丞相,除了首任丞相樗里疾是武王的弟弟外,其余历任丞相都没有让公子来担任。而且,同时具有封地和权力并不是秦国公子的特权,谁对秦国有功劳,谁的贡献大,谁才能有封地、有权力。樗里疾统兵作战,战功卓著,才被封为丞相,而不是因为他是国君的弟弟。看来,没有点真本事,在秦国是混不下去的。商鞅变法,对内主政,对外为帅,屡建奇功,也照样拥有了商这么一块封地。秦孝公发布招贤令,说得再明白不过了:谁能让秦国强大,就给他土地。即使贵为王室,没有功劳,也只能有爵位,但不会有权力。到了后来商鞅变法,把军功和爵位挂起钩来,把王室子孙仅存的一点政治荣誉也剥夺了,才逼得他们狗急跳墙。

对这种不讲亲缘关系的习俗,站在古人的角度看是野蛮,而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可能就是进步。审视的眼光不同,评价也就会大相径庭。秦人不给亲戚面子,从另一个角度看,恰恰体现了唯才是举的人力资源观。没有本事,老捣乱,即使是王室公子,也要对你不客气,被驱逐出国是极为平常的事。秦景公有一个弟弟鍼。鍼在桓公时受到宠爱,到景公时显耀一时,尾巴翘得老高。景公想修理他,鍼提前得到了消息,在母亲的劝告下,跑到晋国去了。鍼出逃时,随行的有上千辆车,十分奢华,可见也是个贪污腐败的主。景公要处理他,自然有道理。可是《公羊传》中却对这件事大行贬低之能事。景公本来是惩治作奸犯科的人,但在东方的那些国家看来,却是无法容忍自己的亲弟弟,肚量狭窄。

当然,秦在这方面有时候也的确做过了头,给人一种不近人情的感觉。关于人质,就是很生动的一个例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会互派人质,目的是让对方有所忌惮,不敢贸然采取军事行动。这是诸侯彼此缺乏信任之后各国不得已采取的手段。你可以不讲信义,但总不能不顾念亲情吧!你只要投鼠忌器,我就算达到了目的。所以,人质,就是用亲情达到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可是,嘿!我秦国就是不顾念亲情,你怎么滴!人质绝对不会成为虎狼之师的软肋。秦始皇的父亲异人曾经在赵国当人质,可是,在这期间,异人的爷爷秦昭襄王却不停地攻打赵国,几乎忘记了还有个孙子在赵国作人质。难怪信陵君魏无忌对魏王说:秦人和戎狄没什么区别,都有如狼似虎的野心,他们贪婪无比,见利忘义,不懂礼仪,没有德行。为了利益,就不管什么亲戚兄弟了。简直和禽兽没什么两样啊!(6)

秦就是这样一个国家,血缘关系淡泊,宗法观念不强,表面貌似民主平等,但背后却是赤裸裸的功利主义。这种功利主义,是秦建国以后采取军事中央集权制,而没有“裂土分疆”采取“西周封建”模式的内在根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