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三藩之乱的平息

三藩之乱的平息

时间:2022-02-2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三藩之乱的平息正在康熙大刀阔斧加强集权的时候,有一个人感到不自在了。三王各拥重兵,割据一方,俨然是三个独立王国,号称“三藩”。所以康熙亲政以后,把除三藩作为头等大事提上日程,命人将其刻在宫中柱上,可时常看到,并积极寻找解决三藩问题的有利时机。毫无疑问,吴三桂是藩王中实力最大、威胁最大的一个,藩王10万的兵力他有7万。这边康熙刚刚回复了尚可喜的奏折,马上又收到了吴三桂、耿精忠两人撤藩的请求。

三藩之乱的平息

正在康熙大刀阔斧加强集权的时候,有一个人感到不自在了。事实上,自从鳌拜被除之后,他就明白当今皇上可不是一个好糊弄的小孩子,所以一直忧心忡忡。所谓做贼心虚,便是如此。他拥兵自重,在所辖区域横征暴敛、作恶多端,所以他心虚。

这个人就是吴三桂,大名鼎鼎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平西王吴三桂。当年,他作为山海关总兵把清兵引入山海关,为清廷立了大功,遂被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除了他,还有两个原本都是明朝将领的人在清兵入关前后相继降清,并得到加封: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靖南王耿仲明,镇守福建。如此看来,这三个人的履历,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降过清,都靠降清得了富贵,得了富贵之后都盘踞一方作威作福。就是耿仲明冤点儿,落了个卖主的骂名后,不久就死了,他的儿子耿继茂袭封后时间不长也追随父亲去了,孙子耿精忠又再次袭封。三王各拥重兵,割据一方,俨然是三个独立王国,号称“三藩”。不管怎样,此刻面对康熙大帝,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人就是一条线上的蚂蚱了,于是经常暗通款曲,互通声气,以防不测。

不过,他们的担心也并非多余。康熙虽然年轻,可是他不但早熟,还熟读经史,历史上的藩镇割据对中央的危害他比谁看得都清楚。三王各拥重兵,合起来也有10万兵力,几乎相当于清政府绿营兵(与八旗兵不同,主要由汉人组成)的一半,这样的兵力耗费了大量的中央军费,对于中央集权国家,也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所以康熙亲政以后,把除三藩作为头等大事提上日程,命人将其刻在宫中柱上,可时常看到,并积极寻找解决三藩问题的有利时机。(www.guayunfan.com)

三藩自割据一方后,丝毫不知收敛,吴三桂自恃势重,圈占民田,又借疏河修城之名,搜刮民脂民膏,还私自铸钱。光是敛财也就罢了,他还集结兵马,日日操练,并且明目张胆地铸造兵器。他的儿子吴应熊为额驸,朝政巨细,可以旦夕密报。这样一个人,对康熙而言,只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他:心腹大患。

毫无疑问,吴三桂是藩王中实力最大、威胁最大的一个,藩王10万的兵力他有7万。当然耿精忠和尚可喜也好不到哪儿去,耿精忠袭封王爵后,“以税敛暴于闽”,纵使其部下“苛派夫役,勒索银米”。又花点小钱收买一帮地痞流氓,天天在市集上造谣,公开宣扬造反言论。

至于尚可喜,主攻敛财,广州为对外通商口岸,他在广东命令部属私充盐商,“每岁所获银两不下数百万”。虽然没有天天练兵、私铸兵器、散布谣言什么的。可是他有个不孝的儿子,俗称逆子,即尚之信。尚之信趁父亲年老多病,掌握兵权,他和属下一起,作恶多端,草菅人命,罪行累累,俨然取代父亲成了头目,但是他还不甘心,觉得父亲的存在让他不舒服,于是经常在父亲面前拿着刀,恐吓恫吓。尚可喜一看这还了得,自己戎马半生,好不容易才奠定了这个基业,本想老来享几天清福,却出了这么个不孝子,看他整日磨刀霍霍,自己连命都快保不住了,只能再往后退一步了。

1673年,尚可喜以年事已高为由,向朝廷上书要求回辽东养老,并提出由他的儿子尚之信承袭王爵,继续留镇广东。康熙一看,机会来了,马上回复尚可喜:“退休可以,袭爵就免了,朕恩准你们全家迁回辽东老家去,这些年背井离乡的也不容易。”尚可喜还没接到圣谕,吴三桂就从吴应熊那里得到了消息,他一看大事不妙,马上修书命人连夜交与耿精忠,商议两人一起奏请撤藩。

这边康熙刚刚回复了尚可喜的奏折,马上又收到了吴三桂、耿精忠两人撤藩的请求。朝堂上一片争论,吏部侍郎索额图等大部分官员都倾向不答应撤藩。很明显的事,吴、耿两人怎么可能甘心放弃眼前大把的利益,真的回老家养老呢,不过是投石问路而已,傻子都看得出来,一旦朝廷批准撤藩,他们马上就造反。可是国家初定,天下未安,朝廷哪有精力去平反啊,不如“坚决”挽留两人,算是个缓兵之计,来日方长,等朝廷有了足够的实力再作计较。

康熙却不这样想,他说:“朕阅前史,藩镇久握重兵,迟早都要造反,如今也是一样,撤必反,不撤亦反,何况吴三桂子应熊,耿精忠弟昭忠、聚忠等,都在京师供职,趁此撤藩,他们投鼠忌器,尚不至有变动。”刑部尚书明珠等人表示赞同,康熙就这样决定下来,遂准奏撤藩,派侍郎哲尔旨、学士博达礼往云南,户部尚书梁清标往广东,吏部左侍郎陈一炳往福建,监察各藩撤兵事宜。

这下吴三桂傻眼了,心想康熙这个小毛孩子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跟他客气他还当起真来,既如此,就闹个鱼死网破,让你见识见识厉害。随后便与几个心腹密议加紧练兵,积极备战。不久,朝廷派来的特使到了,吴三桂接了诏书,一面派手下热情款待特使,一面假装积极地办理交接手续,整顿完毕时,便召军中全部将士到府,不胜凄楚地说:“各位将军随本王征战多年,都立过大功,很是辛苦,本王铭记在心,眼下大局已定,本想与诸位共享富贵安乐,不想朝廷下令撤藩,让本王移镇山海关,此去吉凶未卜,诸位多多保重吧,只怕今日一别,后会无期了。”又不是让他去死,怎么就后会无期了呢?山海关也算是他的老家,更称得上是他发家的地方,乖乖回去安享个晚年不好吗?非要惹出一番事端,弄得生灵涂炭。

话说诸将领听了吴三桂一番假惺惺的告别之词,纷纷说道:“我等也是随王爷出生入死,才能有今天,王爷的知遇之恩从不敢忘,不知道朝廷为何无故下令撤藩?”

吴三桂继续假装说道:“圣上的旨意,臣下怎好妄自揣测,不过,古人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总是不错的。本王深悔当年失策,不忿李贼祸国殃民,欲救民于水火,却将清兵引进了关,哎!报应,报应啊!”接着他命家丁抬出许多大箱子,打开箱盖,无数金银珠宝、珍奇古玩,映得满室生辉,吴三桂指着这些东西继续说:“本王得到报应也就是了,可叹诸位为我辛劳多年,我却无以为报,这是本王多年积蓄,各位都取一点,留个纪念,他日本王若有不测,见了这些东西,就当是见了本王吧,也不枉我们相识一场。”说着竟假惺惺地流下泪来。

语音刚落,吴三桂手下那些将领,马上纷纷表示要永远追随王爷,生生世世,子子孙孙。其实,他们未必不是真心,这些人,据守云南多年,所谓天高皇帝远,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打家劫舍就打家劫舍,想强抢民女就强抢民女,吴三桂一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也是非常感激吴三桂的。再说,当年后周大将赵匡胤的手下为其黄袍加身,成就了一代帝王,今日云南有精兵良将,且粮草充裕,未必不能推翻大清,真要到了那个时候,自己都是开国功臣啊,高官厚禄、珠宝美女还怕没有吗?

吴三桂一看,众人的情绪被煽动得差不多了,马上又拱了一把火:“各位将军千万别这样,钦使已限定行期,不日就要启程,皇命不可违啊!”这时,人群中有人跳出来,大声说:“什么钦使不钦使?我等眼中只有王爷,我们不愿让王爷移镇,他敢强逼?大清的天下,没有王爷能到手吗?皇上这般忘恩负义,我们还尊他作甚!”

吴三桂大怒:“胡闹,竟敢对皇上不敬,都是我平日教导无方,来人,将此人捆起来与我一起赴京谢罪!”众将士一听他这话,齐声喊道:“请王爷做主子,带领我等一起杀入北京城去!”未等答话,马上就有人出去,过了一会儿,拎了两个钦使的人头进来。

吴三桂一声长叹:“这是陷我于不义啊!也罢也罢,事到如今,退无可退,只是钦使虽死,巡抚尚在,这该如何是好?”马上又有人出去,不一会儿,拎了云南巡抚朱国治的人头进来,吴三桂见了,痛哭起来:“朱大人,朱大人,本王无意害你,九泉之下,休要怪罪本王啊。”

果然如康熙所料,吴三桂一接到撤藩的旨意,便首先举兵叛乱,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以“兴明讨虏”为口号。且不说那个什么兵马大元帅,光是这个“兴明讨虏”的口号就够令人作呕的,是谁把清兵引入了山海关帮助清朝灭了明王朝啊,是谁连南明永历帝朱由榔逃到了缅甸还不放过,自动请命去斩草除根,一点情面也不留啊。这个人就是吴三桂,他兴兵之前居然还去朱由榔的坟前拜祭,失声痛哭,这已经不是“打一巴掌给个甜枣吃”就能解释的行为了,想必朱由榔在地下也气得咬牙,恨不得变成厉鬼向吴三桂索命。

做了各种舆论和军事上的准备后,吴三桂于第二年年初派兵进攻湖南,迅速占领贵州、湖南、四川等省。不久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在福州起兵叛乱。清康熙十五年(1676)二月,尚之信也在广东起兵响应。许多汉族提督也纷纷竖起叛旗,响应叛乱。短短两年的时间,战火遍及滇、黔、闽、粤、桂、湘、鄂、川、陕等省,叛军的气势锐不可当。

吴三桂发动叛乱之初,叛军连战连捷,清廷官员慌了,内部产生了分歧,尤其是索额图,他一再联络大部分官员在朝堂上上奏,提出与吴三桂和解,甚至不惜“裂土罢兵”,只有明珠等少数官员提出应与叛军一决胜负。康熙起初不动声色,向主张和解的大臣问道:“两军已经交战,依众卿家所言,如何与吴贼和解呢?”索额图等人以为圣上有意答应,马上回答:“这个好办,就说是逆臣出撤藩之下策,将主张撤藩之人统统杀掉,允诺吴三桂世守云南,战事必能结束。”康熙点了点头:“哦。”明珠却恨得牙齿痒痒,他与索额图向来不睦,两人斗得像乌眼鸡似的,眼见索额图想借机置自己于死地,皇上似乎有意答应,情急之下,只得向康熙进言:“皇上……”康熙摆了摆手示意他不要说话,又转头问索额图:“索卿家,依你所言,主张撤藩之人都要杀掉,朕记得,朕是头一个主张撤藩的,你要把朕杀了去跟吴三桂谈吗?”此言一出,不只索额图,主和的大臣们全都跪下了,嘴里不停地喊着:“臣罪该万死、罪该万死……”

康熙令他们起身,义正词严地说:“朕知道你们不是这个意思,但是,三藩一日不除,国家一日不宁,朕要告诉你们,三藩,朕撤定了!今日之事就此作罢,日后,谁再提起议和之事,格杀勿论!”随后命人处决留京为人质的吴三桂长子吴应雄和孙子吴世霖,以表示平叛决心。

消息传到云南,吴三桂哭了,结合前面的内容,吴三桂哭了很多次了,恐怕独独这一次才是真心实意地伤心。人生三大悲剧,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来丧子,他这个年纪,母亲早就不在了,妻子要多少有多少,独独对这个儿子是打心眼儿里疼啊,听说吴应熊的死讯后,他老泪纵横,发誓要为儿子报仇。话又说回来了,你儿子当初留在北京做驸马就是当人质的,你知道你起兵他肯定得死,这不咎由自取吗?

但是,也没时间伤心了,因为紧接着康熙调集军队重点进攻吴三桂的叛军,下令停撤平南、靖南二藩,这个决策是非常英明的,他看出来三藩之中,属吴三桂野心最大,反叛之心早已有之。耿精忠虽常有造反言论,也不过是过过嘴瘾,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响应吴三桂也是迫于形势,至于尚之信更是没脑子,眼见天下大乱,也想凑上去分一杯羹,还是想占点便宜。果然,耿、尚二人轻易就被招降了。

对西北,康熙先以优势兵力击败陕西的王辅臣,又恢复其官爵,稳定了西北局势。至此,清军免除了“三边动摇,势难猝定”的后顾之忧。吴三桂彻底陷入了孤立的境地,吴军也已经没了刚刚造反时的锐气,士气逐渐低迷。

清康熙十七年(1678),74岁的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此时吴军已经连吃了无数败仗,所占城池越来越少,勉强支撑,吴三桂以如此高龄,还是执意爬上宝座,想过过皇帝瘾。不过,几个月之后,被无数汉人唾弃又被满族人瞧不起的吴三桂在担惊受怕中一命呜呼了。

吴三桂死了以后,吴军人心涣散,在清军强大的攻势下,迅速土崩瓦解,败退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顽固抵抗,拒不投降,估计是知道投降了也是个死。清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清军攻下昆明城。吴世璠自杀。至此,前后历时8年之久的三藩之乱,遂告平定。

这一场旷日持久的反叛战争中,康熙运筹帷幄,消灭了危害极大的割据势力,为巩固清朝的统治、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如果说,当年智擒鳌拜威慑了朝廷官员,那么平定三藩之乱,则让他威慑了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