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靳辅治黄河

靳辅治黄河

时间:2022-02-2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靳辅治黄河在发展经济的各项举措中,治河也是重要的一项。此后,靳辅开始和他的幕僚陈潢大规模治水。康熙对治河的要求是,不仅要防止黄河的泛滥溃决,还要维持运河航行通畅。靳辅治河有个中心观点,即欲使下游得治,必先治好上游。靳辅得到肯定后,针对黄河洪水流量年度变化非常大的特点,在上游地区萧、砀、宿迁、桃源、清河等县河南北两岸,共建筑了13座减水坝,以备遇到洪水流量大的年份时,利用减水坝提供缓冲。

靳辅治黄河

在发展经济的各项举措中,治河也是重要的一项。历史上黄河经常泛滥,仅1662~1677年,黄河大规模的决口就有67次,河南、苏北广大地区的百姓深受水患之苦。清初,运河一直是南北经济运输的大动脉。水患使生灵涂炭,也影响到运河的航行,漕粮北运受到阻滞。由于运河河床狭窄,加之长期淤积,容水量有限,黄河发大水时,往往倒灌入运河中,连淮河也都跟着同时受害。所以,治理黄河,不能不治运河、淮河,而运河北段水浅,常出现干涸,更影响至关重要的漕运。如何治理黄、淮、运河,成了清政府长期面临的一大难题。所以,康熙对治河非常重视,他亲政以后,把“三藩”、河工和漕运列为首先要解决的三件大事,“书而悬之宫中柱上”,以备日夜观看思考。清康熙十六年(1677),水利专家靳辅被任命为河道总督,总管修河事宜。

靳辅,字紫垣,辽阳人,隶属汉军镶黄旗。历任国史编修、内阁学士、安徽巡抚。靳辅任河道总督后,与其幕僚陈潢周密考察,广泛听取意见,不久向朝廷上了《经理河工八疏》,提出治理河工的方案,但当时正值三藩之乱,国库空虚,朝廷经讨论,认为此方案所需经费过多,便将其否决,康熙下令让他尽快拿出一个可行性高的方案。靳辅等人反复修改了原计划,次年又上《敬陈经理河工八疏》,提出了减少人工、经费少的方案。得到批准后,朝廷每年给他白银250万两作为资金。此后,靳辅开始和他的幕僚陈潢大规模治水。在靳辅的治水生涯中,陈潢是一个被反复提及的名字,他虽然没有官职,但绝对不能小看。

陈潢,字天一,号省斋,浙江钱塘(一说嘉兴)人,自幼聪颖过人,长大后博学多才,尤其精通地理方舆,但屡试不第,才华没有施展的地方,如果没有遇到“伯乐”,也许这样一个人才就永远被湮没了。清康熙三十年(1691),靳辅在赴安徽就任巡抚途中,路经河北邯郸,见吕祖庵壁上题有陈潢发牢骚的诗句:“四十年中公与侯,虽然是梦也风流。我今落魄邯郸道,要替先生借枕头。”靳辅见诗大惊,打听到是留居庵中的一个书生写的,便跟陈潢见了面,也是因缘际会,两人一见,特别谈得来。靳辅说:先生如此有才,不如当我的幕僚吧,以后也给我出出主意,别平白无故地浪费了你这个人才。陈潢心想:我与他也算投契,考了这么些年也没考个什么功名,不如就答应了吧。两人一拍即合。(www.guayunfan.com)

对陈潢来说,这是个好事,荣华富贵不敢想,最起码不用借枕头了。对靳辅来说,这一偶遇则使他受益匪浅,当时他只是安徽巡抚,谁想到过几年,就做了河道总督,而陈潢最善治水,这下英雄有了用武之地,靳辅关于河工的一应事宜都跟陈潢请教、商量。事实证明,陈潢是一位优秀的水利技术专家,对黄河的特性和治理方法深有研究,认为:“善治水者,先须曲体其性情,而或疏或蓄,或束或泄,或分或合,而俱得其自然之宜。”提出不仅要注意治理下游,还应当注意治理黄河的上游。他抱着治河的宏大志愿,协助靳辅治河,不辞劳苦,全力以赴,着实帮了大忙。

康熙对治河的要求是,不仅要防止黄河的泛滥溃决,还要维持运河航行通畅。针对这些要求,靳辅的治河方略大致有四点:一、黄河下游与运河、淮河靠近,所以黄河水流不畅时,河水往往冲决河堤,夺取运河、淮河河道,因此应将三河通盘治理;二、巩固河堤,束水攻沙,将河床逼紧,使水流加速,增大河底淤沙的力量;三、在适当地段开凿引河和修筑减水坝,使河水暴涨时有宣泄的地方而不至于冲决堤防;四、在堤防的迎水面修筑坦坡,缓解洪水对堤岸的冲击。

由于方略得当,几年下来,水患大大地减少了,漕运也比以往畅通了不少,康熙多次奖励他,让他放手去干。同时,无论是施工的民工还是两岸的百姓,都对靳辅赞誉有加,为什么呢?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历任的河工总督,极少有把黄河治理好的,众所周知,河督有钱,政府拨那么多钱让他们治河,谁知那些人不管百姓的死活,一点功绩也没有,却大肆贪污,一个个富得流油,靳辅的前任就是因为这样才被撤职的。反观靳辅,他不仅工作出色,而且,他一分钱也不贪,两袖清风,能治水而不贪财,老百姓十分佩服,都说他是龙王转世。

靳辅治河有个中心观点,即欲使下游得治,必先治好上游。而黄河下游水患的根本原因在于河道变宽、流速变慢造成泥土淤积加快,所以应该在下游筑高堤,束窄河道,可以减少沉积,利用自然的力量清淤。以今天的观点来看,这种方法仍然是非常先进和科学的,这和古代的治水方法以及一般人的思路不同,一般人都认为加宽河道才可以减少淤积和决口。康熙觉得靳辅说得有理,表示支持这个想法。

靳辅得到肯定后,针对黄河洪水流量年度变化非常大的特点,在上游地区萧、砀、宿迁、桃源、清河等县河南北两岸,共建筑了13座减水坝,以备遇到洪水流量大的年份时,利用减水坝提供缓冲。又根据康熙解决防止减水淹民的指示,在宿迁、桃源、清河三县黄河北岸堤内开了一条新河,称为“中河”。中河修成后,使漕运船只免走黄河90千米的险路。靳辅开中河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史载:“中河既成,杀黄河之势,洒七邑之灾,漕艘扬帆若过枕席,说者谓中河之役,为国家百世之利,功不在宋礼开会通,陈瑄凿清江浦下。”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夏,黄河再度决堤,康熙召见满汉大学士、九卿诸官,说江淮又受水患,百姓正在受苦,你们有什么治河良策。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许多大臣忌妒靳辅治河的成就,根本不懂河工却只知推翻靳辅的方案。几经讨论,康熙依直隶总督于成龙的意见宣布了自己治河的两项措施,一是开浚下河入海口,将下河河底凿深,使上游的河水顺畅入海;二是必须控制减水坝。

靳辅知道后,焦急万分,只得据理力争,他说如果深凿入海河道,海水将倒灌入河,后果不堪设想,并提出了与康熙的措施完全相反的方案:先在下河筑高堤岸,蓄满河水,顶住海水倒灌,将上游的水引到海里。同时,他一再强调想要治好下游,必须治好上游。

这时支持靳辅的就更少了,当初他是被内阁大学士明珠强烈推荐给康熙参与河工事宜的,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他必须表示支持靳辅,可是他又不懂河工,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其余的大臣就更不用说了,虽然靳辅的后台是明珠,可于成龙的后台是康熙,帮着大学士支持正在走红的靳辅,还是帮着同样走红的于成龙支持皇帝呢?这个账他们还是算得过来的。

康熙毕竟是一代明君,深知独断独行的危害,于是命靳辅和于成龙当庭辩论。说到这里,不得不介绍一下于成龙了。于成龙是个大大的清官。刚才为什么说他走红呢,因为他曾为了救济受灾的百姓,私自羁押不肯开仓放粮的上司,由此受到弹劾,但百姓联名为其请命,康熙不但不治他的罪,反而升他的官,对他大加重用,称其为“天下第一廉吏”。

于成龙,山西永宁(今离石)人(康熙时还有一位于成龙,汉军镶黄旗人),起初任广西罗城县知县,罗城位于万山之中,历经战乱,居民仅余6户,县衙只是3间茅屋,于成龙到任后,召集流民,鼓励耕耘,设养济院,宽免徭役,兴建学宫,县境大治。史书说他“居罗七年,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后来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赴任前,百姓倾城出动,痛哭号泣相送。罗城有个乞丐,在于成龙赴任途中,一路不紧不慢地跟着他,于成龙深感奇怪,就问他原因,这个乞丐说:大人您两袖清风,我生怕您没到合州路费就没了,我虽是个乞丐,却有一技之长——会要饭,可以帮您支撑着到任上。他没料错,途中,于成龙果然花光了钱,靠着这个乞丐的“接济”才到了合州。

此后于成龙因为政绩颇高,一路官运亨通,清康熙十九年(1680)升至直隶总督,虽然做了这么大的官,他仍然非常节俭,从来不带家眷上任,每天就是糙米、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人称呼他为“于青菜”。他死后,将军、都统、官吏、友人到他家中一看,只有竹筐里粗糙纺织品制作的一身袍子和床头几罐食盐、豆豉。为追悼于成龙,市民罢市,一起痛哭致哀,并在家中挂他的画像祭祀

治黄河乃是天大的好事,靳辅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为什么于成龙非要唱反调呢?

首先于成龙不了解靳辅和陈潢治河的思路,人家治河都是将河道拓宽,减少泥沙的淤积和决口,而这两人却把河道束窄,这哪是治水,分明是纵水嘛!简直是拿老百姓的性命开玩笑。自古以来也没见书上记载有这么治水的。更重要的是,靳辅治河花的那些钱让他心疼,250万两白银啊,那可是一笔巨款,清政府一年的收入,也就两三千万两。于成龙是当地官员,为当地的百姓想得多一些,总想着老百姓没钱买粮啃树皮,自己想接济都没钱,你靳辅一年花250万两白银还哭穷。

就是因为这种固有的成见,于成龙一直敌视靳辅,有时候还跑到工地上跟靳辅找找碴儿,说话带刺不说还特没礼貌。好几次靳辅忍不住想发火,都被手下人劝住了,说大人还是算了吧,这于成龙好歹是个清官,靳辅一听这话就火了:他是清官,我是赃官吗?自从治河以来,我睡过一天好觉吗?费心费力还倒搭钱,我容易吗?他还跑到这儿来说风凉话,怎么说我也是朝廷一品大员,就让他这么数落?手下人接着劝:大人您息怒,是,你们都是清官,可是说句不中听的话,表面上看起来他可比您清,首先大人出身豪门,再者您治河管着那么多钱,说你穷谁信啊!于成龙不一样啊,他出身没您好,并且出了名的简朴,连他的公子买了一只整鸭他都要棍棒伺候,这样的人,百姓更喜欢,你越参他,他越升官。

靳辅也不是不讲理的人,只是觉着委屈就发了几句牢骚,听属下说得有理就不禁叹了口气,这好人办起坏事来,是更可怕啊。的确,于成龙终于逮着了机会,这次康熙看大臣们互相不能说服,就改派于成龙和靳辅当庭辩论,大学士、学士、九卿、詹事、科、道,两江总督董讷、巡抚于成龙,原任尚书佛伦、熊一潇,原给事中达奇纳、赵吉士等人旁听,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个是治河水退后出现的田地,是实行屯田(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还是由豪绅垦占?另一个是为了使河水通畅,顺流入海,是开浚海口还是修筑大堤?

关于屯田——于成龙说,屯田夺民产业,不能实行!靳辅则说屯田可以抵补河工所用钱粮,必须实行。关于修筑大堤,于成龙认为应该开浚海口,修筑大堤绝对不能实行,要是加高河堤,民居在其下面,一旦决口,百姓就要遭殃。靳辅则说,开浚海口绝对不能实行,虽然可以泄水,但一旦引起海水倒灌,后果不堪设想,最好的办法就是加高河堤。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越说越难听,最激烈的时候于成龙说,江南百姓痛恨你靳辅,想吃你的肉,靳辅反驳说,我为朝廷效力,查出了不少富豪隐占的土地,受豪强怨恨是事实,关百姓什么事?董讷觉得在皇上面前这么说话,不成体统,便试图阻止,谁知两人越说越快,越辩越起劲,根本不理他的茬,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

满朝大臣也左右不定,既顾忌靳辅有明珠支持,又畏惧于成龙有康熙撑腰。不久因明珠案发被罢,众官员终于无所顾忌,几乎全都倒向于成龙一边,说于成龙的办法对,靳辅的方案不对,那些错误的治河方案都是受了陈潢的鼓动。康熙也犯了糊涂,见没人支持靳辅了,自己又始终不能了解那个前无古人的方案,最终给靳辅革职处分,还派人到治河工地,把陈潢锁拿进京问罪,这个很有才华的水利工程专家,竟活活地气死在牢狱之中。

靳辅罢任后,康熙命闽浙总督王新命为河道总督。次年,康熙亲自南巡视阅堤工,此时,他已经对自己授命开发的中河工程产生了怀疑,认为黄河仍要横穿运河而过,运河依然有被冲灌的危险。尤其看到高邮、宝应等州县湖水泛滥,广大民田被淹,更认为减水坝有益于河工却无益于百姓,让王新命赶快移除减水坝,将这些地方泄出来的水引到海里。

王新命任河督三年,毫无建树。这时,康熙已经对靳辅的方案有了重新的认识,他深悔自己当年不能明辨是非,马上罢免了王新命,重新任命靳辅治河。这就是康熙的过人之处,一般当皇上的,自己犯了错冤枉了好人,心里知道也不好意思承认,没良心的觉得冤枉了就冤枉了,你就认倒霉吧;有点良心的,临死前留个遗诏,让自己的继任给平个反就算不错了。就这一点来说,康熙不愧为一代明君。可是此时陈潢早已含冤而逝,靳辅也已经60岁了,他以体衰多病为由多次推辞都不被康熙允许,只好单身赴任。不久,陕西西安、凤翔地区遭灾,康熙下令截留江北20万石漕粮从黄河运到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北),靳辅受命后,亲自督运,做得非常出色。但是毕竟岁月不饶人,他的病情也日益严重,在连连上疏,对如何继续修治黄河、淮河及运河提出宝贵的意见之后,因发烧不止,请求退休,被批准。同年十一月,靳辅逝世,终年60岁。三年后,清廷批准江南人民的请求,在黄河岸边为靳辅建祠。

靳辅病死后,康熙命于成龙督河。于成龙出任河道总督后,一反前此对靳辅的攻讦,全依靳辅的治河方案办理。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于成龙进京,康熙帝问他:“当年你不是说靳辅的方法不对,后患无穷吗?怎么你现在也用?”于成龙惭愧地说:“当年臣是无知妄言,不该说那些浑话,到了工地,仔细考察一番才发现,靳辅的方法才是最有效、最安全的。”

此后,康熙仍旧把治河作为第一要务,经多年的治理,消除了黄河中下游各省多年的水患威胁,恢复了江淮被淹没地区的农田耕种,并且实现了南北水路交通干线运河的运输畅行,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康熙曾就南巡中所见到的情况指出:“第一次到江南时,船在黄河两岸,人烟树木皆一一在望;第三次南巡则仅见河岸;第四次则岸去河基已低……听闻黄河下游连年丰收,真是前所未有。”由此可见,治河对恢复农业生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